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我可能錯了》:在智慧中成長的日子,灌溉著自己的未來。

2024/01/01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新的一年又到了,時隔好一陣子沒發文,先在這邊祝大家 2025 新年快樂~~

因為最近有點忙,許久沒發文。書是有持續在看,但是要特別拿出來寫就覺得麻煩。最近是比較得閒些,才有空來寫寫東西。今天要來聊的書是《我可能錯了》,我不確定我是被演算法影響太多還是怎麼樣,但我陸續在 YT 上看到 Neko 嗚喵跟艾爾文的頻道以及關鍵頻論網上都有介紹這本書,多少也激起了我一點興趣。

這本書談到許多人生哲理是我經常實踐、這幾年自己也有所體悟的觀念,內容對大部分人都有益,確實是值得一看的書。但我畢竟還是世俗的多,作者倒是一個想不開,放手聯合國經濟研究人員的頭銜就跑去泰國當和尚。書中有很大篇幅在描述他當森林僧人中所聽到的講課與感悟,更描述為何森林僧人的修行要這麼做的理由。而這些當年的「想不開」也成為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養分。

既然作者是在泰國當和尚,免不了有些佛教的觀念在裡頭,而其中三個來自佛陀的禮物貫穿了全書。分別是

  1. 覺察
  2.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3. 無常

其餘生平的部分我就不贅述了,直接跳到書中所想講的核心內容吧!

覺察

你多久沒有仔細感受過了呢?

覺察 varsevarande 是指有意識的感受

人生在世,無非感受世界所有的一切,好的一切、不好的一切,更多是不帶評價平凡的一切。你有意識到你所在的空間裡的光線嗎?你有意識到你所在的空間裡的氣味嗎?你有意識到你身處環境中的溫度嗎?你有意識到你昨天吃的晚餐每一道菜的味道如何嗎?還是急著追劇、聊天、滑手機?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感受過而視其為理所當然了呢?

覺察就是這麼平凡的事情而已,然而現代人的生活裡充斥著各種資訊,以至於大多數人遺忘了我們能覺察到很多事情。而覺察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覺察自己?自己的念頭、自己的情緒、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覺察會像是幫自己找個隱形的朋友,跟「他」聊聊現在的狀態。跟這個朋友相處時,我們往往瞎忙著別的事情,忽略了「他」的存在。就像在跟別人單獨吃飯,對方卻顧著回訊息,我們都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

現在很流行的正念就是覺察的練習之一,藉由緩速調整控制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身體的律動、肌肉、狀態,確保自己不會被一大堆這世界過量的資訊所干擾。而在諮商輔導中的當下也是如此,好好地留意你現在的狀態,不要被對過去的後悔與對未來的焦慮所侵蝕,很單純地看著現在就好。而我們只要將當下託付給潛意識去處理,我們就可以為很多難以思考的問題提出解答,有人稱為「當下的智慧」、「直覺」、「聽從內心的感覺」,但其實這些問題已經在你心中以難以被實際運算的過程所推理出來了。

不過,覺察是困難的,我們總會被我們的小我或者主意識的大聲疾呼所綁架,而忽略了那些其他細小的感受。面對生活中的忙碌而產生的種種混亂念頭,用正念的方式,數著每 11 秒吸氣再吐氣,只關注自己的呼吸,隨著練習,你就可以得到寶貴的禮物 —— 人性中的寧靜。


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

誠如標題所述,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果我們不能相信自己的念頭,那我們還能相信什麼作為思考的依據呢?但其實這並非指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念頭,而是指當遇到與自己不同的想法或做法時,可以先停下來,不要急著否定對方。

書中有介紹一個小技巧,當你覺得事情不如你意的時候,你可以先握緊你的拳頭,接著再把它放開,像是將事情解開束縛一樣,在心裡面告訴自己: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我可能錯了。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好啦也不是,是因為這句話過於簡單,簡單到只有五個字,所以多重複幾遍,來延長思考的時間,也在每一次告訴自己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心境。多數時候我們會感到不開心,那是因為事情不如預期,也就是「這件事應該…」或者「誰誰誰應該…」但是卻沒有達到,此時心中產生認知失調,腦袋內無法解決這個狀況所以內心感到生氣。

我可能錯了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反應了我們應該先退一步思考。

想像一個簡易的情境,你與別人吵架,讓你產生了生氣的情緒,你認為「對方應該...」

第一種情況是,有可能我的認知是錯的,對方才是對的,此時我們確實應該收一步去思考我們為什麼會錯,並勇於承認自己思考上的缺失。

第二個是有可能我的認知是對的,對方是錯的,當我們指責對方應該改「正」的時候,對方就一定會乖乖改正嗎?有沒有可能是前面沒說清楚、環境情形有變才導致這樣的問題。更多時候要處理這種問題應該從系統環境去下手會更為有效。更何況「指責」這種作法本身只會加劇對方的認知失調罷了。

第三個可能是我與別人的對錯無法被判別或者被論定,有可能對也有可能錯,沒有人知道答案,那這個時候要求別人一定要照你的意思做就更站不住腳了。

第四種情況是會發生這件事情的對錯不重要,其原因就是某種不可抗力,考不上理想的學校、專案進度延宕等等,有些人從中得利有些折損,此時去特別指責某個人應該照你的意思走也是沒用,這是系統性的因素。

所以就結果來看,比起指責,退一步思考是對當下更好的做法。


最重要的是,每當生氣的時候,無論我們怎麼思考,最後受傷的都是我們自己 ── 我們自願讓自己不開心。因為再怎麼生氣,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再來要思索的應該是針對現況的解方。有人會說:「正是我生氣指責對方,所以對方才改正,要是我沒有生氣,對方根本就不會改正!」No!No!No! 你真的想多了,這句話要切成「我因為對方做不好而生氣」跟「我用了指責對方的方式讓對方改進」兩件事。

先談談後者,假設生氣避不可免,那「我用指責的方式讓對方改進」是最好的方法了嗎?如果換成「與對方討論錯誤的原因,讓對方知道後再更正」會不會是更好的方法?簡單想想你是被指責的人,你想跟誰相處?

再談談前者,大部分的認知失調都是基於已知的事實,所以已經發生了。不管情緒再怎麼激動對於事情也於事無補,反而只是自己在折磨自己的內心。不如,就喜歡跟接受他們原本的樣子,讓心裡好過一點,也就這樣。

放鬆對信念的控制,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的。

每次事情不如意,請先想想上面的做法吧!


無常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是無法控制的,我們出生的家庭、發生的事情,不管是疾病還是災厄都是如此。「無常」就是這麼簡單,無時無刻時間在推移,世界也就在變化。而除了單純認知「無常」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坦然地擁抱、接受每一件事情的發生。

很多人會擴大解讀,所以是每一件事情都隨緣囉?當然不是!你要繳水電帳單,太隨緣就會被斷水斷電好嗎!接受無常、擁抱不確定性所代表的是不要因任何事情的發生而造成內心劇烈起伏,這樣才能維持內心的平靜、更客觀地看待事情,為壞事止血、讓事情有轉好的餘地。心情起伏劇烈的時候,容易讓人失了判斷,沒辦法做出在當下較好的決策。


結論

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面前一切謙虛。

書裡面有個我非常喜歡的故事,這是關於一名爬山人的故事,值得與大家分享:

有一名中年男子,平常有爬山的習慣,每次走很窄很難爬的山路時次次都化險為夷,平時不信宗教什麼的。有一天上山時天氣晴朗,但在下山的過程雲層逐漸厚重了起來,再晚些就開始下雨了。因下著雨,路面有些濕漉,下山時不慎摔了一跤,跌出了懸崖,千鈞一髮之際一抓,是一根粗籐。隨著時間滴答,山上無人經過,這名中年男子怎樣叫喊都沒有人回應,於是手也漸漸沒力。快不行的他,轉頭望向天空喊:「上帝啊!祢聽得到我嗎?如果你存在,我需要你的一點幫助。」此時,上空處還真傳來了一陣聲音:「我就是上帝,我可以幫你,但你必須按照我的話去做。」「上帝啊!祢說什麼我就做什麼!」「很好,鬆手。」男子猶豫了:「還有別的選項嗎?」

這個故事發人深省的點,當然是在後面的對話。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有頑固信念時,我們難以放下它,因為它是「對的」。在上面的例子中,或許放手就理性而言是很不合邏輯的選項,就一定會掉下去嘛!但是上帝的聲音會出現同樣不合邏輯不是嗎?我們慣於相信那些我們認為是「絕對正確」的信念,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

不要以為這很簡單或很少見,從物理學上的例子,認知到太陽並非繞著地球旋轉而是地球繞著太陽旋轉這件事,為當年帶來了多少震撼。又或者當發現原子能階即能量的不連續性時,與當時普遍認定的「所有性質都可以代數基於連續性質計算出來」的結論不符時有多麼讓人難以忍受。所以放手所有的「一定」都非常困難,但終有一天你勢必要跨越那個檻,而上面的物理學研究結果終究隨著時間為世人所接受。

練習放手是最重要的。接受自己的知識確實有所不足、接受別人最原本的樣子、接受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你無法控制每一件事,接受而非抗拒,事情自然就會好得多。

對作者來說,當和尚的經驗就是如此,化緣的期間不能選擇自己的食物,只能接受別人的贊助;面對其他的僧人,不會因為國籍、文化、性別、膚色而有差別,大家都是普通人。在寺廟裡頭更因為衣著與生活一樣,再加上導師的提醒,削弱了偏見,增加了共同點,每位僧人們會在交心會的時候說著自己違反了哪些戒律,承認自己錯誤的同時,也讓每個人知道,所有人都會犯錯,也都會被接住。

跳脫書中觀點,我認為寺廟就像是一堵結界,為生活在裡面的人創造了新世界的規則。還記得在《人慈》中說過,人們早期逐水草而居,世界之大根本不會有爭奪地盤、天災的問題,反正這個地點沒了大不了去別的地方,遇到水患去沒淹水的地方就行。

自從有了私有財產制之後,人們開始圈地,彼此相互爭奪,希望自己擁有的最多,少了分享、多了佔有,歷代從嚴刑峻法、奴役、讀書至上、藝術至上、科學至上、血緣至上、宗教至上、軍權至上到現在資本至上的世代,每個世代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課題,所有生在那些世代的人也不得不照著當代的規則走。用更直白的例子,台灣進入半導體業分潤就是多,即便一樣努力,你做餐飲、旅遊在基礎上就是很難直接翻贏,除非你有夠多的資本讓你燒,直到爬到頂尖為止。我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無形就內化了這些規則。

而進入了寺廟,也有一點像當兵,就像是脫離了這些再接受新的遊戲規則。

其後,當兵最為人詬病的就是退役之後,忽然間跳進另一個領域,又再度歸零,又要再學習不一樣的遊戲規則,這中間的規則變換所造成的摩擦讓許多人難以承受,有的失業許久、有的感慨自己當軍人的一生。當僧人好一點的是心靈上有所成長,但還俗後一樣要面對在俗世規則下的生存,因此作者還俗後得了一兩年左右的憂鬱症,被困在其中。

作為俗人的我們,要理解並接納上面這些內容,我覺得並不一定要靠著出家或者完全換個環境才行,畢竟這是相當激進的手段。我認為我們可以在心中兀自開啟一個結界,為自己建立規則,練習放手、接受一切,或許,你也可以得道。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我想就是這個意思吧!

96會員
143內容數
閱讀能夠充實我們自己的腦袋,筆記是能夠讓自己將讀過的東西融會貫通。在閱讀筆記裡,我希望與你分享我從書中看到的知識,再點綴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我都能夠從書中學習更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