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Drink BETTER! 訪台大杯特團隊

2019/05/2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如先前在
自動回收機 一文中探討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已經對地球造成了極大傷害,台灣在其中更同時扮演著手搖杯大國跟海島國家的角色而左右為難。解決一次性容器從生產到回收的種種,是台灣在這個世代得面臨的一大問題。
自動回收機減少消費者跟回收再造的距離,而今天的主角—— 杯特Better ——則是以平台的創設來減少消費者的需求,以減廢來達成污染減量的目標。在星期日的早晨,因為忘了提醒使用內用杯,而帶著一次性的塑膠杯上樓與杯特座談,彷彿就是問題產生原因的最佳典範。

海廢問題出發 決定投身減廢行列

因為住過海邊,參加過淨灘活動,杯特的創立者,目前就讀於台大的Sherry高怡瑄見證了塑膠垃圾對海洋的嚴重傷害,也引起其深刻反思:「我們明明是個海島國家,但是我們都不靠近海。」對於海的依戀跟對生物的同理心讓他決定捲起袖子來解決這個問題。回到台北便決定從最初的杯子,以減少消費者對一次性杯子的需求來抑制廠商的生產,進而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從這個概念出發,Sherry上網搜尋了相關的實例,從德國的ReCup台南好盒器的經驗引進相似概念,修正調整成能在台北施行的模型。
受惠於台大的特殊環境,尋找夥伴的過程並不太困難。Sherry將過程形容成「誤打誤撞」,先在社團聯展遇到一位德國人,遂從這兩個人慢慢擴張而成。身為台大學生會永續部長,Sherry也從成員中成功召集夥伴,日漸建立起了團隊與分工。「很多人都是聽到這個理念,也同時覺得有這個問題存在,所以就加入。」

專注模式設計 細節精益求精

談到商業模式的建置,同為團隊成員,就讀於會計系的胡椿叡帶有自信的分享了一路以來的經驗。「一個模式要能成功需要很多個要素,我會說整個Flow(流程)的流暢度、店家的配合度、人的問題、促銷、行銷、甚至是分析數據······」不難看出椿叡對模式的建置十分了解,而這也體現在了杯特收獲的成功之上。在短短兩個月,杯特的粉專已經得到了1200多個讚,在學校生活中也屢屢聽到同學對這個系統的正向反饋。有了這樣的成功經歷,杯特對於未來的擴張也不失野心,「目前的規畫是先鞏固台大」,椿叡接著分享,「台大有三萬多人,如果我們在這裡實現這個目標的話,那我們才可以去談擴張」。對於擴張,杯特也計畫以學校為中心,輻散並影響整個商圈進而推展到社會。
針對社會企業所面臨,「公益為主」與「商業性質」之衝突,Sherry明確地表示會以商業化為原則,「靠捐款會有不穩定的問題」、「人力也不可能永遠都依靠志工」,長時間來看,杯特還是以商業化為目標,追求穩定。杯特在分工合作上也十分完整,二十人的團隊之中,除了對永續發展十分了解、抱著滿腔熱血的政治系與社會系同學外,也有熟稔數據分析、懂得完善商業模型的會計系甚至是商學院的學生,不同學系學群的學生相輔相成,成就了這個團隊、支撐起整個系統。


不同案例再調整 循環方便無負擔

有了ReCup與先前好盒器的先例,架構出租借系統本身並不困難,杯特面臨的真正問題,是如何調整過往的模型,以迎合台北市快節奏、求方便的市場。杯特捨棄掉了舊有的押金制度,改以通訊軟體帳號建立類似會員的制度,以杯子的使用權來要求回收率;面對杯蓋共享的衛生問題,做出了適當犧牲退讓準用一次性杯蓋,杯蓋產生了多一點點浪費,卻大幅增加市場而減少瓶身造成的負擔。
設計出了通訊帳號及線上系統,租借杯子時只需向店家出示頁面完成租賃,歸還時消費者甚至不用再進行任何手續,系統即可接收到杯子已歸還的信息。對於消費者來說,輕輕鬆鬆就可以參與這個循環,而不造成自身太多麻煩或經濟負擔;對於店家來說,收費過程不用過多的額外手續,負起社會責任之餘,更可以減少店內處理廢棄物的負擔。透過模式的再修正,杯特更能成功打入台大乃至於台北各商圈的市場,發揮其影響力,亦成功穩定這個新創模型。
租借頁面

筆者也在採訪完成後親自到台大的小福廣場進行體驗,店家門口都有清晰指示租借系統的使用方法及步驟,環保杯的使用絲毫不影響飲料製作的流暢度,杯子的質感跟衛生情形也完全不用質疑。如果要對杯特再有多一點點的要求或期許,「甲租乙還」的方便性應該也是很多消費者的嚮往。不過整體而言,筆者認為杯特的商業模型已臻完美,也期待其能成功擴張至更多商圈,讓台灣在發揚文化特色及飲食風采時,不失愛護環境、攜手並進之美德。
杯特杯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賴澤霖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