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自律就是「做自己」

自律得到自由,但你不想要

進入職場之後,不管是因為公司要求,還是臉書逛到,多多少少都會看到許多「成功學」的文章及書籍。大家討論的面向可算是五花八門,有的講職場處事技巧,有的講個人的學習方式,有的強調時間管理,有的則是從習慣的養成切入。
之前看過「自律即是自由」這本書,作者在海豹部隊服役20年,最後成為指揮官,他說起自律真是鏗鏘有力,但那本書我最後反而把它給退了。是的,每個人都想要成功,也都知道自律代表著什麼,可是為什麼人生苦短,成功了又帶不進棺材,我們卻不能即時行樂呢?訂定了滿滿的規則及限制,要求自己要有紀律去過那些你有選擇空間的苦日子,誰能一直過下去呢?沒錯,「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你的自律就是用來解除那些你想割除的依賴:甜食,電玩,手機等,讓你變得更加自由,更有能自我主宰的能力。
這些都是對的,但為何很少人真的做到呢?他們不想要成功嗎?不是的,因為這些文章都沒有解決「你不快樂」的問題。因此不論你看過再多這些論調的資料,但你就是做不到,因為再下面那層「你不快樂」的問題沒有解決的話,你遲早會鬆手放棄。人類也是動物,去對抗烙印在DNA上好逸惡勞的本性,終究是沒有勝算的。

你不快樂?

在「人類大歷史」這本書,提到一個很有意思,且意義深遠的主張。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差別,決定了人類擁有文字及科技,在食物鏈最上面的位置,這個關鍵差別就是:想像意義。不論我們是否住在同一個地區,我們可以屬於我們大家認同的「國家」;去超市買塊肉,拿出紙鈔或行動支付,因為大家可以相信有人會為這個交易把關及負責,就不用跟其他人拼個你死我活,才能領到這塊肉回去餵養自己的孩子;「統一企業」這個公司標誌,並不會因為大樓倒塌了就此消失,也不會因為沒有員工就會消失,也不會因為公司裡的董事長或總經理不相信有這家公司的存在就會消失,只要公司員工相信,消費者相信,銀行人員也相信,這家公司就會存在。大家可以為了同一個國家,同一間公司,同一套法律,甚至是同一個神,在這些想像出來的意義下去協作,才造就了人類能有這麼大的成就。
其實我們大家很多時候追求的「快樂」,正確來說都只能稱為一種「快感」,也就是「爽」。不論是甜滋滋的蛋糕,噴香的炸雞,聲光效果炫麗的遊戲體驗,甚至是男女間的魚水交歡,都是感官上的快感罷了。它們有帶來「快樂」嗎?有,是一種時間效果很短(來的快也去的快),影響範圍很小(僅限於個人或少數人),換個角度說,就是一種很虛,很抽象的結果。對人類而言,真正的「快樂」追根究底,還是要回到我們DNA上最特殊的設計,也就是它帶給我們的想像意義。
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快樂」的定義就會開始具象化了。你知道的那些成功創業者,都帶有近乎狂熱般的專注力,為他們的事業奉獻所有的心力,挑戰困難,獲得成功。你問他們快樂嗎?他們大多數都很享受過程及結果,但你們他們輕鬆嗎?他們會二話不說告訴你,沒想清楚別走這條路,會累到身心俱疲,甚至是眾叛輕離。看到了嗎?「快樂」在他們身上出現了極大的反差,肯定不是我們想的那種「快樂」,他們的「快樂」就是在「想像意義」上的成就,他們相信自己能改變他人,能改變市場,甚至是改變世界。
如果成功創業者的距離跟我們差太多,那不然我們就想想自己上次,在發表什麼技術或產品時,獲得別人認同有多快樂呢?去接養流浪動物回家照顧,看著牠們感恩的眼神,摸摸牠們的頭一起生活有多快樂呢?看到一本想法創新,文筆流暢的好書時,是不是也覺得自己認知「升級」的感覺很快樂呢?對,是快樂,而不是快感。

自律的本體

在「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學不會自律,再多的自由都只是放縱」文中,提到想享有自由的公司前台人員,希望在離職獲得自由後,能夠讀書,健身,學韓語等等,但真的離職後得到自由後,就像是得到魔戒一樣,讓她完全放縱,把自己的身體及心理世界都弄得一團亂。而另一個在家要求自律的太太,則是從起床後就像是上班一樣梳妝打理,送孩子上學後繼續像上班一樣按表操課,該運動就運動,該學習就學習。
只看故事,很多人都是三分鐘熱度,我們需要看到更底層的動力來源:
自律 = 原則 = 自我要求
很多人都會接觸到這樣的規勸,像是「做人不要太自我中心」或是「原則只是方向,要隨時應變」等。甚至為了要讓協作的氣氛更融洽,還得降低自己的標準,打破原則去應對一些「常出現的例外狀況」(疑?文法好像有點問題?XD)。這樣的規勸並沒有問題,只是我們會在只剩獨自一人的時候,產生一種「補償心理」,覺得我是因為要上班,要協作,才需要這樣要求自己,下了班我當然就可以好好「做自己」了呀?
發現了嗎?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你有點人格分裂,你上下班是兩個不同的自己呀?
所以若我們真的要打從心裡做到真正的「自律」,要變得更好,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想要怎麼”約束”自己,而是要變得更「自我中心」,完全的傾聽「自我」的聲音:
「我其實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這個人是有原則的嗎?那些原則對我而言代表著什麼呢?」
「我希望給身邊的人帶來什麼意義?還是我只是要像背景一樣毫不起眼?」
控制狂又怎樣」的作者卡爾登,在自我放縱了好長一段時間後,下定決心,不管他人眼光及各種規勸,他就是要做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他告訴我們,當你決定要「做自己」的過程,你會遇到許多不請自來的阻礙,會有酸民酸語,也會有好友或親人的「擔心」,勸你要像其他人一樣思考及行動。但在他眼中,這些都是讓他變得平庸的拖油瓶,他不與之正面衝突,但也完全沒打算改變自己的自我要求。他十分自律地要求自己把時間填滿,充實自己,看銷售教學影片,生活規律,就像一般成功者在做的事情一樣,但他背後的動力來源,並不是「自律」這個表面,而是再更深層的自我中心,他知道自己絕不平庸,決心要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有自己的原則,進而自我要求。當一切自我確立的阻塞都打通後,自律就是必然的結果。

自律是跟自己對話的過程

是人類DNA的劣根性也好,還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也好,我們都會因為忙,因為累,因為懶,變得不想思考,不想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我們開始分出上,下班的時間及行為模式,然後在下班時候儘可能地「做自己」,但其實那只是在追求短暫的快感,並沒有「做自己」真的做些什麼。當我們可以靜下心來想清楚,自己內心那個期望的自己長什麼樣時,自我對話的過程就開始了。每次的對話,都會驅動自己一些些改變的力量,每次對自己的期待,都會強化改變的動力。
別再只覺得自律就是要自我約束,或是要過苦日子了。在自律的背後,那個肯自我要求,堅持原則,發光發熱的自己,才是你想要的自己。越相信自己該是什麼樣子,就越能持之以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