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走入《不惑之夏》的故事裡

出發去尋找答案吧!最難的時刻,一定會過去;最好的時刻,必然會來臨。
圖片來源臉書
圖片來源臉書
麗秋是我大學的學姐,與她認識的緣分相當奇特,因為我們當時沒有見過面,在那個還沒有社群軟體與通訊軟體的年代,說是透過文字而認識,完全不為過。她很擅長寫詩,但我自己礙於大腦結構的關係,我對詩比較難心領神會,不過正好她也很會寫文章,而她的文字啟蒙了我的寫作之路。
麗秋的散文作品,我所能閱讀到的,都是大學時代從校刊或中文系刊上看到的零星篇章,而今,時隔20年,能夠得到她一整本散文遊記新書的親贈,實在是如獲至寶,迫不及待就開始翻閱了。

*回到2017年......

2017年的夏天,麗秋去日本進行語言遊學,可以從FB上看見她每天都會PO文與上傳照片,坦白說,一開始我真的以為她只是三分鐘熱度,激情消退後就不會這麼樣勤奮了,再說出國要玩都來不及了,哪有那麼多閒功夫搞這些......結果除了有一天她身體不適中斷外,其餘每天,她都有PO文與照片在FB上,她做到了。
現在,讀著手上的這本書,我只有萬分敬佩,書中內容比FB上的PO文更多、更詳盡、更扎實,究竟她是怎麼辦到的?如書中所述,她上午上課,下午旅遊,假日也要把握時間出門,還要應付學校作業,跟處理一些人際關係......卻還能鉅細靡遺的紀錄這麼多人文與觀光的所見所聞,還有她每一個當下的心情(很多很多的小劇場跟內心戲)。除了語言學習的挑戰之外,她也跟自己的內心挑戰,如書中所言:
心知自己的能力在本班敬陪末座,可在這班上,總能得到包容,於是下定決心:就以最後一名的姿態,努力下去吧!
自尊心告訴我:最後一名也好,跑得慢沒關係!一定要跑完全程。
我一直覺得麗秋的文字都是很溫柔可親,而現在也見識到她個性上的堅毅。

*人的情感

或許是為人師者吧,麗秋對於「師」與「生」,有不少著墨,有對於日本語言學校老師的崇敬,有自己轉換為台下學生學習的心境,有回憶年少時期,老師對她的關愛照顧......我想,麗秋是適合為人師表的,過往那些老師對她的關愛照顧,讓她立志成為老師,再去幫助那些年少的學生,這些互動的情誼,也常見於她過去的文章,相信她必能不忘初心、莫忘初衷的作為一個師者的。
另外,還有對家人的描摹,同樣叫人印象深刻。雖是出國遊學,但書中也提及了故鄉的父親與母親,像是回憶大學聯考後,老師打電話給父親的場景,即使只是一段話的篇幅但卻非常有戲;還有寫給母親的那首詩,這首詩我在20年前讀的時候還不太能理解,但在這本書中,透過麗秋向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解釋﹐我卻全然明白了,我完全可以想像麗秋當年寫這首詩的情境,她與母親並肩無語地走在清晨的道路上,詩句深蘊著表達含蓄卻同時傾訴無盡的情懷。
這些層層疊疊的回憶與過去,我想麗秋的個性和思考養成,應與這些綿密的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她的文字總是透著人性溫暖的那一面。

*經歷

記得高中時代的國文課,老師曾說過:「最上乘的抒情文,是以景寓情,而不是直接道破,必須將內心的情感寄於天地......」我當時只覺得這根本八股得要命,所以蘇軾被貶官下放的時候,明明想要寫文章發洩自己有多不爽、不開心、不得志,卻還是要先描述一大堆大自然的風景,這簡直是!@#$%^&*(#$%
等自己年紀稍長之後去旅行,才開始能體會到,人在旅途中,對於人生的思考,比較能夠以不同角度去看待,也許是突然抽離原本的軌道,也許是外在環境的劇變。而麗秋在這一趟不斷和異國語言搏鬥的旅程中,想必感觸特別深刻,她在整本書中,反覆提到自己的挫敗、恐懼、無力感......
我喜歡閱讀書中,麗秋遭遇問題時,她將感受化成的文字,總是十分的生動,讓人身歷其境,當中有省思、有自嘲,偶爾也很哲學,我很愛這一段話:
所謂「體驗」,就是不帶批評地去經歷吧!妥協乃是因為,這是體驗,我得學習不帶批評、放下成見地去經歷它。
太棒、太有深度了,也許我應該想辦法把這段話送給蘇軾。

*勇氣與出發

我捧著書本,看著麗秋在書裡面受苦受難,看她一下哭、一下笑、一下感動......我真的覺得她好厲害,人要下定決心很難,尤其不是年少輕狂之後;人要挑戰自我很難,尤其已經安逸現狀了以後;人要堅定信念很難,尤其隻身在異地的時候。不斷被打擊之下,麗秋仍是以勇氣克服了,以不畏懼被打倒的姿態前進,直到最後。
這些說說都很簡單、很容易,真的要跨出去做,卻是超難,學姊,你辦到了,你超有Guts的啦!
日本對台灣是一個相當獨特的存在,對我也是,從小看日本漫畫、中學聽JPOP、長大後看日劇......同事有人每年都會去日本,我覺得他們很crazy,很over,但我現在考慮,也許下次我應該建議他們去京都,我想拿著麗秋的這本書,按圖索驥的探訪,出發去尋找答案吧!
作者簽名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