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1/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什麼浪漫會致命?

這幾天不少人都學到一個教訓——浪漫原來係會致命。為了轟烈,幾多人甘願犧牲?為了不想有人犧牲,幾多人又不顧一切共赴患難?救救孩子!救救孩子!集體的熱情感傷造就了一齣壯烈而淒美的悲劇,如同《雷霆救兵》的翻版。
犧牲一整個小隊救回一個大兵的性命,值得嗎?這正是問題的核心。浪漫的人一定會答值得,尤其見證一支手槍原來可以射爆一架坦克時,便更加肯定這一點。電影的結局最攞命的地方,是用大兵的變老,彌補英雄的早逝;用大兵的兒孫滿堂,彌補他們的絕後;說明大兵致力回饋社會,彌補幾條人命白白地犧牲。看!為了成就浪漫,我們要花上多少力氣去證明再多的不值得都是值得的?
這正是浪漫致命之處,不值得也要去做,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佢唔愛我,我都要對佢好,值得嗎?但浪漫就是放下一切,叫人不問結果不求回報,盡力地耗盡自己;愈談值不值得,就愈貶低了浪漫。這就是浪漫的高貴之處,歌頌浪漫即歌頌個人就是凌駕了一切價值的最高體現,即使他萬般有錯也終歸是對的。
大家不妨想想,美國政府究竟救了麥迪文幾多次?藉着重演這些死幾多人都要救回一個人的把戲,國家文宣主體暗中達到了甚麼目的?
在《雷霆救兵》的藍本,國防部這麼做是為了兌現對士兵的承諾,體現國家的道義;而為了實現這道義,死幾多人都是值得的——浪漫背後竟然背藏一個最不浪漫的因由。換句話說,美軍是利用人民的浪漫情懷,培養一批亡命之徒,來執行一些本不值得但合乎所謂道義的特別任務。為國捐軀必先壯烈和受人景仰,才可誘使更多人奮身為國捐軀,浪漫就是如此致命,致命在浪漫者沉醉在自己的夢鄉,被人背後利用也不自知,死了也不知所為何事。
因此,非議浪漫,其實出於更高序的道義。(不願意浪漫才是真正的浪漫!)很多人看不過眼,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覷準大家的弱點,利用浪漫感動的文宣,役使無數人共冶一爐,不顧一切地不值得地犧牲了自己,熬成一鍋蘸吃人血饅頭的肉湯。
列寧最喜愛的音樂,是貝多芬的《Appassionata》。一百年前,無數的俄國青年(屠格列夫稱之為多餘人)受到俄式浪漫的感染,投奔共產主義母親的熱情懷抱,之後迎來了甚麼?浪漫人史太林的專政。很多人不知道,是喪妻使他蛻變成一位暴君。遺忘了浪漫的遺害,自然今朝皆到眼前來。
作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