如果有一種散文能稱之為佛系  — — 讀蔣勳《捨得,捨不得 — — 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旅行青蛙》是一款由日本遊戲公司Hit-Point開發的一款iOS及Android智慧型手機遊戲,Android版發行於2017年11月24日,iOS版發行於2017年12月6日。整體而言,玩家在遊戲中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即為一隻青蛙準備出遊用品。 維基百科
我的心,如果此生真的學會了一點點柔軟,想必,定是蔣老師教會我的。就像和三隻貓的緣會,應該是生生世世的因緣而有之吧。
 — — 許悔之〈編後記:帶著金剛經去旅行〉

漫漫人生,我們都是旅行青蛙

「佛系」一詞,由日本輾轉流入華文地區,在去年成為風靡一時的「潮詞」,強調淡泊名利,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這個詞彙上追宗教,華文地區的文化早已有其根深柢固的傳統,能夠爆出眾多佛系圖、語錄,絕非空穴來風,更不是什麼新鮮的事。
這讓我想到台灣有名的佛法散文家,林清玄。他擅以佛學題材入文,其受歡迎、著作暢銷的瘋狂,甚至被人稱之為「林清玄現象」。雖然林清玄因個人形象之崩壞,導致他一度退隱,後到中國大陸另起爐灶,仍然火紅。
或許有人認為這種佛系之淺薄無知,批評此乃精神脆弱抗壓力低無痛呻吟的失敗,何必一談?
文能證道,明心見性,種種胡言亂語之中,又何嘗不見值得細讀的好文?能夠興起如斯風潮,一而再,再而三,又豈是沒有絲毫意義?俗世間諸種幻相,無數煩惱纏身,我們都想擺脫貪瞋癡,遠離無明,不再受苦啊!
漫漫人生,就算是一隻青蛙,都需要走過一遍人間世,旅行也是一種修行,也需要有人再三提醒、扶持。

蔣勳自言:「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由閱讀至人世,可以是一種心靈相伴

翻開蔣勳的《捨得,捨不得 — — 帶著金剛經去旅行》,往往需要靜下心,最好是泡一杯好茶,佐著閱讀。
這不是因為他的文句清澈,也非書中所談道理有什麼深奧難明 — — 蔣勳所要談的美、哲理,其實我們大多都懂。懂得,但我們卻看不見、做不到。
佛系散文,實在難寫,既易於雅得俗不可耐,又可能俗得淺薄到讓人蔑笑。
蔣勳散文乍看好像不食人間煙火,然而他卻告訴你:這一切,其實我都曾經歷過。蔣勳難得之處在於,他沒有把自己拉到雲端俯視世人,沒有像林清玄一般積極建築高塔。他由始至終都活在俗世,即使階級可能不同,卻仍然和我們在同一個維度。
《捨得,捨不得 — — 帶著金剛經去旅行》序言寫得好。這幾乎是我看蔣勳著作的享受,他有中國古代文人的特色,序言寫得精彩,隨時比起內文更加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書中自序,他記述自己有兩個方印,一方刻上「捨得」、另一則為「捨不得」。這組對立辯證的主題,貫穿全書,面對種種生死愛恨的人際關係,我們再捨不得,只有捨得。
「但是,離開經文,回到生活,有一點風吹草動,東西遺失,親人生病,病疫流行,飛機遇到亂流,狂暴風雨,打雷、閃電、地震, — — 還有這麼多事讓我害怕、恐懼、驚慌。」
蔣勳雖然說要捨得,但有情之人,再想捨得還是會有所捨不得。
或者,我們必須體悟到,沒有任何哲理、文句可以斷然使執著扭轉成豁達,每一次的經驗,每一句的誦讀,都只是陪伴、提醒我們:沒關係,大家都是走在捨、不捨之間的一場旅行。

歡喜讚歎,慢讀蔣勳式的柔軟

生命如果不是從一點點小小的歡喜讚歎開始,大概最後總要墮入什麼都看不順眼的無明痛苦之中吧。什麼都不對,什麼都黑,結果世界並沒有好轉的機會,自己也沒有好轉的機會,只是一起向毀滅的深淵沉淪吧。

— — 蔣勳〈回頭〉
由《孤獨六講》、《感覺十書》、《生活十講》、《天地有大美》等著作,可以看見「歡喜讚歎」四字,實是蔣勳書寫的特色。
我們看不見蔣勳書中會有什麼惡言,即使是批評世事也仍然溫文儒雅,留有三分餘地。彷彿把這些力氣留給對美的歌頌,沒有過激的聲嘶力竭,從生活諸種小事,像陽光如何灑在窗簾的纖維細孔,像山谷落葉接觸流水所發出的迴音,看見了美。
這或許是蔣勳 — — 以美為終生志業,以文學作此世職業 — — 的堅持吧?這多少像另一位散文家杏林子說,人世間已經有這麼多眼淚,倒不如每天以微笑迎人。台灣散文的溫情傳統,向來是一種理想的人文堅持。
〈回頭〉一文,為蔣勳本書的開卷之作,亦是他書寫散文的一貫態度(寫小說則另當別論)。由日本的禪林寺講到一尊回頭的佛像,本應於世無所掛念,卻回首鼓勵修行者的佛,蔣勳的解讀像是對人間世所有旅行者說:
「在漫長的修行路上,或快或慢,或早或遲,其實都是修行,也都可以被包容顧念吧。」
這是我們必須靜下心,最好泡一杯好荼才翻開細讀的書。因為柔軟,需要時間慢慢舒展,緩緩攤開,茶葉原本應具的形狀。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修福慧作慈航; 少衣少食不計較,只求心內有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No money, no opportunity- let it be, cultivate merit and wisdom to reach nirvana. Little cloth
果瓜成佛記第三十九願:沒有拜物主義,沒有玩物思想。這一章是說阿彌陀佛認錯,他讓佛弟子生活沒有目標,給他們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的生活,吃喝玩樂,荒廢人生。西田修也要認錯,他不是一個日本人,也不是一個中國人,他是大馬人。如果大家覺得西田修用漢字書寫不是很適合,同樣的道理,西田修用日文書寫,一樣能夠寫出自己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
我許久沒讀吉村昭的小說了,有點因生活忙碌而疏遠朋友的愧疚感。所以,今天,取出他的短篇小說集《法師蟬》(新潮社,1993),就讀同書名小說〈法師蟬〉這一篇,因為我猜想這篇應該是他此選集中最得意的作品。   〈法師蟬〉篇幅不大,大概9千字左右,靜心定氣很快就能讀完。小說內容也不複雜,開頭寫道主角星野
Thumbnail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修福慧作慈航; 少衣少食不計較,只求心內有寶藏。 —摘自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行》 No money, no opportunity- let it be, cultivate merit and wisdom to reach nirvana. Little cloth
果瓜成佛記第三十九願:沒有拜物主義,沒有玩物思想。這一章是說阿彌陀佛認錯,他讓佛弟子生活沒有目標,給他們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的生活,吃喝玩樂,荒廢人生。西田修也要認錯,他不是一個日本人,也不是一個中國人,他是大馬人。如果大家覺得西田修用漢字書寫不是很適合,同樣的道理,西田修用日文書寫,一樣能夠寫出自己
沒來也沒去,也沒啥代誌 前言 手邊有一本《一代高僧.廣欽上人》的佛書。維基百科有<釋廣欽>的條目。廣欽上人以「果子師」—多次入定,修行期間僅以野生水果果腹—;及「伏虎師」聞名—嘗找山洞修行,不想竟是虎洞,虎回洞時在洞口徘徊不前,他與虎商量,虎竟離洞不再回返—。曾因入定太久(四個月)太深(死活都分
Thumbnail
毫無疑問,林敬峰是具有文筆實力的作者,藉由他可說是不學無術的涉獵,讀者也將在這本作品中,看到另一種異樣卻又迷人的自然領域文學。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命能改嗎?」「心不改,命如何改?」 前言 到員山圖書館借書,不知怎的似乎與架上的一本佛教法師的書—大海的印記:賢度法師傳—有感應,借回後看著看著就看完了。 除了對台灣四大佛教教派—法鼓山、慈濟、佛光山、中台禪寺—有些耳聞之外(也僅僅是耳聞,並未深究其內容。)其他的都沒有注意過。所以會借此書而
Thumbnail
作者一個想不開,放手西方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人家花了二十年功夫所得到最珍貴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