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影評ll《信徒》:你相信的李先生是誰?

(圖片來源:點我)
(圖片來源:點我)
這一部韓國警匪片,劇情由警查緝毒開始,企圖藉由已抓到的犯人─徐永樂,從下線找到上游,也就是最高的販毒主謀─李先生。找尋找毒品主謀的過程,也是在尋找個人存在的意義。究竟李先生到底是誰?李先生真的存在嗎?為什麼一定要找到李先生不可呢?這些問題引領我們思考,帶領我們隨著劇情的發展而緊張、不安。
在找李先生之前,要探討的問題是:如何開始的?
故事開始於製毒工廠的意外爆炸,被組織遺棄的前組員徐永樂,幫助刑警元浩與組織接洽。在接洽的過程中,待刑警看見整個組織是如何運作的,並與中國販毒的商人陳河霖接觸,進而見到組織內部的高層:布萊恩。

假冒與報仇

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甚至以為就要找到李先生了,也許布萊恩就是李先生了!卻發現布萊恩並非李先生,由此劇情進入撲朔迷離的狀態。
此時,引發我思考的一件事在於,為什麼一個人要假裝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不是去追求更好的自己?圖得是他人的名聲、地位嗎?但是,不論如何假裝得再真,終究不會是真的。而且只會讓本尊鄙視,因為他看見假冒的人,是如此的破綻百出。
若是模仿、假冒得過頭,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摯親,也許就會引發不可預料的復仇。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假冒可以是一條人生的捷徑,讓人快速的攀上顛峰,但它並不存在著保固期。快因為缺少過程,反而讓人沉淪於獲得權力、地位的歡快,卻忽略掠奪過後的反撲是讓人措手不及的。爬得越高越快,相對的,也跌得越深越重。

愛與傷害

徐永樂,身為整部戲的主角,他給人的感覺仿佛是置身事外的。看到最後,才會發現他之所以是整部戲靈魂人物的原因。雖然他是被領養長大的,但是在整部被負面氣息包圍的電影中,他的恨,是包含著深刻的愛的。譬如,他看見在工廠爆炸中受傷的狗:珍島犬(萊卡),才願意幫助警查尋找李先生。或者,藉由尋找李先生,替那個他深愛的人,也就是他的母親報仇。
但是,他報仇的對象,是假冒李先生的人?又或者是他自己呢?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猝不及防的意外會讓一個人在恨的之前,心中承載更多得不是恨,而是後悔。在徐永樂的身上,看似平淡的眼神,藏著深深的絕望。他是一個如此冷靜的人,冷靜到讓人感到害怕。他是無庸置疑的壞人,卻不是最壞的那種,他是心中還有愛與良善的人,就像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光明與黑暗也是如此共存的。
矛盾,才能引發人的好奇心。在徐永樂身上,在整部電影中,徐永樂有太多的謎題需要觀眾細細的解讀。我很難能夠判斷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不管從結果或是過程,也正因為如此,才特別引人入勝。

開放式結局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開放式結局中,刑警元浩透過萊卡,找到徐永樂,他問:「你是不是李先生?」
「你覺得我是嗎?我連我自己是誰,我都不知道了。」
電影的結局,緊扣著觀眾期待2個小時後,想要得到的答案。李先生是誰?在電影的結尾早已呼之欲呼。但是那個李先生,是你所相信的李先生嗎?
在我的解讀中,為什麼李先生到最後也不願承認自己是李先生,甚至是不願自己是李先生的?地位帶來權力,當每個人都覬覦他所處的位置,他所要面對的威脅就越大。即使他能夠在風暴中全身而退,很多的時候,他仍然無法保護到他所深愛的人。由此,才引發自我定位與認識自我的問題。我是誰?我為的是什麼?
《信徒》的敘事手法與劇情的鋪陳讓人目不轉睛。藉由大量且刺激、緊張的場景,將謎底藏得絲絲入扣,緊抓住人們的好奇心,謎底揭發的除了誰是兇手之外,更揭露出人性最深層的貪婪與黑暗。在黑暗的背後又飽含著愛,因為愛可以六親不認,也因為已經失去得太多,到最後也失去了自己。
黑暗常常是與光明相互依存的,但是我們常常只願意面向光明面,而忽略黑暗的那一面。就像在觀影的過程中,也許感受到的李先生是高深莫測且遠謀深慮的,並且會不由自主的感嘆:哀,要抓到他難怪需要動員這麼多人。不過,藏在李先生「惡」的背後,有太多動人的面向,卻是我們所忽略的。
最後的結局,是誰生又是誰死?誰是光明,誰是黑暗?警察與壞人的交鋒,通常沒有鹿死誰手,而是兩敗俱傷。留給觀眾的一絲懸念,在雪白的大地間,靜默的寒冬裡,也在你我的心裡。我所相信的,也許是一個人眼神裡最深沉的灰;你所相信的,更可能是一場爆炸,花火迸發的兇殘。手段有高下,壞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在哪?只要你相信,就在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