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是103萬人大遊行一個月,特首林鄭在記招上以「壽終正寢」來形容不再展開逃犯條例的程序,除了惹人發笑外,更顯示政府已黔驢技窮,無計可施。在立法程序上,不論是以暫緩還是壽終正寢來形容,或是魂歸天國、胎死腹中、天人相隔,其實際意義都是一樣的:政府不會展開二讀,無限期押後處理。然而,市民所希望聽到的「撤回」,則與以上的形容有實際差異:假如政府撤回議案,需要在會議上預告二讀,然後宣佈這個決定。兩者實際上的影響是,「撤回」後議案便不復在立法會的程序內,「暫緩」則會令議案停留在二讀階段,比起前者突襲時需要時間更短。
當然,譴詞用字代表立場強弱,用到這個啼笑皆非的字眼,政府正正是想發放放棄議案的訊息,但為何不能簡單直接說「撤回」?在大多保皇黨都呼籲政府正式公開撤回時,這種尷尬的狀況顯示阻礙政府決策的另有其人,極可能是中方執意不讓港府「全輸」。在民意和中方的壓力夾擊下,香港政府的執政能力左斬右削,成為曠古礫今的跛腳鴨。 為了牢牢掌握鎮壓機器,政府亦一併拒絕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及停止追究示威者的訴求,並以比特區政府更無能的監警會作警暴調查,可謂對市民主要訴求交白卷。在滿足不了訴求的前提下,政府企圖端出其他招數,好讓市民感受到政府熱切吸納民意的企圖心:大刀闊斧調整諮詢架構,尤其是由68歲司長張建宗領導的「青年」發展委員會。
最年輕議員被釋法奪走議席
我沒有聽錯吧?將花瓶弄得雍容華貴,真的有助花朵的茁壯成長?普羅大眾都明白,這些所謂的諮詢委員會都只是用作支持政府施政,而不能改變政府任何施政方針。早前開放市民申請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名額,還不是大多挑選了些「夫子會」的奇怪親中人士參與,對政府的施政有任何立場上的影響嗎?連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都被你用釋法奪走議席,政治立場稍為進步的都被取消參選資格以及砌辭鎖進監獄,一整個年輕世代都被政府推向對立面。今時今日的青春風暴,是特區政府的苛政劣行一手造成,怨不得天,怨不得地。 如果政府需要在回應市民訴求外顯示兼聽的作風,必須交出實際有用的建議,而非多加幾個委員會、多開幾次會議了事。政府「唯我獨尊」的作為一直為人詬病,任何政策在內部與保皇黨協商完成後,就只視立法會會議為水過鴨背的過場儀式,並不會聆聽議員的正當質疑以及改變政策立場。假若政府能夠在日後財委會審議或提交政策時以開放的姿態,真正吸納議員建言並會用於改善政策方針、立場、細節,這必然對管治有正面的效益。在我和其他幾位議員仍然在任時,姚松炎於財委會審議政府的工程計劃曾提出「挪威方案」,要求政府在申請撥款時,最少提供三項選擇及其評估分析,讓議員、市民有得揀。當然,口講尊重民意的政府老早已否決這個被證實可替納稅人慳囊的方案,務求全速通過所有撥款,讓陳健波之流駛進他們的「收成期」。 「挪威方案」的倡議折射的社會現實正是政府從不以民意為依歸,只是附庸於保皇利益集團和北京的護蔭下苟且殘存。假如政府願意放手一搏,在落實真普選和兌現五大訴求前尋找緩衝空間,以實際行動證明民意、理性辯論、議會議政是對施政有實質影響,從而讓民眾感到意見有發表及採納渠道。否則,「壽終正寢」的都只會是政府僅餘的民望以及各位官員在歷史長河的評價。
(原文刊於7月13日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