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媒體環境的政治化:從「去政治」到「去去政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個新聞體或表達工具越是能觸及廣大的群眾,它便越應該喪失它的尖銳性......它要不使人驚訝,從不引發問題,或只引發不會製造麻煩的問題……完美配合同質化和平庸化、「規範化」和「去政治化」的集體作為。

《布赫迪厄論電視》

當代媒體環境已經演變:我們不再面對布赫迪厄所描述的「去政治化」(dépolitiser),而是進入了一個「去去政治化」(dé-dépolitiser)的時代——媒體不再追求中立,反而積極追求分化,偏好特定意識形態。


這種「去去政治化」反映了媒體從去政治化又回歸到某種政治化的演變。然而,這種新的政治化並非真正的政治參與。相反,它更像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儘管論證看似嚴謹,但結論——上帝——在問題提出之前就已預設。在當代媒體環境中,這個「上帝」有兩個化身:一是觀眾(代表流量),二是資方(包括廣告商和政治人物)。


媒體的運作模式如下:它們假裝提出看似尖銳的問題,似乎在促進公民對政治的監督。然後,它們邀請各種評論員(現代版的「經院哲學家」)來討論這些問題。但這些討論的目的並非尋求真相,而是重複並強化特定群體想要聽到的觀點,進一步鞏固他們的信念。


經院哲學比喻新媒體環境的修辭恐怕再精確不過,因為經院哲學家們論證的最終答案永遠是上帝。正如不論什麼證據都能被特定人士用以支持「台灣自古以來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台語獨立於閩南語」這類教條一樣。即使指出台灣歷史複雜,沒辦法直接歸屬於大陸的現有政權,或台語在語言學上就是沿海閩語閩南片分支之一,他們仍然會認為自己的上帝堅不可摧。


每個媒體成了自我膜拜的神殿。它們不僅傳播「神諭」,更將這些「神諭」回音壁式地傳遞給同樣信奉這套意識形態的上帝。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無論資方還是觀眾——都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自戀的「上帝」,沉浸在自我確認的迴圈中。


媒體不致力於「比較宗教學」,相反,它們反覆傳頌自己的「教義」。在這種「去去政治化」的媒體環境中,承認其他意識形態的合理性被視為大忌。一旦讓自己的上帝發現到論證過程或部分言論沒辦法證明上帝的合理性,就會被逐出流淌鈔票和支票的伊甸園。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媒體變得更「政治化」,但正如布赫迪厄和波茲曼所言:新聞沒有提出任何問題。唯一的變化是:媒體不再試圖為「所有人」製作內容,而是根據特定的資助者和意識形態偏好,培養一群政治傾向穩定且忠誠的受眾。

將來應該會再修正「去去政治化」一詞,因為它仍然是拒絕參與政治的「去政治」,不過卻也更加地政治化。

avatar-img
31會員
58內容數
=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玄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沈伯洋在貼文中聲稱A片可以預測政治立場,並引用Justin Lehmiller的研究支持。然而,這一說法存在一些值得批判的問題,例如提及的研究篇名未明確指出,以及將性傾向和政治傾向的相關性作出過於絕對的論斷。本文針對這些批評點進行分析,並探討A片偏好是否真的能夠預測政治立場。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當代藝術家該如何在創作無價值化的時代生存?藝術經濟市場如何運作?怎麼樣才能保住飯碗?本文將以藝術市場的大局觀、社群媒體的運作、以及作品貨幣化的討論來介紹這本書。
有任何想法,務必將其具體記錄下來,不論是透過紙筆或電腦的方式。 把想法記錄在紙上之後,便能因為一目了然的紀錄,對自己的想法更進一步審視與評估。猶如藝術家面對方方正正的大理石,以每一刀每一鑿精心雕琢,最終呈現完美的形體。如果米開朗基羅鎮日幻想,卻始終不動他的雕刻刀,那麼大理石永遠只是大理石,無法化身
芭比 7​/10 男人永遠是長不大的男孩,而女孩只是還沒長大的女人。 每次讓我覺得女權自助餐的時候,又會導回到男性立場。男性在這裡顯得有些白癡,但男生確實也是白癡。 憲法會議趁機調虎離山,好像也沒有正派到哪裡去,可以再思考怎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法治精神,讓女性顯得更有說服力。 復仇狗聯盟 6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沈伯洋在貼文中聲稱A片可以預測政治立場,並引用Justin Lehmiller的研究支持。然而,這一說法存在一些值得批判的問題,例如提及的研究篇名未明確指出,以及將性傾向和政治傾向的相關性作出過於絕對的論斷。本文針對這些批評點進行分析,並探討A片偏好是否真的能夠預測政治立場。
這篇文章探討了佛洛姆的心理學如何與現代社會對話,幫助我們解開人類心理的謎團,重新認識自我。從他的批判對現代社會的觀察,到對個體心理問題的釐清,佛洛姆的著作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當代藝術家該如何在創作無價值化的時代生存?藝術經濟市場如何運作?怎麼樣才能保住飯碗?本文將以藝術市場的大局觀、社群媒體的運作、以及作品貨幣化的討論來介紹這本書。
有任何想法,務必將其具體記錄下來,不論是透過紙筆或電腦的方式。 把想法記錄在紙上之後,便能因為一目了然的紀錄,對自己的想法更進一步審視與評估。猶如藝術家面對方方正正的大理石,以每一刀每一鑿精心雕琢,最終呈現完美的形體。如果米開朗基羅鎮日幻想,卻始終不動他的雕刻刀,那麼大理石永遠只是大理石,無法化身
芭比 7​/10 男人永遠是長不大的男孩,而女孩只是還沒長大的女人。 每次讓我覺得女權自助餐的時候,又會導回到男性立場。男性在這裡顯得有些白癡,但男生確實也是白癡。 憲法會議趁機調虎離山,好像也沒有正派到哪裡去,可以再思考怎樣才能達到真正的法治精神,讓女性顯得更有說服力。 復仇狗聯盟 6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著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怪罪某些人沒有把事情做對,然後認為解法就是某些人應該做些什麼「對的事情」。但實質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表層,而表層,就是政治的舞台。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Theodore-正在改變的社會(二) 宗教和精神上的教義 關於信什麼才好這件事情,將他人所說的話囫圇吞棗 下去的人會越來越少。由於能夠見聞到關於各種各樣的信條、價值觀和文化的很多很多的東西,所以,隨著對世界的認識的擴大,人們也能慢慢的接受新事物的思考方式。
講者背景: 神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主義、英國聖公會牧師 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1.教會不參與政治(不參與是種參與) 2.教會獨善其身(提供另類政治想像) 3.教會作為靈性指引(靈性具有政治性) 4.教會參與公共空間(參與模糊不清) 5.教會作為政治的群體(參與中與他者不同處)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看著社會上大大小小的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怪罪某些人沒有把事情做對,然後認為解法就是某些人應該做些什麼「對的事情」。但實質的改變不會發生在表層,而表層,就是政治的舞台。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你是否也察覺到資訊碎片化、變造的謠言與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正在不同群體間創造資訊屏障,透過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分歧慢慢地撕裂我們所處的民主社會,面對科技與集權主義交織形成的威脅,作為人民是否有自主的草根力量捍衛我們的生活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Thumbnail
☆Theodore-正在改變的社會(二) 宗教和精神上的教義 關於信什麼才好這件事情,將他人所說的話囫圇吞棗 下去的人會越來越少。由於能夠見聞到關於各種各樣的信條、價值觀和文化的很多很多的東西,所以,隨著對世界的認識的擴大,人們也能慢慢的接受新事物的思考方式。
講者背景: 神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主義、英國聖公會牧師 政治與宗教的關係 1.教會不參與政治(不參與是種參與) 2.教會獨善其身(提供另類政治想像) 3.教會作為靈性指引(靈性具有政治性) 4.教會參與公共空間(參與模糊不清) 5.教會作為政治的群體(參與中與他者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