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造演替新章:社區集資平台的適法性與可能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January 12, 2019
文|朱允農 廖家可
論壇與談人
立委 余宛如
OURs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前理事長 黃瑞茂
嘖嘖創辦人 徐震
紅龜創辦人 林群洲
貝殼放大執行長 林大涵
flyingV產品總監 紀旻伯
這場論壇在慕哲咖啡舉辦,由於卡司強大獲得熱烈回響。圖左為嘖嘖群募平台創辦人徐震,右為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
​群眾募資在臺灣約莫自2011年興起,搭上了網路世代熱潮,迅速結合投資與網購等要素,建立橫跨提案者、贊助者的平台,每年的募資總額與案件數量不斷攀升,提案內容漸趨多元,相關服務顧問公司也順勢而生,生成一個豐富的群募生態系。
目前群募尚無專法規範管理,其中社區營造的提案是由社區利益出發,是否涉及公益而該有勸募字號的問題目前遊走在公益勸募條例的灰色地帶,公部門亦曾邀集各部會討論專法可行性,但因群募性質多元,難以決定主管機關,無疾而終。由於無法源可回溯,許多大型政策如歷史現場再造、地方創生、社造3.0等,與群募結合的宏遠期待更無法踏實地邁開下一步。為此我們邀集了一群全臺最熟稔群眾募資的各平台代表,與長期關心募資與在地的余宛如立委、黃瑞茂老師一同探討。
編按:本篇文章寫於2019年初,後續我們集結各方意見,與余宛如立委辦公室、法律系教授、衛福部、平台業者密切開會,提出一修法草案,盼修正版本能早日通過。
群眾募資是否有必要設專法管理?與談的平台方意見不盡相同,如flyingV紅龜認為現行法規已經足夠適用,有些地方團隊能朝著商業化、企業化發展,做出品牌,不該給戴上「公益」的帽子,平台方甚至比起一般網路商城監督管理得更加嚴謹,問題在於執法人員對法律的理解程度不足,與募資個案奇形怪狀的檢舉動機;嘖嘖貝殼放大表示模糊地帶仍應該有清楚的釋疑與定義,以確保能擁有合法運作、毋須憂懼可能被檢舉的操作空間。而不論是哪種說法,幾乎所有的平台都一再強調自由發揮的彈性,提案者總會提出意想不到的提案,無論框架如何劃限,都不應該扼殺未知的發展可能。立委余宛如認為,解方之一是讓社造領域從寬認定,操作上則需由各部會、成功社造案例中汲取好的說帖。
圖左為flyingV群募平台產品總監紀旻伯,中為紅龜平台創辦人林群洲,右為嘖嘖群募平台創辦人徐震。
近年「地方創生」在日本火紅,論壇上我們分享了兩個日本案例,其一FAAVO平台與臺灣一樣有「地方」分類,不過尺度可是縮小到各都道府縣、市區町村,強調以地方為座標,透過網路串聯家鄉與愛鄉人。邀請根植地方的NPO等團體擔任地方合夥人,平台方負責網站經營、全國性資訊發送等,地方合夥人則負責集資計劃的發掘,與聯繫發起人和舉辦地方活動等。另日本的稅法有一故鄉稅,國民將稅繳納給數量不等的地方自治體,為新一代的捐款型納稅方式,地方政府再採購地方特產,作為謝禮。由此可見社造的圖像非常多元,2019年又是地方創生元年,若能設定明確地方的需求目標、完整地方接納體制,及適合的居中協調者,甚讓青年得以融入在地脈絡,返鄉實踐。群募是一個充滿想像的工具,需要令人安心的環境,當解決適法性疑慮,才能再進一步討論結合相關大型政策的推行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18年12月,我們舉辦了一場社造集資論壇,邀請募資前線工作者,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書豪、鹿港今秋藝術節敬業、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張雅琳、黃瑞茂老師、紅龜群募平台創辦人群洲,聊聊社區營造結合群募的心得。
2018年12月,我們舉辦了一場社造集資論壇,邀請募資前線工作者,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書豪、鹿港今秋藝術節敬業、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張雅琳、黃瑞茂老師、紅龜群募平台創辦人群洲,聊聊社區營造結合群募的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5月21日,立法院院會將繼續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提出的國會職權相關法案。公民團體號召民眾前往立法院抗議,要求將國會三法退回委員會,並發起包圍立法院的行動。根據《呷新聞》的報導,抗議主要由臺灣公民陣線和臺灣北社兩大集團運作,其中成員之間相互有關係,同時擔任多項職務或與其他社團連結。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記者許家源/臺北報導】 近年來,許多在地店家面臨經營困境,原物料上漲、人事成本增加、電價上揚,甚至有10299間台北市商號及公司倒閉。為了照顧弱勢民眾,促進經濟發展,臺北市議員徐立信推出「愛心艾馨消費劵」活動。 每戶面額600元的消費劵,讓民眾自由選擇在地店家消費,一方面幫助弱勢,一方面促進經
Thumbnail
概述:2023 年台灣累積超過 2,100 件成功的群眾集資案例、創下有史以來新高紀錄,然而,集資金額加總約 35.6 億台幣,略低於 2022 年的 37.7 億台幣;贊助人次加總約 92 萬人次,則是自 2020 年以來,首度跌破百萬人次。 2023 年台灣群眾集資產業的「破千萬台幣集資計畫件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臺灣推動社區營造已近三十個寒暑,也見證了社會變遷。近年來,倡議由下而上、公私協力這股社區營造的暖流,也走入了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當中。以社會設計深耕臺中舊城區的「好伴設計」, 透過參與社會住宅計畫,在臺中帶來新形態的社區營造模式。最初,好伴是一群對臺中城市公共
Thumbnail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Thumbnail
2021年,國家發展委員會設立「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站」,希望讓民間地方創生團隊能獲得支持,培育更多在地人才。鹿港著鹿計畫、北斗寶斗青村未來式、溪州老人國回春計畫皆位於彰化縣內,這三組扎根地方的團隊,如何讓社會成為眾人的學校?地方創生又該如何向下扎根?
Thumbnail
5月21日,立法院院會將繼續審議國民黨和民眾黨提出的國會職權相關法案。公民團體號召民眾前往立法院抗議,要求將國會三法退回委員會,並發起包圍立法院的行動。根據《呷新聞》的報導,抗議主要由臺灣公民陣線和臺灣北社兩大集團運作,其中成員之間相互有關係,同時擔任多項職務或與其他社團連結。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環境的改變,會帶動人心的轉變,當越來越多都會共耕綠點及生活支持社群出現,我們也締造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網,可以接住因經濟、社會及環境衝擊而落入社會底層的人,所以第三階段我們會連結更多組織一起共創 #環境共好/#社會共生/#經濟共榮 的 #都會共生模式!
【記者許家源/臺北報導】 近年來,許多在地店家面臨經營困境,原物料上漲、人事成本增加、電價上揚,甚至有10299間台北市商號及公司倒閉。為了照顧弱勢民眾,促進經濟發展,臺北市議員徐立信推出「愛心艾馨消費劵」活動。 每戶面額600元的消費劵,讓民眾自由選擇在地店家消費,一方面幫助弱勢,一方面促進經
Thumbnail
概述:2023 年台灣累積超過 2,100 件成功的群眾集資案例、創下有史以來新高紀錄,然而,集資金額加總約 35.6 億台幣,略低於 2022 年的 37.7 億台幣;贊助人次加總約 92 萬人次,則是自 2020 年以來,首度跌破百萬人次。 2023 年台灣群眾集資產業的「破千萬台幣集資計畫件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