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扼殺科技還是應變衝擊? 談機器人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近年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已經走進傳統工業,成為生產線的一部份。在幫企業主降低人事成本的同時,兩者的組合也減少了傳統藍領勞工的工作機會。隨著機器人的研發以指數般增速,自動化生產線的成本勢必繼續降低,屆時,一定會對社會造成衝擊。有鑑於此,有人提出了向使用機器人取代傳統勞工的公司開徵「機器人稅」,以緩和衝擊。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即是這項措施的支持者。然而,反對的聲浪也不小。反對者認為對使用機器人的公司課稅會打擊科技進步,並增加額外的生產成本。
機器人稅的支持者認為,課徵機器人稅能舒緩因為科技進步而加深的貧富不均。由於企業主需要為使用機器人取代勞工付出代價,他們無法獨享自動化生產所帶來的利潤,因此貧富差距並不會急遽惡化。同時,政府可以用這些稅收彌補因為勞工失業而短少的所得稅,並且將額外的收入用於教育低階勞工,讓他們有足夠的知識與技術回歸就業市場。同時因為企業主需要負擔稅賦,他們並不會貿然解雇大量員工,保障勞工的就業權利,進而減緩對於社會的衝擊。
同時,機器人稅也可以為「無條件基本收入」制度奠定根基。無條件基本收入的概念是人們不必工作,即可領取支持生活的基本費用。這項制度已經在許多國家,例如瑞士和冰島,實驗性的實施。這項政策目的並非讓人不事生產、白吃白喝,而是將寶貴的時間從工作轉移至對家庭或社會有所貢獻的行動,像是陪伴家人、當志工、從事藝術創作、發明、或是創業等。在此同時,人們也可以不被傳統的工作制度束縛,得以選擇更有彈性、更符合自身志趣的工作。對擁有龐大負擔的政府而言,機器人稅的稅金可以做為此政策的基本財源。
而機器人稅的反對者則認為,課徵機器人稅對於科技的發展是一項阻礙。因為企業是利潤導向的組織,一旦自動化生產線因為課稅而失去效益,那麼企業就不會有動力進行相關的研發與創新。再者,有些生產線之所以採用機器人,並不是為了降低成本,而是為了保障勞工的工作品質。譬如汽車生產線上的上漆流程,以往汽車工匠必須在充滿有毒染劑的環境長時間工作,而現在則是由機器人來代勞,在降低保險與員工裝備的成本時也保障員工的健康。一旦課徵機器人稅,會迫使許多工人回到危險的生產線上。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們對於機器人造成的就業衝擊尚不明瞭,若是貿然訂定過高或者過低的稅負,都會對國家競爭力造成不良的影響。
筆者於近期的天下雜誌看到中研院院士朱雲漢的相關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就是像我們現今計算碳足跡一般,調查每一項產品或服務內的「自動化足跡」,也就是其生產與供應過程中自動化的比例,藉此決定對該產品課徵的稅額,甚至能引進累進稅制的概念。然而筆者認為,不同的產品有其不同的生產方式,有些產品能大幅引進自動化生產,例如傢俱與食品,且其自動化生產的成本較低。有些產品則無法,譬如手錶或是電子儀器。若要採取以上的計算方式,那可能要對不同的產品種類與自動化流程進行加權,否則不同商品與服務在價格上的波動也可能對社會產生衝擊。
此外,筆者雖然同意機器人稅能減緩貧富差距,然而目前貧富差距產生的原因除了有所得的不平等以外,還有政治人物與企業界的掛鉤所產生的金權關係,以及因為財產繼承與教育環境所帶來的世代差異。這些因素的影響力有時更甚於所得的差異。機器人稅並不能有效解決以上因素,因此除非政府能先導正這些根本性問題,並且將機器人稅合併進政策之中,否則貧富差距的問題仍然不會消失,甚至會隨著企業主用法律優勢規避稅收而持續加深。
機器人稅是政府對於一個新時代浪潮所展開的應變行動。由於目前機器人對就業市場的衝擊還未完全顯現,因此我們還有時間針對此議題做深入的辯論。歐盟已於上禮拜開始討論一個有關機器人稅的法案,其他已開發國家,如美國,也開始出現相關的討論聲浪。無論機器人稅課徵與否,自動化的時代終會來臨。政府的責任是保障多數人民的權益,而作為學生,筆者認為我們要培養快速學習與創新思考的能力,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在瞬息萬變的新世界中謀得生路。
責任編輯:崔家瑋 核稿編輯:盧郁璇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戰南北」似乎不管是台灣或美國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印度呢,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語言、宗教等差異,但有些觀念卻是毫無差異的。點進來,深入了解印度這神秘的文化。
《東大灰姑娘》改編自和田秀樹所撰寫的暢銷小說《高考翻身記》,描述補教界名師在機緣底下遇見了遠藤真紀,一位連分數通分都不會平時還要四處打工才能勉強維持家計,到最後的目標是要考上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女高中生,除了老師輔導學生的各種橋段、讀書技巧,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改變,更多的是背後想呈現的人生態度。
一直以來,對於教改,我們總是放許多心血在方法和制度層面。但今天,筆者想跟各位談談的是在教育上扮演極大重要角色的人物-老師。 到底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怎樣,才稱得上好老師?
《偏見地圖》,是一個保加利亞攝影師揚科•薩佛諾夫(Yanko Tsvetkov )的作品。這本書的概念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張又一張的地圖,配上由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的觀點所標上的名稱。在書中你會看到同一個國家,撇去了各國通用的國旗與國名,在不同的國家呈現不同的形象。
在台北車站,熟悉的異國面孔一圈一圈的圍坐在地板上,他們─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是家裡的英雄。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接受完整教育、沒有一技之長,在家鄉找不到好工作。於是離鄉背井,隨著全球化的脈絡移動到陌生的異地,忍住思念,努力工作,為的是撐起一家的生活、讓子女受更好的教育。
英國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說:「對待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吃掉並且享用它。」而唯有消費習慣改變,才能遏止食物浪費。究竟現在社會上,一天浪費了多少食物,又有多少食物無緣無故就被銷毀呢?
「戰南北」似乎不管是台灣或美國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在印度呢,也有同樣的問題,因為語言、宗教等差異,但有些觀念卻是毫無差異的。點進來,深入了解印度這神秘的文化。
《東大灰姑娘》改編自和田秀樹所撰寫的暢銷小說《高考翻身記》,描述補教界名師在機緣底下遇見了遠藤真紀,一位連分數通分都不會平時還要四處打工才能勉強維持家計,到最後的目標是要考上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女高中生,除了老師輔導學生的各種橋段、讀書技巧,以及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改變,更多的是背後想呈現的人生態度。
一直以來,對於教改,我們總是放許多心血在方法和制度層面。但今天,筆者想跟各位談談的是在教育上扮演極大重要角色的人物-老師。 到底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又或者,怎樣,才稱得上好老師?
《偏見地圖》,是一個保加利亞攝影師揚科•薩佛諾夫(Yanko Tsvetkov )的作品。這本書的概念很簡單,基本上就是一張又一張的地圖,配上由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的觀點所標上的名稱。在書中你會看到同一個國家,撇去了各國通用的國旗與國名,在不同的國家呈現不同的形象。
在台北車站,熟悉的異國面孔一圈一圈的圍坐在地板上,他們─來自東南亞的移工─是家裡的英雄。因為家庭經濟困難,無法接受完整教育、沒有一技之長,在家鄉找不到好工作。於是離鄉背井,隨著全球化的脈絡移動到陌生的異地,忍住思念,努力工作,為的是撐起一家的生活、讓子女受更好的教育。
英國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Tristram Stuart)說:「對待食物最好的方法就是吃掉並且享用它。」而唯有消費習慣改變,才能遏止食物浪費。究竟現在社會上,一天浪費了多少食物,又有多少食物無緣無故就被銷毀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資本主義將人工智慧視為增加利潤和控制勞動力的工具,而不是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方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面這幾句話不是我自己寫的,而是新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得到以下提示後寫的。) 而我的 AI-Gemini 較中立 : 對設備自動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影響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近日勞動部宣佈與印度簽署協議,引進印度移工以解決勞工不足情況。然而,政府應思考如何將產業轉型至高產值省人力,而無人機技術可能是解決之道。潛能廣大的無人機技術,已在各方面發展應用,包括配送餐飲、快遞包裹、清洗高樓外牆、農林業害蟲控制、大樓、橋梁、隧道檢查、水果採摘、救生、動物驅趕、監控等等。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工人的異化源自於失去對勞動的掌控。』~ 卡爾·馬克思 目前談到人工智慧(AI)的快速發展,越來越無法忽視的是:它對工作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從一方面來看,AI賦予企業更高的效率與創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引發了關於「工作異化」的激烈討論。究竟,AI如何影響工作異化?這背後又蘊藏著哪些社會與經濟的衝突?
Thumbnail
各國其實都加緊腳步要「監管AI」,而台灣,終於在7月15日提出「第一份官方AI基本法草案」。這次我們會用生活化例子來解讀這份草案,也一併納入上週剛生效的歐盟「人工智慧法」、還有美國及英國經驗,試著用更全觀的視角和大家一起認識「AI監管/治理」。欸!連Google都對台灣政府提「AI建議」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臺灣在人工智慧伺服器生產上的技術優勢以及過去半個世紀科技產業的發展。摩爾定律、吉爾德定律和梅特卡夫定律都對科技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摩爾定律促成了電腦和電子產品的逐漸普及。此外,文章還探討了蘋果、微軟和英特爾在科技領域的崛起,以及智慧手機和ARM架構對微軟和英特爾的挑戰。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資本主義將人工智慧視為增加利潤和控制勞動力的工具,而不是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方式。(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上面這幾句話不是我自己寫的,而是新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在得到以下提示後寫的。) 而我的 AI-Gemini 較中立 : 對設備自動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影響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
Thumbnail
去年也說明過了,就是機器人的產業崛起想像 我們目前頂多習慣LEVEL 2~3 而下一個等級是系統全自動,這需要更多的法規還有硬體+軟體進步 我還是跟2020年看法一樣.電動車2025年群雄割據結束後,就會邁入下一個階段 之後就是軟體也會開始有成長期空間 2020年說要先硬體普及後才能開
Thumbnail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主導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如果我們我們想要瞭解這個影響,也許從『勞動經濟學』中『技術替代效應』與『』技術補充效應』兩個視角來分析,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收穫。
Thumbnail
人工智慧(AI)在當今社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們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AI潛在可取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AI能夠帶來怎樣人類無法達到的價值。本文深入探討AI的成本與發展潛力,並提出對於AI未來發展的看法。
Thumbnail
近日勞動部宣佈與印度簽署協議,引進印度移工以解決勞工不足情況。然而,政府應思考如何將產業轉型至高產值省人力,而無人機技術可能是解決之道。潛能廣大的無人機技術,已在各方面發展應用,包括配送餐飲、快遞包裹、清洗高樓外牆、農林業害蟲控制、大樓、橋梁、隧道檢查、水果採摘、救生、動物驅趕、監控等等。
Thumbnail
隨著生成式 AI (Generative AI ) 2023年大紅大紫,許多人也正熱烈討論 AI 到底會不會讓人失業,這是個很有趣的話題,因為科技變革千百年來從未停止過,現在發生的事絕對不是新鮮事,我們就來從留聲機被發明到被反對,甚至被視為危害文明的歷史反思當前的科技趨勢。 本文可以讓你學到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