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The Batch] 通用化能力 x 超材料探索 x 臉不能亂用

Preface

最近事情多,這篇就晚了。這篇完稿的當天,下一篇「The Batch」已經出爐了,希望我還是能咬緊牙關趕快補上。到目前為止,機器學習確實達成了許多以往看來不可能的任務,但如同Andrew所述,其實開發的過程非但不容易,還很容易觸法。
由於遊戲往往是一個有明確規則的產物,而在製作過程中的規格變化又是那麼頻繁,因此機器學習在遊戲業界的應用更是難上加難,希望Andrew接下來的分析能有所幫助。

Andrew Says

我已在好多公司聽過這樣的對話:
機器學習工程師:看我在測試資料集內驗證效果多好!
企業主:但你的機器學習系統完全沒辦法使用啊,它太糟了!
機器學習工程師:但你看,在測試資料集內驗證效果多好!
為什麼AI專案會失敗?上週我在我們的「Pie & AI」議程中提出了這個題目。 我們與來自於西班牙的Logroño,比利時的Ghent,倫敦及柏林等10個城市的觀眾,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我對AI產業仍是一派的樂觀,但我也都看到許多AI專案還在掙扎。和軟體工程不同,AI系統的開發過程還不是那麼成熟,而且研發團隊尚未瞭解常見的缺陷以及如何避開這些陷阱。
常見的問題是三個:穩健性不足,數據集太小以及工作流不佳。你可以從這幾個面向來分析你的AI專案,來增加成功的機率,我將在接下來的幾週提供一些我的想法,敬請關注。

How Neural Networks Generalize

人類是由抽象概念來理解這個世界的:如果你掌握了抓取一根木棍的要領,很快的你就能學會如何抓住一顆球。新的研究探索了深度學習中學員對同一件事情的「重做能力」– 一個讓它們的能力「通用化」的重要面向。

What’s new
心理學家稱呼這種思考能力為「系統推理」。來自DeepMind,Standford及London大學的研究員,研究了這種在深度學習中可與環境互動並完成任務的能力。

Key insight
Felix Hill和同事訓練了一個模型,把物件1置放到位置1這個動作做為範例。在測試期,他們要求這個模型把物件2置放到位置2,而這個要求並未被訓練過。所以這就是一個能通用化的理解「置放」的意義及完成任務的模型。

How it works
該模型隨著任務指示(搜尋物件,放到正確的位置),可獲得環境資訊。模型就開始分別處理這些資訊,然後把對它們個別的理解組合起來,去確認一連串能完成任務的動作組合。
  • 這個模型包括了3個元件(一個影像處理的通用選擇,文字理解及流程決策):一個處理環境資訊的CNN,一個解譯任務說明的LSTM,以及一個由CNN及LSTM的輸出合併而來的一個隱藏的LSTM層。這三個元件可用來追蹤進程並完成任務。
  • 該模型透過執行「置放物件」或「尋找物件」的任務過程中,學習透過名字來關聯這些不同的物件。
  • 研究員們把測試集及訓練集的物件分開,他們先在訓練集中訓練模型去尋找及置放物件。
  • 最終為了測量系統推理的程度,他們就會開始要求模型要在測試集執行同樣的任務。

Results
研究員在模擬的2D及3D環境訓練該模型的複本,在兩個環境都有91%找到新物件的成功率,然而在置放物件的成功率都掉到約50%。

Yes, but
當移除了任務描述及LSTM元件後,並沒有降低太多任務成功的比例。這意思是說,雖然「置放」及「尋找」對人們理解神經網路是如何系統化運作並執行任務的,但這些語言對執行的成功率而言就不是重點了。

Why it matters
神經網路看來是可以通用化的,但我們對於要怎麼做到還不那麼完整。這份研究提供了一個方向來評估「系統推理」的角色,而這份研究成果暗示了具有「系統推理」能力的模型,比較有可能能通用化。

Takeaway
預先以基礎知識來訓練好的語言模型,能讓他們完成許多不同種類的任務,而不用從頭開始再訓練。系統推理可讓神經網路不論在特定領域,或是跳脫出來到自然語言,都能達到更好的表現。

New Materials Courtesy of Bayes

你喜歡能裝到口袋裡的雨傘嗎?研究員用機器學習發明了一種結實但可折疊的材質,可用來創造這種神奇的產品。

What’s new
來自於 Netherlands’ Delft 科技大學的研究員,用「Bayesian」模型去找出一種脆型聚合物的排列,使其結實,輕量,可壓縮且可彈回原形狀。機器學習演算法讓設計及生產這種材質的過程,無須再經過以往的物理試誤實驗。

How it works
首席研究員Miguel Bessa設計了一種結構模型,其中有兩個通過撓性桿或縱梁連接的圓盤,當兩個圓盤擠壓在一起的時候,中間的撓性桿會以螺旋狀的方式折疊起來。
  • Bassa在模擬器中,透過100,000不同的材質組合,來對他的結構模型進行仿真測試。
  • 然後他用一個神經網路模型來對能符合他條件的那些組合來分類,主要是那些能在壓縮後再回復到原形狀的縱梁。
  • 最終他定案了兩種設計,建立微型及人體大小的可壓縮桅杆原型。

Results
微型版本的雛型十分堅挺,可完全壓縮,並在承受強烈壓力而不扭曲。而人體大小的版本則是在幾近被機器壓平的狀況下,仍然順利的彈回它原來的樣子。

Why it matters
從事超材料(以現有的材質去重組,以展現自然界尚未被發現的特徵)的科學家們,可改變材料的幾何形狀,大小及方向,來產生新的特性。以往,這需要許多的試誤,而透過機器學習可協助找出許多正確的屬性組合,讓研究員專心在挑選最有希望的候選者。

We’re thinking
從材料科學到藥物設計,蠻力實驗在前沿科學仍然是很重要的角色,但AI驅動的篩選能力已開始能為研究員找到通往Eureka(註:是一個源自希臘用以表達發現某件事物、真相時的感嘆詞。)更短的路徑。

Public Access, Private Faces

作為訓練臉部辨識系統的最大資料集,其中之一就起源於流行的照片分享服務。但使用這些資料的公司卻有可能因此要付出數百萬的法律賠償。

What’s new
根據New York Times的報導,許多Flickr的用戶在被記者告知,他們及他們的子女或家庭成員的相似性,是公開資料庫的一部分,用以訓練臉部辨識系統時,感到驚訝及不安。這種訓練可能會違反Illinois法庭正在測試中的數位隱私法。

Tracing the data
MegaFace,則是從Flickr的近4,000,000張照片描繪了672,000人,這些照片的創作者已在Creative Commons的智財許可下取得了商用授權。
  • Yahoo從2007年就持有Flickr到2017年,而在2014年的時候,這個網路巨人釋出了1,000,000張Flickr的照片,供機器學習者來訓練圖片分類。
  • 次年,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員就開始發布MegaFace子資料集。
  • 從那時開始,Amazon, Google, Mitsubishi, SenseTime, Tencent及其他公司,就使用MegaFace的資料來訓練臉部辨識軟體。

Legal jeopardy
在2008年,Illinois通過了「生物識別訊息隱私法(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來預防商業單位在未經同意的狀況下,去頡取,購買或其他方式來取得個人肖像。而個人肖像在未經許可下被使用的話,有權在每次使用時獲得$1,000到$5,000的金額賠償。

Court action
Illinois的法案已在Facebook的集體訴訟中取得35,000,000,000美元,因Facebook在服務中提供了自動的臉部辨識功能。
  • Facebook辨稱在圖片中的人沒有起訴的理由,因為這項服務並沒有造成他們的經濟損失。
  • 美國第9巡迴法院駁回了此反對意見,並援引了早期Illinois最高法院的裁決,認為光是侵犯隱私就足於違反法律。
  • 該案子將由聯邦法院的陪審團來裁決,時間表尚未公佈。

Why it matters
MegaFace服務仍是可用的,根據2016年的華盛頓大學論文記載,而且至少有300個以上的組織用它的資料來訓練自己的模型。但任何用MegaFace的資料來盈利的組織,都會在Illinois的法案裁決上付出金額賠償。

We’re thinking
全球有約200個國家,美國有50個州,在不同司法管轄區中的監管失衡似乎是無法避免。用戶隱私及資料權是重要的,但法律要求應儘可能的清楚及通順,才能以更積極的方式推動科技進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