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台北循環城市專題(四)]水資源的使用現狀&解決方案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中央山脈貫穿全島,造成我們的河川短且湍急,加上水土保持不佳,水庫壽命大受打擊、水資源也幾乎沒時間滲透到地底。人口密度高,平均每人分配用水量不到世界的六分之一,因此缺水是台灣的大問題。
Image credit: 吳老師學習網
Image credit: 吳老師學習網
其中使用有七成是農業用水,大量灌溉消耗了水資源;工業用水也佔了一成。如此大量用水加上便宜的水費不僅造成自然水公司十年來的嚴重虧損也是資源的浪費,幸好去年在董事長郭俊銘的營運下終於打了平衡甚至將打消超過十九億的虧損,他透過智慧水電表減少漏水和微調工業用水的收費成功緩和水危機。
image credit:天下雜誌
那除了使用智慧水電表,還有什麼民生方法或政府政策能增加我們的水資源和利用機會呢?農業廢水回歸是其中之一、常見的廢水處理廠也是不能遺忘的方法,經過二級處理(生化處理後),水成為三級(能再利用的資源),三級就是能用卻少數人要利用的水資源。這些應該是珍寶,卻被台灣人作為理所當然,不勝唏噓。
廢水處理是被認為目前最有效的辦法,但不是所有的水都能回收,更理想的是保住自然的水資源(如那些沒人用、接直接流入大海裡和來不及收集的水資源),透過良好的水土保持和人工的方式,來增加土地蓄水功能。
人工的方法,像是設立透水性撲面和雨水撲滿,是白皮書上有提到的方法。台北市政府打算利用高孔隙率的多孔隙瀝青混凝土達到此目的,目前台北市內湖區、中山區等地已鋪設此路,全市共計有19萬平方公尺的鋪路。
除了解決水資源的根本問題,減少每個人的用量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從小聽到大的沖澡代替泡澡(洗澡時間也不行拖太長)、刷牙時關水都耳熟能詳。除此之外,確定洗衣機都是滿機才洗也是一個方法。減少自己的用水,不僅省水也能達到節電的效果,因為廢水處理是很耗能源的工作,當大家都盡一份責任,我們離達到循環城市的目標又更近一步了。
責任編輯:張安時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們是一群對循環經濟抱有熱情的高中生,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推廣循環經濟給學生族群,希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我們的理想,並希望台灣能在循環經濟這個未來趨勢中不落於人後! 每週一晚上19:30準時更新!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