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的政治化:從「去政治」到「去去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新聞體或表達工具越是能觸及廣大的群眾,它便越應該喪失它的尖銳性......它要不使人驚訝,從不引發問題,或只引發不會製造麻煩的問題……完美配合同質化和平庸化、「規範化」和「去政治化」的集體作為。

《布赫迪厄論電視》

當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我們不再面對布赫迪厄所描述的「去政治化」(dépolitiser),而是進入了一個「去去政治化」(dé-dépolitiser)的時代——媒體不再追求中立,反而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


這種「去去政治化」反映了媒體從去政治化又回歸到某種政治化的演變。然而,這種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相反,它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儘管論證看似嚴謹,但結論——上帝——在問題提出之前就已預設。在當代媒體環境中,這個「上帝」有兩個化身:一是觀眾(代表流量),二是資方(包括廣告商和政治人物)。


媒體的運作模式如下:它們假裝提出看似尖銳的問題,似乎在促進公民對政治的監督。然後,它們邀請各種評論員(現代版的「經院哲學家」)來討論這些問題。但這些討論的目的並非尋求真相,而是重複並強化特定群體想要聽到的觀點,進一步鞏固他們的信念。


經院哲學比喻新媒體環境的修辭恐怕再精確不過,因為經院哲學家們論證的最終答案永遠是上帝。正如不論什麼證據都能被特定人士用以支持「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台語獨立於閩南語」這類教條一樣。即使指出台灣歷史複雜,沒辦法直接歸屬於大陸的現有政權,或台語在語言學上就是沿海閩語閩南片分支之一,他們仍然會認為自己的上帝堅不可摧。


每個媒體成了自我膜拜的神殿。它們不僅傳播「神諭」,更將這些「神諭」回音壁式地傳遞給同樣信奉這套意識形態的上帝。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無論資方還是觀眾——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戀的「上帝」,沉浸在自我確認的迴圈中。


媒體不致力於「比較宗教學」,相反,它們反覆傳頌自己的「教義」。在這種「去去政治化」的媒體環境中,承認其他意識形態的合理性被視為大忌。一旦讓自己的上帝發現到論證過程或部分言論沒辦法證明上帝的合理性,就會被逐出流淌鈔票和支票的伊甸園。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媒體變得更「政治化」,但正如布赫迪厄和波茲曼所言:新聞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唯一的變化是:媒體不再試圖為「所有人」製作內容,而是根據特定的資助者和意識形態偏好,培養一群政治傾向穩定且忠誠的受眾。

將來應該會再修正「去去政治化」一詞,因為它仍然是拒絕參與政治的「去政治」,不過卻也更加地政治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Kibō:平凡者的超能力
55會員
74內容數
Kibō,源自於日文的「希望(きぼう)」。 每個人的心,都如同純白的瓷釉一樣,染上不同的紋樣,呈現出獨一無二的 Kibō。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2025/04/26
選擇一個簡單的習慣,每天執行,即使做得不好也沒有關係,持續30天就能看到改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現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媒體不再追求中立,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探討了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而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模式和媒體的政治化演變。
Thumbnail
現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媒體不再追求中立,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針對這樣的情況,本文探討了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而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本文將帶您深入瞭解當代媒體環境的運作模式和媒體的政治化演變。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在我們這個時代,儘管大家都知道媒體的政治傾向,但有時還是會引用媒體的話來討論事情。雖然傳統媒體因為失信問題,而逐漸不受大眾信任,但是對於新知的需求仍然是大眾政治所必需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由幾個關鍵詞組合而成。是屬於斷章式的書寫模式,也可以當做是語錄體來理解,模仿的是尼采的書寫策略——也就是沒有策略。以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癲狂精神試圖在不理性中,找尋理性的可能。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由幾個關鍵詞組合而成。是屬於斷章式的書寫模式,也可以當做是語錄體來理解,模仿的是尼采的書寫策略——也就是沒有策略。以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癲狂精神試圖在不理性中,找尋理性的可能。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算是想要跟那些經營自媒體的人說的一些話,我也是想要整理一下跟一些對媒體表演形式的基本教義派說些話,順便戒掉自己指導廚的習慣,把些想對自己愛看的網紅們說的話作一個整理,希望如果你正在經營自媒體的人有多一點的思考吧。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最終反璞歸真的思考媒體是什麼? 上次我有說與一個人的認知或人格靈魂是由記憶與時間軌跡構成的,進而說到了媒體識讀不能的問題,那麼媒體識讀中的媒體又是什麼? 如果無形的訊息與資訊是看不到又存在的描述也就是軟體,那麼媒體如果從字面描述,就是搭載訊息資訊的媒介物體與實體,因此可以從此訊息推導出來媒體其實就是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為您解析─被譽為「無冕王」,身為「社會的良心與人民的喉舌」的新聞工作者是「如何」沉淪、墮落到被視為社會「公害」與「亂源」的始末。 而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將為您解析─被譽為「無冕王」,身為「社會的良心與人民的喉舌」的新聞工作者是「如何」沉淪、墮落到被視為社會「公害」與「亂源」的始末。 而一個只提倡人們競逐「獲得」而「奪取」的社會後果將是怎樣的「地獄」?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如今這個社會中,因為網路的發達,媒體製造議題及傳播的能力範圍越來越大,但是近年來無論是台灣媒體還是全球,由於媒體第四權的權利,許多人開始批評對於新聞未經查證,不負責任的態度感到不信任甚至憤怒,那麽是什麽造成媒體的問題呢?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如今,當新聞媒體在政治、社會,甚至文化議題立場上各自選邊,並以「藍媒」、「綠媒」、「統媒」相互指稱,彼此壁壘分明,因而經常被指為製造對立的「社會亂源」時,「商業媒體基於市場考量」的簡單論斷,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些現象。
Thumbnail
如今,當新聞媒體在政治、社會,甚至文化議題立場上各自選邊,並以「藍媒」、「綠媒」、「統媒」相互指稱,彼此壁壘分明,因而經常被指為製造對立的「社會亂源」時,「商業媒體基於市場考量」的簡單論斷,似乎並不足以解釋這些現象。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Thumbnail
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容易取得訊息,科技的進步,媒體也容易傳送消息,甚至,你我都可以是自媒體。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更輕易看見世界的脈動,但是,訊息的真偽也越來越難區分了,如何成為一個能辨別訊息真假的閱聽人,是現代公民的必修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