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ll張郅忻《孩子的我》:奶瓶與沙漏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點此
在生命的歷程中,角色的轉變是一種挑戰,也能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作者張郅忻,因為「母親」的身分,體會養育生命的奧秘。兒子「安古」成為一個契機,讓她藉由照顧者的角色,以最純粹而真實的視角,回顧自身成長時所經歷的一切。
路途之中,不論經歷過多少離別與撕裂,作者在孩提時期的那些酸苦,似乎慢慢淡化成為獨一無二的養分,這樣的養分在將來使母愛壯大。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帶領讀者看見「孩子」的成長,也看見「孩子」的母親是必須無條件的付出與犧牲,亦無法避免擔憂與煩惱,一面「擁有」孩子,另一面著手準備「道別」。
在書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奶瓶是沙漏,時間既緩又快地流入他的口,這些卿卿我我的時光碎片將永恆在我感到害怕的黑暗中,反射微微的光亮予我。
奶瓶是沙漏,奶瓶與沙漏之間是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具體展現,是使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們長大之後,很難回過頭去看那些與我們相隔太過遙遠的時光,更別提在嬰孩時期,記憶既片段又朦朧的時刻。而這個時期,卻是嬰兒與母親最緊密與親近的時候,身為孩子的「我」作為接受的角色,也許理所當然。但,作為養育孩子,身為母親的「我」,正在經歷的是人生的一場複習。
複習嬰孩時期,那毫無記憶之中,「愛」與「被愛」的感受。奶瓶之中的「奶」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也是「母愛」最直接的付出和給予。總有一天,孩子會不再單單僅需要奶瓶中的「奶」才能生存,母親或許再也給不起,無法產出孩子需要的「奶」。但是,在餵奶的親密時光之中,這短暫的片刻,是「愛過」的證明。即使時光的流逝,像沙漏的倒計時,分秒不停歇的催促著我們,迎向那未知而不可測的將來。

關於分離這道習題


當作者的孩子安古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母子兩人終歸需要面臨短暫的分離。這樣的分離,是母親不能再全職擔任母親這個角色,需要回到職場工作;而孩子也無法安於母親的懷抱之中,他開始能爬、能走,有自己的想法,然後就要去幼兒園適應團體生活。
這樣的分離時刻,以短暫道出永恆。由近而遠帶領讀者回到她孩提時期,被迫與母親分離的現場。從父母離異,母親從作者生命缺席起,作者毫不保留的提及家庭破碎與重組的細節,由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手足、叔叔、阿婆、阿公拚湊出親情之於作者的全貌。
在那些小鎮之景、生活的瑣碎之中,作者一點一滴回憶起「親情」的美好,包含祖孫間緊密的連結,與阿婆一同出遊的喜悅,阿公的鬧鈴服務、往返學校與家的接送日常。而在「愛」之中,反而讓「愛」的缺角,顯得更加突兀,難以忽視。正如同在幸福之中,不幸就顯得更加不堪。
母親缺席的事實,是作者無法釋懷的一塊,她在生活之中不斷反覆重播母親離去的背影,她想要抓住些什麼,而那些卻不可得。不論是阿婆、繼母,又或者繪畫老師,她都投射母親的形象在她們身上,她渴望的愛不單單是親情與關懷,而是那些她極欲體會卻無從獲得的─「母愛」。母親在她生命之中具有無可取代的重量,因為她所認定的母親只有一個,也就是離她而去的那個。

奶瓶與沙漏


沙漏中流逝的沙,倒也像獲得的沙一樣。當初不曾獲得的,並不代表在未來無法給予。在這本書中,作者在進與退之間,將沙漏由直轉橫,讓現在成為過去與未來的緩衝。橫躺的沙漏,是靜止的。不管在沙漏的兩端,是失去的多或者得到的多,「愛」都是在生命中流動。也因為如此,作者是擁有孩子的「我」,也像是孩子狀態的「我」,她既身為母親,卻依然保有孩子般單純的目光。
在生活之中,有許多的無奈,有許多想得到而不可得。作者的母親也並非「不愛」她,才在她的生命之中缺席。或許是帶著愛卻不斷的被迫與之道別。有些原因無法追究,甚至也無從追究,更會在不久的將來,被時間沖淡得不著痕跡。安古與作者的分離,作者與母親的分離,短暫與永恆,是能夠類推互比,而後釋懷的。
作者張郅忻在《孩子的我》中,拾起奶瓶,推倒沙漏。帶領讀者回到孩童時的純粹,領會身為人母的喜悅與艱難。在道別之中,將生命之書隔開為兩個時期,雖談道別也將其收攏、排列、重疊,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就算在未來中分別,也能在回憶中相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6內容數
閱讀,是在字句所構成的虛擬世界裡,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劃定座標,由心中的感受出發,尋找未知的答案! 【隨心所閱】專題,將帶你看見文學世界裡的小說與散文,那些觸動我內心的文字,與我交流過後的軌跡。 一起隨心所欲地體會閱讀的美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有些人就如母親般地存在著 長大後才知道,琳達阿姨愛我,而我也愛她,她是我童年裡的一顆太陽,照亮我許多陰暗的時光。無論有多少烏雲覆蓋住她,她仍然努力露出一道道陽光,即便製造烏雲的罪魁禍首是我。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珍愛與時光的故事,描述了一位八十五歲奶奶陪伴孫女一路走來的故事。文章充滿溫暖和愛意,是一篇感人的敘述。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Thumbnail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需要獨處時才能閱讀的書。 作者宋貞林在母親離世後,赫然明瞭曩昔中的母女日常既是平凡,更多的卻是珍貴與脆弱,臻至母親再也無法觸及時,她才驚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其實皆為母女生命裡絢爛的刻畫。因此,她決心提筆書寫這本《謝謝妳是我媽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烏來娃娃谷,有一處冒著煙的熱水,小嬰兒「哇」的一聲,父親走出木屋,把產婆交給他的一包東西拋入河谷,嬰兒哭的更大聲,外婆問:「你拿去的胞衣(胎盤)埋好了嗎?」父親不明就理的答道:「丟河裏了」,外婆大叫:「怪不得小娃兒,要大哭了,河水那麽湍急,我不是告訴你要拿去屋後埋起來嗎?」
Thumbnail
最近看完這本「媽媽的自由:給那些隱沒在女兒、妻子、媳婦、母親角色後的自己」(羽茜),趁仍記憶猶新時來分享一下。 作者在前言提到,「女人身上有太多角色期待的包袱了…….比方說她會是爸爸的前世情人、媽媽的終身好友、比起兒子會更掛念著自己的家庭,更樂意、也更無私的為家人付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
Thumbnail
小孩一直被媽媽照顧,覺得媽媽愛我,這種習慣就這麼延續下來,什麼時候會改變,小孩反過來愛媽媽、照顧媽媽呢?這是個很奇妙的轉折點。   兒女對於媽媽的「愛」應該不是本系列定義的嚴格的、「真正」的「愛」,比較是: 「回報」—知道媽媽對我很好; 「分擔」—她很辛苦; 「憐惜」—覺得她需要人家的照顧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試著去了解成熟的「愛」,是如何自「母愛」的早期關係中逐漸發展出來。換言之,它必須完成三個愛的前提:(1)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2)愛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以及(3)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見【友情愛不清 Ch.1】)   但與此同時,因為母子
Thumbnail
越看越覺得,「母愛」其實是很複雜的,比其他任何的愛都複雜,尤其隨著時間的過去,孩子的長大,一直變化著,母親有沒意識到那種變化呢?意識、心理及行動上有沒有跟著改變?在在都影響著孩子、母親本身,還有親子關係的本質啊!   誰說生了孩子後就自然會當爸媽了呢?那是古時候的人沒意識到人生中什麼都需要學習,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Thumbnail
母親是溫柔的代名詞,有些人就如母親般地存在著 長大後才知道,琳達阿姨愛我,而我也愛她,她是我童年裡的一顆太陽,照亮我許多陰暗的時光。無論有多少烏雲覆蓋住她,她仍然努力露出一道道陽光,即便製造烏雲的罪魁禍首是我。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珍愛與時光的故事,描述了一位八十五歲奶奶陪伴孫女一路走來的故事。文章充滿溫暖和愛意,是一篇感人的敘述。
Thumbnail
佛洛姆在《愛的藝術》這本經典著作中寫道: 「嬰兒不能辨識物體,不能覺知自己,不能覺知到外在世界。他只能感受到溫暖和食物的正面刺激,還不能把溫暖和食物與其來源 —— 母親區分開來。這個時候,母親就是溫暖,母親就是食物,母親就是滿足和安全的安樂狀態。」
Thumbnail
於我而言,這是一本需要獨處時才能閱讀的書。 作者宋貞林在母親離世後,赫然明瞭曩昔中的母女日常既是平凡,更多的卻是珍貴與脆弱,臻至母親再也無法觸及時,她才驚覺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其實皆為母女生命裡絢爛的刻畫。因此,她決心提筆書寫這本《謝謝妳是我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