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2.4 狹路際會 - 南海帆影

從記憶無法追溯的遠古時期起,百越先民就踏着洋流開始了對世界的探索。他們以舟爲車、以楫爲馬,在海面上揚起一張張帆影,滿載着擁抱世界的願望追逐海平面盡頭,漂航到一個又一個港口。海洋民族從不像處於內陸的民族那樣封閉,而是以寬闊的心胸與世界各地往來互通,以孩童般的好奇心探索未知文明,吸納與傳播全世界的文明資源,發展了以物質精緻、技術發達而聞名的百越文明。
南粵是百越系海洋文明的一支。海洋彷彿是造物主給予粵人慷慨的饋贈,對粵人而言,海洋是紐帶而不是隔離帶。粵人先民很早便駕駛舟楫踏上太平洋上的一座座島嶼,往返與嶺南與這些島嶼間。因此,南粵從人種上與歷史上看,與太平洋上的東印度羣島(東南亞羣島)一般有高度同步性。粵人的銅鼓鼓身上的雙身船紋圖案中所描繪的舟船,在形制上便與現在太平洋諸羣島各民族使用的雙身獨木舟同源,暗示百越人擁有悠久的通過海洋來往於嶺南與東南亞諸島的歷史。雙身船紋圖案上又常常繪有羽人武士,羽人武士的形象是或划船,或拿着弓箭、刀劍斬首處決敵人,這也就是古代南粵武士模樣的寫照。雙身船紋圖案所描繪的其實就是今日嶺南及至揚子江以南的人們划龍舟競渡在起源時期的原始模樣,今日東南亞人劃長舟習俗也與嶺南、揚子江以南的划龍舟習俗同源,端午節的龍舟競渡習俗就是由此衍生。此外,幾何印紋陶器則在嶺南各地乃至揚子江以南都是普遍的考古遺存,後來才傳播到東亞北方。而嶺北的東亞內陸先民在他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其考古學遺存的風格就有明顯的經由陸路與內亞互通的烙印,與嶺南粵人先民所處的文明板塊完全不同。
南越王墓銅提桶上同樣也有銅鼓上的羽人與長舟圖案(圖片來自網路)
南越王墓銅提桶上同樣也有銅鼓上的羽人與長舟圖案(圖片來自網路)
南粵進入甌駱國時代後,海上貿易線上的商業來往已經十分頻繁。漢帝國的史家司馬遷的筆下記錄南粵甌駱時代的番禺(今廣州)繁盛的海洋貿易商業市場時,說道“番禺爲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此語必非言漢時, 可見陸梁之地未開, 蠻夷賈船,已有來至交、廣者矣”。這裏的“陸梁之地”便是嶺南;“陸梁之地未開”則指的是秦帝國未侵略嶺南之前,亦即南粵的上古甌駱時代及更早以前。從這句記載可知,在那時的南粵,港口早已經出現,嶺南已經參與到北半球海洋貿易體系裏,來自各國的船舶也都雲集到嶺南。東亞大陸上的人們也借嶺南爲門戶參與到海洋貿易裏去。在甌駱時代,合浦就已是南粵的重要門戶港口。今合浦九頭嶺下甌駱時代的造船廠遺址,挖掘出的造船木材的堅硬如鐵,其中一塊方形大木竟長達 30 米,可以想象當時造船廠的規模之大。而正是發達的造船技術,支撐起了當時粵人的遠洋航行。據印度作家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印度的發現》書中所述可知,公元前 4 世紀的時候,來自南粵的絲早在公元前四世紀就開始輸入到印度,而合浦的這個造船廠遺址便是粵人先民那時可以經由海路到達印度在技術方面可行的支撐證據。
甌駱時代的粵人先民與海洋打交道的經歷深深地刻在了南粵文明的骨子裏,在南粵也誕生了航海題材藝術的不朽奇蹟。在今珠海的南水高欄島,海灣的石壁上便有描繪粵人航海活動的摩崖石刻,即珠海寶鏡灣巖畫。巖畫上面的船隻圖畫表明那時的粵人先民就已經會製造船艏高蹺、有桅杆與船帆的海船。巖畫內容則爲用線條刻畫出豹、鳳鳥、女巫、應龍、犬獒、幹闌建築、船隊殘影等,被判讀爲一個盛大的多個粵人部族聚會的場景,而如豹、鳳鳥、應龍等圖案可能即是聚會的參與者亦即與會的各部族的圖騰標誌,而船隊殘影即粵人部族航海船隊出海活動的寫照。這是一幅何等浪漫的山海協奏曲!
珠海寶鏡灣巖畫(圖片來自網路)
在這樣發達的海貿的支撐下,上古時期的南粵文明持續繁榮,南粵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文字。在合浦海域以及南流江流域出土的甌駱時代的龜甲幣、珍珠貝、虎骨、陶器、玉器,便有古越文字刻在上面,這是在考古學上南粵文字早已存在的堅實證據。另外,龜甲幣的發現也證明了古代粵人在貿易中也早已使用貨幣。不幸的是,這樣的文字傳統在東亞帝國的殖民力量的壓制下斷裂,對南粵而言可謂是武力不足以自衛的教訓。
古越文陶印(圖片來自網路)
海龜甲幣上的古越文字(圖片來自網路)
到了南越國時代以後,嶺南已經是世界海洋貿易體系東端的重要端點,經海路連接起遠至羅馬帝國的世界各國與東亞內陸。其時,交趾是嶺南西部的一大都會,紅河三角洲平原則是嶺南海洋貿易的中心與一大經濟中心。早在甌駱時代,隨着印度洋貿易網的拓展,粵人從合浦、徐聞出海的船舶已經到達南亞次大陸南端即今印度;而約公元一世紀左右的後南越國時期,印度洋貿易網進一步拓展,粵人的海船更是到達了羅馬帝國,聯繫起了世界文明的中心環地中海地區。另一方面,隨着嶺南到東亞內陸的交通路線如靈渠的打通,嶺南與東亞內陸的交流也愈加頻密。嶺南海洋貿易路線的貨物北上到達東亞內陸,就是從合浦登岸,而後入南流江北上,過鬼門關(在今北流),再進入西江到蒼梧,再北上灕江、靈渠到達嶺北——這條路線成了那時溝通東南亞到東亞內陸的交通動脈。那時的合浦從商貿地位上而言是紅河三角洲平原向北方向的延伸,是海洋貿易而來貨物去往東亞內陸的必經海港,因此成了其時嶺南最繁忙的海洋貿易港口之一。那時的漢文史籍記載稱合浦爲當時一大都會,“文明之盛媲美中朝,巋東南一大都會也”(《後漢書》)。漢文史籍還記載了粵人從日南、徐聞、合浦出海的遠洋貿易船隻沿印度洋貿易線路與各國交往的情形,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崖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賚黃金雜繒而往。所至皆廩食爲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風波溺死,不者數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漢書·地理志》
這段記載描述了粵人的海船在印度洋貿易線路上行駛的情形:海船通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到達緬甸、印度與斯里蘭卡。印度洋貿易線路與南洋貿易線路都同是當時粵人的貿易海船行駛的主要線路。
嶺南以合浦爲代表的海洋貿易港口非常阜盛,吸引了近從南洋諸島、遠至羅馬帝國的商船雲集到這裏,各國的商賈、傳教者、使者都到這裏留下了足跡。頻繁的往來互通結出了文明交流的碩果,在南粵大地上留下了這一時期數量龐大的考古遺蹟。如今的合浦、越南、廣州、徐聞、桂平等地區總共有成千上萬座這一時期的古墓,其中又以合浦的數量最爲巨大。這些古墓從形制與隨葬品來看,大部分以南粵本土風格爲主體,不少又混合了域外的元素,如羅馬等的元素。磚室墓的疊澀穹隆頂便是羅馬系統的建築形制。疊澀穹隆頂技術不可能源自南粵本土或東亞內陸,而顯然系經由印度洋貿易網絡從中亞或者羅馬帝國傳播過來,是南粵自古以來與世界往來互通的考古遺存。而隨葬品則更顯示了南粵的富裕。在合浦出土的大量舶來品中,當時堪稱十分貴重的瑪瑙、琉璃、水晶、琥珀和黃金飾物隨處可見,其中如瑪瑙多產於羅馬帝國,琉璃珠則一座墓葬往往都有幾百、幾千甚至上萬顆,數量與質量之高十分罕見。而域外風格的工藝品數量和品種更是數不勝數。這些舶來品也都來自於南洋、印度、中亞、西亞、東非等世界海洋貿易網絡內的地區。
關於這些龐大數量的墓葬的墓主人的身份,他們中間除了數量上佔主體的本地粵人之外,不乏中亞人、西亞人、吳越人、中原人、楚人等。其中如中西亞人是這一時期這些來自南粵西面遠方的商賈、賓旅、傳教者,千里迢迢來到南粵經商、傳教,最後或因爲當時交通並不便捷,羈旅經年難復歸故里,最後選擇居留於嶺南,客死在這裏。他們給南粵貢獻了的不止是物質財富,更有寶貴的文化財富。這些商賈常常又是各類宗教的教徒如佛教徒等,經商的同時亦傳教。佛教在當時嶺南的傳播以交趾爲中心。士燮當時便在交趾修築了多座佛教寺院。而由於佛教長於思辨,其傳入便擦燃了早期嶺南抽象思辨的火花,《牟子理惑論》便是這一時期嶺南的佛教名著。中原人則部分是帝國的官吏,部分或是冒險家,而在南粵先民的眼裏,他們不過是從帝國派過來圖求這裏的奢侈珍寶的流氓無產者。他們如果懂得尊重東道主,南粵土豪就不吝給予彼此合作的機會,否則,南粵武士也會果斷以武力伺候之。如公元 178 年,合浦到交趾之間的南粵部族發起了驅逐漢帝國殖民者的戰爭,攻下並佔領了郡守殖民據點。交趾人梁龍與漢帝國南海郡的官吏孔芝也隨同響應。這樣的衝突狀態在僵持四年以後,漢帝國迫不得已派將領朱儁出兵到合浦對抗,在梁龍壯烈戰死後,帝國與南粵部族才得以再度協定達成和平,帝國的官吏也才繼續得以在合浦當地與粵人合作經營事業。再如公元 115 年,蒼梧的南粵部族武裝與漢帝國殖民者發生局部衝突,到了公元 116 年,蒼梧的南粵武士聯合鬱林、合浦等地的南粵武士一齊驅逐在蒼梧的漢帝國殖民者。漢帝國的鄧太后爲避免衝突,並沒有派遣軍隊前去還擊,而是遣御史任逴去宣佈與南粵部族妥協,最後衝突仍以和平妥協結束。粵人先民以寬廣的心胸接納世界文明的同時,也從未忘記以武力規訓不尊重他們自由傳統的嶺北浪人冒險家。
南粵本地的產品也經由海路貿易銷往世界各國,或經由河道、陸路運到嶺北銷往東亞內陸。這些南粵的本土產品有如茶葉、絲綢、香料、珍珠、陶瓷器等等。茶葉在當時已經是南粵的特產,合浦周圍地區的茶葉經由南流江等江流南下到合浦集散,然後出口到世界各地;那時南粵的絲綢是桑蠶絲綢,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遠勝嶺北生產的樹蠶絲綢,在當時也已經經由海上貿易遠銷各國;香料產於嶺南的山地,即爲肉桂之屬,那時由粵人從山地採集了之後運送到貿易口岸。據記載,當時南粵的肉桂就已經經由印度洋貿易網出口到了印度;珍珠更是著名的南粵本土特產,當時就是包括嶺北內陸在內的各國富人所追捧的奢侈品。合浦自古以來便以珍珠聞名,既是珍珠產地也是珍珠集散地,甚至當地的粵人不務田農而專職養殖珍珠,只用他們生產的珍珠向其他地區如交趾郡交易米糧。陶瓷器則有如彩陶、烏金釉、白瓷、青白瓷等,這在合浦地區的陶瓷窯考古遺址都不乏發現,也是南粵出口各國的一大類商品。
由於南粵與世界各地藉由海路互通,海洋貿易網內各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得以經海路傳入南粵,而使得南粵的技術水平高於閉塞的東亞內地。比如玻璃,漢帝國本土生產的鉛鋇玻璃製品質量很差,而南粵生產的鉀玻璃或者由海路貿易到南粵的鉀玻璃質量要好得多,漢帝國的官吏、富豪尤其喜歡南粵的鉀玻璃製品。而南粵本土的鉀玻璃生產技術正是由海路輸入,粵人因此形成了南粵本土優質的鉀玻璃的生產體系。同樣由海路傳入南粵的技術還有如銅器紋飾鏨刻等。除了生產技術藉由海路傳入南粵外,粵人的社會生活方式也藉由海路融入世界。如合浦出土了那時作爲南粵通用的交易貨幣“金餅”,金餅在書面記載中可能就是“黃金”之類,在同時期印度與希臘之間的貿易中廣泛使用,表明南粵此時就已經經由海洋融合入世界的金融體系。在其後的公元四世紀以後,嶺南通用波斯薩珊帝國的銀幣而不是嶺北通用的銅幣作爲交易貨幣,都是這樣的融合方式在不同時期的呈現。
合浦古墓的叠涩穹窿顶,这種形制的墓葬在这一时期的岭南沿海各地不乏出现(圖片來自網路)
合浦古墓的銅鳳燈(圖片來自網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