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返校」除了成功的營造了1950-60年代台灣白色恐怖的氛圍以外,成功的,莫過於背後的美術及場景了。想要寫一篇文章,一來讓大家能夠回味電影的氛圍,二方面,也能透過電影來更認識台灣。
主要場景-翠華中學
觀影的大家,應該對於校園的場景都是不陌生的。那幾乎都是我們國小國中高中的校園。常常的走廊,教室分配在兩排,一間又一間,寫著教室班級的名字。
台灣的校園教室走廊有兩種,一種是在中間,教室配置在兩側。通常這一類的教室門口,對著走廊。走廊長長的,像個迴廊一樣。是否有種陰森的感覺呢?
看電影的時候,被強大的拍攝地點感動到,看到最後的謝幕,可惜轉太快都不知道是哪裡。只有學校,網路指出是屏東的志成商工。放一張google map的照片做為參考。
志成商工的大門上有類似這樣的磚,很有戰後初期的時代特色。(本圖為別處)
翠華中學的另外一種走廊,幸好聯合新聞網有拍到照片。這一種走廊,就很有台灣熱帶氣候的感覺。和第一種配置在教室中央的走廊不同的是,這個走廊是配置在教室的外面,變成半戶外的廊道空間,並且面對庭院或是操場。這樣的做法,應該是延續日治時代的建築特色。
日本的教室走廊與台灣很不同,如果在室內,要在大門脫鞋子。沒有在半戶外的。當我國小回來,看到veranda式的半戶外走廊,非常訝異,覺得:「那不是公寓才有的嗎?」我國小的時候常常靠在半戶外的走廊上面,對著中庭發呆......
除了升旗台以外,禮堂不只是重要地點,也是恐怖發生的地點。戰後的禮堂這樣的形式,應該也是延續著日治時代的學校禮堂,從山牆面進入,舞台對著山牆面的形式。因為在中古世紀,學校是延續宗教的地方,而禮堂是祭儀的聖地,因此,在近代學校設立了以後,禮堂也延續了中古世紀教堂的形式。
在舞台正前面高掛國父遺像的場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看電影的時候一直在想,幸好國父沒有突然「嘿嘿嘿」笑起來,像是折紙鈔那樣。不然,真的是很可怕啊!
所以,紅蠟燭,整個禮堂的設計,應該是以獻祭的概念去設計的。
在「返校」中,有三個地方牽涉到宗教:禮堂、拜觀世音、還有這一張死亡。其實我很不喜歡看到這個字,會覺得很可怕。(附帶一提:八田與一的卡通中有一幕是在畫喪禮,畫的不錯,但是也很可怕)
關於防空洞
影片中有一幕電話打來,他們說:「防空洞有電話!」
我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感受到導演是玩真的!
我國小雖然有防空演習,但是都只是躲到地下室的特殊技能教室而已,學校還沒有防空洞。後來開始研究住宅建築以後,發現台灣早期住宅建築會挖防空洞,真的是時代的遺跡啊!
我知道防空洞有電話的是在做鐵道部的防空洞的時候啊~
對於居住空間的拍攝描寫
當然,身為一個居住空間研究者,要寫的重點當然也就是這裡了。關於這個部分,由於都找不到適合的劇照,那也只好用一點我拍的照片做輔助說明。
後半段,劇情急轉直下,開始尋找「告密者」是誰?
鏡頭,轉到了方芮欣家。
鏡頭是在餐廳,但是沒有照片,用寢室代替。在延續日式住宅空間配置的眷村,把家具直接放在地板,甚至榻榻米上面。而劇中方芮欣並沒有脫鞋,可以聽到鞋子敲地板的聲音。
這一張則是直接放在榻榻米上面
而後來方芮欣來到張老師家,鏡頭一直沒有讓我看到他們室內是否有穿鞋子。但是有一幕,方芮欣直接坐在地板上的桌子,手按著在休息睡覺。
比較接近日本人的居住方式,是地板居。
推薦景點
一、綠島
現在比較熱門了,略
二、台北二二八記念館
在台北二二八公園之內,由日本時代建築師栗山俊一設計。
二樓有一區是二二八及白色恐怖訪談影片區,部分是由故國史館館長張炎憲教授進行,也是台灣史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研究的先驅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