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大眾對主流媒體的想像幻滅,「幫助」假新聞崛起?

      長久以來,主流媒體運用其能夠廣泛影響大眾的優勢,試圖利用對自己有利、或偏好的論述來主導社會輿論。這在過去有相當的作用,因為大眾傳播媒體是少數能夠將言論傳播的工具。而大眾長期對媒體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媒體是替人民監督政府的「第四權」,所以一直對媒體有較高的信任。然而,現實的情況是言論長期被媒體壟斷的狀態。活躍於1930–1960年代的美國記者A.J. Liebling曾指出,所謂的「新聞自由」是只給這些擁有新聞管道的人。對多數人來說,即使擁有新穎的想法或精闢的見解,但卻無法被大眾所聽見,仍處於被「禁聲」的狀態。
      在網際網路、社群網絡興起後,大眾較容易透過多重的媒介與管道獲得多樣性的資訊。社會更多不同的聲音被聽見,大眾因而了解到從前對媒體的想像是虛幻的。主流媒體其實並不誠實,而且多帶有偏見,並為特定利益所服務。媒體雖然存在監督作用,但並不是替人民監督政府的功能,而是捍衛自身相關利益的某種權力制衡機制。多數主流媒體或許沒有試圖製造假消息,但在挑選議題、吸引大眾焦點,及分析時事都帶有既定立場,而非大眾長期被教育所謂媒體「中立」、「客觀」、「監督」的功能。
      近期,台裔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角逐者楊安澤(Andrew Yang),公開指控辦理辯論的媒體MSNBC給予其發言時間僅六分鐘多,民調更低的候選人還被給予較多的發言時間,促使他的支持者在社群網站發起「讓楊安澤講話」(letyangspeak)的抗議。幾個月前的CNN民調甚至五度忽略顯示楊安澤,但民調更低的候選人卻出現在其公布的民調中。
      美國主流媒體被美國總統川普斥為「假新聞製造者」、「全民公敵」,而不乏其許多支持者同意這個論點。這個醜化媒體的說法或許過於極端,但當媒體總是用立場鮮明的濾鏡在報導新聞,刻意忽略特定議題,老是捕捉並放大特定政治人物的小缺失或失言,這些細節是其逐漸失去大眾其大的關鍵。人民對於主流媒體不信任,寧可從其他更沒有根據的管道吸收資訊,因而助長在社群媒體竄流的假消息崛起。
      大眾不再對媒體「第四權」角色抱於高度幻想,某種程度上助長所謂「假新聞」的崛起,並間接撼動各國政治。
      各國的媒體都有同樣的問題。英國多數主流媒體都傾向右派,立場較偏於左派的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分析,英國傾向右派的主流媒體長期主導英國輿論方向已經對英國民主產生「民主赤字」。前英國首相卡麥隆的團隊成員就指出,假使2016英國脫歐公投有這些右派媒體的擁護,可能不至於導致脫歐成真。
      台灣多數媒體立場鮮明眾所皆知,政治黨派的角力甚至滲入社群媒體輿論中,使更多不實資訊在社群軟體中流通。從主流媒體到社群媒體都是真真假假的資訊讓民眾無所適從,也更有可能相信許多沒有根據的不實資訊。
      要求媒體沒有立場可能過於苛求也不切實際,「事實」、「立場不必中立、態度必須客觀」應該是所有人民對媒體最低限度的期盼了。
    (以上為個人主觀觀點)
    參考新聞
    Gary Younge, The Guardian, ‘‘The Tories can’t win without the press. This isn’t how democracy works’’
    Andrew Buncombe, Independent, ‘‘Democratic debate: Andrew Yang ‘ignored’ for more than 30 minutes before being asked a quest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