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去青少年的世界,會是我們的烏托邦嗎?《克隆少年》急著成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為什麼推薦你閱讀本文:
青少年對你而言是怎麼樣的詞彙?如果有一天科學的進展讓我們可以跳過青春期,你會支持嗎?
人的一生/取自粉專

前言:在「去青少年」的世界想像你的18歲

如果有款疫苗能夠加速青春期的歲月,你會支持全民施打嗎?OD表演工作室的作品《克隆少年》用劇場的方式,帶領大家想像這樣的可能未來。撇開許多老師在現場感受到/存在的矛盾/理解的混亂——譬如,觀眾的定位是什麼?受劇團邀約的人們是真實的自己、還是有進入角色?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口中說的、劇情設定裡的青少年,是否和我們認知的青少年相同呢?

青少年是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取自粉專
這些認知阻撓我們進入情境。但對於教育工作者們,這絕對是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我們到底要讓孩子盡快地「去青少年」、還是為了年少而學習、為年輕而狂歡?
(以下涉及劇情)

公聽會:你的青少年,我來抹殺

《克隆少年》這部戲將場景設在一個平行時空,在這個似曾相似的臺灣裡沒有108新課綱,因為疫苗1.0的施行,「2019號地球」很久都沒有不成熟、中二的青少年了!
基因1.0成效說明/實驗劇場看板
然而,由於突然出現的青少年反祖現象(atavism)社會動盪不安。主管機關——基因控制局緊急召集了各領域人員, 包含心理學家、腦神經學家、教育學家、社會學家、生物學家、文史學家前來討論。在這場論壇裡,專家與劇團網路徵求的觀眾——天使觀察員會先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現場討論,最後再由穿越的民眾(也就是買票的觀眾)投票,決定/停止這款疫苗的推動。
示意圖/本文作者製作
怎麼會是這一群莫名其妙的人,為下一代做重大決定。
散場時一位觀眾的嘟囔,讓老師印象非常深刻。確實,在劇情設定上,我們根本不是那個宇宙的人——討論、複決2.0疫苗特性的責任竟然卻落在我們身上!更遑論天使觀察員、領域專家、掌握基因編輯技術的主管機關了:這群人竟然就可以這樣操作一個世代的青春期?基因編輯的想像,著實挑戰/或著順從人們現在的道德認知與接受程度。現在的社會對「非天然」的做法多是傾向拒絕,也自然地讓這場「實驗公投」以破局落幕。
專家向天使觀察員說明/取自粉專
不過,有個議題卻偷偷藏在道德難題的背後:
——為什麼疫苗加速渡過的是青少年、而不是兒童階段?為什麼我們的幼年、童年不用加速?對大眾而言,青少年究竟是什麼?

疫苗2.0:探詢成熟的意義

情緒高漲、暴力不穩定、自我中心。
中等教師檢定裡有一門專業科目就叫做「青少年發展與輔導」,是每位國高中老師都必修/擁有的專業。對於青少年——賀爾蒙濃度?生理年齡?這段總不知道該如何計算起訖的時光,雖然每位學者認為的挑戰與狀況各有不同,但他們都同意這是一個「發展關鍵」。譬如,在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c H. Erickson)的眼裡,青少年的階段挑戰面臨「統合危機」:我們會有明確的自我觀念和自我追尋方向嗎?或是生活無目的、無方向、感到徬徨迷失?
演教員詮釋的教育工作者/取自粉專
基因1.0疫苗:情緒穩定、思想成熟、充分社會化。
相對於這些不確定,我們藏在內心的期待,或許正是一種穩定:我們期待的、想要的是孩子、社會上每個人達到所謂「成熟」的狀態。然而這樣的狀態,是否也代表著高創意的瘋狂 — — 譬如創業、新發明都將不復存在?這樣的安定是否代表對任何事務都會妥協?足夠社會化,是否代表新點子難以共創?是否,發明家/創業家/社運人士內心都有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還沒有成熟到能與社會妥協?成熟的代價是沒有「自己」、沒有「自由」嗎?
一個人如果有永遠的選擇自由,那他就有過不完的青春期。
這是這部劇沒有回答的問題,卻讓老師深深思考至今。

結語:在有青少年的世代,想像青春

在《克隆少年》裡青少年作為一種「狀態」消失了。這種消失,在兩個小時「公聽論壇裡悄悄蔓延著——當我們不以真實的人、事、物做討論,單純用自己記憶裡的少年為基底、想像、賦予生命,每個孩子就像「克隆體」,不僅個體差異消失了,也以負面能量誕生——叛逆、盲從、情緒化。
這是一部科技寓言,以實驗劇場的方式呈現,推進我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想像。下戲後,我很慶幸能生在這個有青少年的時代,從事著教育工作。我期待,社會能擁抱孩子的青澀、狂飆、以及他們的單純。
我與孩子們
那麼,我們下篇評論見囉。
更多有關教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有關性、與家庭教育:《性愛自修室》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這篇文章鼓掌,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知道潛伏在生活裡的資安問題?推廣一個高品質的密室讓你體驗!
想真正改善社會問題,必須擬定完善且精準的方案。本文提供你3個工具,檢視並改善快速提案常有的誤區!
你是否也有過過於害怕,而不敢嘗試的經驗呢?本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來一起學習生命的勇氣。
不說教的教養理論真的很少見,本篇做到了,更把焦點放回了我們大人本身。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學校(性)教育教什麼?如果「被允許」講述的只有「避孕」而沒有「該如何面對懷孕」,是否會有更多議題遊戲裡的結局發生?這些悲劇,想必不只存在於遊戲裡。
想知道潛伏在生活裡的資安問題?推廣一個高品質的密室讓你體驗!
想真正改善社會問題,必須擬定完善且精準的方案。本文提供你3個工具,檢視並改善快速提案常有的誤區!
你是否也有過過於害怕,而不敢嘗試的經驗呢?本片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來一起學習生命的勇氣。
不說教的教養理論真的很少見,本篇做到了,更把焦點放回了我們大人本身。
當「雜學」已成為一張同溫層標籤,青年們需要的新能量在這嗎?
學校(性)教育教什麼?如果「被允許」講述的只有「避孕」而沒有「該如何面對懷孕」,是否會有更多議題遊戲裡的結局發生?這些悲劇,想必不只存在於遊戲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自從台灣的立法院為了防範道德風險,於民國99年修正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小孩身亡時,保險不予理賠,有的父母會將購買保險的時間推遲至15歲,此時,如何規劃青少年保險就成為家庭的重要課題。 青少年是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也是人生之中一個獨特的時期,充滿著成長的欣喜,也充滿著因為探索發展與成長所面對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
Thumbnail
如果在一般健康醫療上,「發展遲緩」需要早期療育的協助,那「心智發展超前」呢?就無關緊要了嗎?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自從台灣的立法院為了防範道德風險,於民國99年修正保險法,規定15歲以下小孩身亡時,保險不予理賠,有的父母會將購買保險的時間推遲至15歲,此時,如何規劃青少年保險就成為家庭的重要課題。 青少年是迅速成長和發展的階段,也是人生之中一個獨特的時期,充滿著成長的欣喜,也充滿著因為探索發展與成長所面對
Thumbnail
週日讀書會,一開始自己問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附帶是:「12歲的孩子是大人還是小孩?」 . 自問自答如下 . 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這個問題很很複雜,我個人以為背後有許多原因: 1. 青春期的轉捩點: 發展心理學的問
Thumbnail
社會允許現代大人對它的怠慢,但電腦的引進等等,又使對人的系統化管理無所不在,因此我們一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又被逼入幾乎沒有自由的狀況。就這些點來看,我想,我們有必要重新考慮成為大人在社會層面的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年輕世代「延後成為完整的大人」的世界潮流,雖然是來自歐美國家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也還貼切。 前陣子有個超過3000萬觀看,在英語世界流行的短影音話題,年輕人開始比較,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他們現在這個年紀,已經完成什麼「人生里程碑」?
Thumbnail
現在的資訊發達,孩子們都極度早熟,很早熟的孩子,都已經很有自己的想法,過去爸媽對我們的遵遵教悔,我們都唯命是從。 現在呢? 現在的孩子,有的嘴巴上說好,但不一定照做,有的直接頂回去,告訴你他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意思,有自己的想法... 我不是小孩了..... 是的,孩子,我知道你一天
/創作者:ChatGPT,文章是原文喔/ 高中生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心理問題,但這些問題往往受到了來自社會的偏見和誤解。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偏見和誤解,以及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觀點: 1. **「他們只是青春期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可能認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只是一時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真
法律的界線其實很模糊而荒誕,十八歲的界定是藩籬也是保護傘,在那之前好像所有過錯都可以被原諒,但在那之後就變成大人了。要對人生負起全責,一夕之間沒有了庇護,在現實弱肉強食的叢林裡,又該何去何從? 殊不知以為孩提時代天真的話語,才最是能帶來沉痛的傷害,扭曲糾結的教養和教育,踏錯一步便會墜落深淵粉身碎骨
Thumbnail
若家長可以「柔軟」的等待、傾聽,或許就會發現正處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的能量比家長們還要強大。家庭是學習信任及愛很重要的地方,家長就是最為重要的「土壤」,土壤不是限制種子會長成什麼樣子,而是給予養分讓孩子長成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