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ll張郅忻《孩子的我》:奶瓶與沙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在生命的歷程中,角色的轉變是一種挑戰,也能是一種自我療癒的方式。作者張郅忻,因為「母親」的身分,體會養育生命的奧秘。兒子「安古」成為一個契機,讓她藉由照顧者的角色,以最純粹而真實的視角,回顧自身成長時所經歷的一切。

路途之中,不論經歷過多少離別與撕裂,作者在孩提時期的那些酸苦,似乎慢慢淡化成為獨一無二的養分,這樣的養分在將來使母愛壯大。作者以「母親」的身分帶領讀者看見「孩子」的成長,也看見「孩子」的母親是必須無條件的付出與犧牲,亦無法避免擔憂與煩惱,一面「擁有」孩子,另一面著手準備「道別」。

在書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

奶瓶是沙漏,時間既緩又快地流入他的口,這些卿卿我我的時光碎片將永恆在我感到害怕的黑暗中,反射微微的光亮予我。

奶瓶是沙漏,奶瓶與沙漏之間是時光一去不復返的具體展現,是使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的基石。我們長大之後,很難回過頭去看那些與我們相隔太過遙遠的時光,更別提在嬰孩時期,記憶既片段又朦朧的時刻。而這個時期,卻是嬰兒與母親最緊密與親近的時候,身為孩子的「我」作為接受的角色,也許理所當然。但,作為養育孩子,身為母親的「我」,正在經歷的是人生的一場複習。

複習嬰孩時期,那毫無記憶之中,「愛」與「被愛」的感受。奶瓶之中的「奶」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也是「母愛」最直接的付出和給予。總有一天,孩子會不再單單僅需要奶瓶中的「奶」才能生存,母親或許再也給不起,無法產出孩子需要的「奶」。但是,在餵奶的親密時光之中,這短暫的片刻,是「愛過」的證明。即使時光的流逝,像沙漏的倒計時,分秒不停歇的催促著我們,迎向那未知而不可測的將來。

關於分離這道習題


當作者的孩子安古成長到一定的階段,母子兩人終歸需要面臨短暫的分離。這樣的分離,是母親不能再全職擔任母親這個角色,需要回到職場工作;而孩子也無法安於母親的懷抱之中,他開始能爬、能走,有自己的想法,然後就要去幼兒園適應團體生活。

這樣的分離時刻,以短暫道出永恆。由近而遠帶領讀者回到她孩提時期,被迫與母親分離的現場。從父母離異,母親從作者生命缺席起,作者毫不保留的提及家庭破碎與重組的細節,由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手足、叔叔、阿婆、阿公拚湊出親情之於作者的全貌。

在那些小鎮之景、生活的瑣碎之中,作者一點一滴回憶起「親情」的美好,包含祖孫間緊密的連結,與阿婆一同出遊的喜悅,阿公的鬧鈴服務、往返學校與家的接送日常。而在「愛」之中,反而讓「愛」的缺角,顯得更加突兀,難以忽視。正如同在幸福之中,不幸就顯得更加不堪。

母親缺席的事實,是作者無法釋懷的一塊,她在生活之中不斷反覆重播母親離去的背影,她想要抓住些什麼,而那些卻不可得。不論是阿婆、繼母,又或者繪畫老師,她都投射母親的形象在她們身上,她渴望的愛不單單是親情與關懷,而是那些她極欲體會卻無從獲得的─「母愛」。母親在她生命之中具有無可取代的重量,因為她所認定的母親只有一個,也就是離她而去的那個。

奶瓶與沙漏


沙漏中流逝的沙,倒也像獲得的沙一樣。當初不曾獲得的,並不代表在未來無法給予。在這本書中,作者在進與退之間,將沙漏由直轉橫,讓現在成為過去與未來的緩衝。橫躺的沙漏,是靜止的。不管在沙漏的兩端,是失去的多或者得到的多,「愛」都是在生命中流動。也因為如此,作者是擁有孩子的「我」,也像是孩子狀態的「我」,她既身為母親,卻依然保有孩子般單純的目光。

在生活之中,有許多的無奈,有許多想得到而不可得。作者的母親也並非「不愛」她,才在她的生命之中缺席。或許是帶著愛卻不斷的被迫與之道別。有些原因無法追究,甚至也無從追究,更會在不久的將來,被時間沖淡得不著痕跡。安古與作者的分離,作者與母親的分離,短暫與永恆,是能夠類推互比,而後釋懷的。

作者張郅忻在《孩子的我》中,拾起奶瓶,推倒沙漏。帶領讀者回到孩童時的純粹,領會身為人母的喜悅與艱難。在道別之中,將生命之書隔開為兩個時期,雖談道別也將其收攏、排列、重疊,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就算在未來中分別,也能在回憶中相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pha的沙龍
8會員
16內容數
閱讀,是在字句所構成的虛擬世界裡,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劃定座標,由心中的感受出發,尋找未知的答案! 【隨心所閱】專題,將帶你看見文學世界裡的小說與散文,那些觸動我內心的文字,與我交流過後的軌跡。 一起隨心所欲地體會閱讀的美好。
Alph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29
人生,有如一齣戲,是喜劇還是悲劇卻需要在夢醒後,才能知曉。一部小說,又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說明書。我們因為有疑惑,才開始思索,思索過後,也許沒有答案,過程卻成為一部迷人的說明,這就是《後人間喜劇》,我對它的形容。
Thumbnail
2021/09/29
人生,有如一齣戲,是喜劇還是悲劇卻需要在夢醒後,才能知曉。一部小說,又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說明書。我們因為有疑惑,才開始思索,思索過後,也許沒有答案,過程卻成為一部迷人的說明,這就是《後人間喜劇》,我對它的形容。
Thumbnail
2020/01/13
劉宸君,是一個躺在記憶中、一則則新聞報導中,模糊又清晰的姓名。假如,我在翻開《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之前,我沒有去搜尋這個作者,或許,我會抱著截然不同的情緒,爬一座山,閱讀一個人面對生命有著如此堅定的純粹。然而,在翻開書之前,「山難」這一詞跳進我的腦海,根深蒂固的長出根,抓住我的想像與思考。
Thumbnail
2020/01/13
劉宸君,是一個躺在記憶中、一則則新聞報導中,模糊又清晰的姓名。假如,我在翻開《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之前,我沒有去搜尋這個作者,或許,我會抱著截然不同的情緒,爬一座山,閱讀一個人面對生命有著如此堅定的純粹。然而,在翻開書之前,「山難」這一詞跳進我的腦海,根深蒂固的長出根,抓住我的想像與思考。
Thumbnail
2019/12/21
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生醫實驗室裡的博士研究生「徐語娟」的自殺身亡。在同個實驗室的學弟「廖稦遠」,從學姐死後,開始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案發的經過,並對於學姐的死因進行深刻的思索:學姐真的是自殺身亡的嗎?
Thumbnail
2019/12/21
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生醫實驗室裡的博士研究生「徐語娟」的自殺身亡。在同個實驗室的學弟「廖稦遠」,從學姐死後,開始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案發的經過,並對於學姐的死因進行深刻的思索:學姐真的是自殺身亡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我看的第三個版本,與這本書的初遇是在西湖圖書館,當年在二樓的木頭桌上和眾參考書搏鬥。 我沒有為了解不開的數學題痛哭流涕,卻因為這本書淚濕衣襟。 其實我至今仍在思索,使我深刻無法忘懷的是女人成為母親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孩子帶來的「提醒」和純真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我在青少年時看這本書
Thumbnail
這是我看的第三個版本,與這本書的初遇是在西湖圖書館,當年在二樓的木頭桌上和眾參考書搏鬥。 我沒有為了解不開的數學題痛哭流涕,卻因為這本書淚濕衣襟。 其實我至今仍在思索,使我深刻無法忘懷的是女人成為母親所帶來的震撼,還是孩子帶來的「提醒」和純真讓我久久不能自己。 我在青少年時看這本書
Thumbnail
我在這裡閱讀,用孩子們的童心、初心閱讀世界;我在這裡書寫,書寫我所理解的世界。愛的傷痛與遺憾,願在文字的世界裡得到撫平與原諒。 —獻給我的兩個孩子— 小太陽與小天使 ,生命縱始誘惑、殘缺、困難重重。請相信永遠有一道光在前方指引守護。 作者:史蒂芬.塞凡 圖:艾曼紐.伍達赫
Thumbnail
我在這裡閱讀,用孩子們的童心、初心閱讀世界;我在這裡書寫,書寫我所理解的世界。愛的傷痛與遺憾,願在文字的世界裡得到撫平與原諒。 —獻給我的兩個孩子— 小太陽與小天使 ,生命縱始誘惑、殘缺、困難重重。請相信永遠有一道光在前方指引守護。 作者:史蒂芬.塞凡 圖:艾曼紐.伍達赫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母女關係,是兩個女人的關係 兩個女人的關係可以互相加乘 如果你先天的母女功課並不大的話 當然,兩個女人的關係也可以成為一道一道城牆 甚至影響到自己不知不覺的 在母女關係中上演種種競爭、認同、接納、指責、管教 有時你總不自知的在PK 有時你想證明自己已經長大 就像「四樓的天堂」中,儼然成為心
Thumbnail
阿母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她把自己排在許多人的後面,她讓許多事順利運作,可是很少人問她好不好。本文描寫了我與阿母的關係,在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我如何看待她。
Thumbnail
阿母在我這個年紀,已經是三個孩子的媽。有太多的事等著她去做,她把自己排在許多人的後面,她讓許多事順利運作,可是很少人問她好不好。本文描寫了我與阿母的關係,在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以及我如何看待她。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陪妮一起長大》讀書心得:以身作則,放手讓妮試,給予十足的陪伴】 那對夫妻從影片化做文字,寫下育兒路上的甜蜜小事👶👶👶 金錢換不到時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3/18(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陪妮一起長大》讀書心得:以身作則,放手讓妮試,給予十足的陪伴】 那對夫妻從影片化做文字,寫下育兒路上的甜蜜小事👶👶👶 金錢換不到時間,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3/18(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透過孩子,另一個生命個體寬闊我們的視野和度量,曾經你以為的你不再一樣了。他帶給你歡笑淚水痛苦和麻煩,但你還是心甘情願的愛他。只是小兒子終究會長大,雖然用寫下的故事試圖凍結時間,但因為生命是一開始就不回頭的旅程,最後會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心底軟軟的回憶。
Thumbnail
透過孩子,另一個生命個體寬闊我們的視野和度量,曾經你以為的你不再一樣了。他帶給你歡笑淚水痛苦和麻煩,但你還是心甘情願的愛他。只是小兒子終究會長大,雖然用寫下的故事試圖凍結時間,但因為生命是一開始就不回頭的旅程,最後會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心底軟軟的回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