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班、Playgroup、興趣小組,朋友們都將孩子推向這些課程了,我家的孩子也要去嗎?可是這些課程動輒上千元……
香港的教育很可怕,不少父母在孩子只有一兩歲時,就會替他報導不同的遊戲小組、學前課程,務要「贏在起步線」。可是這些課程全都所費不菲呀!難道真的只有中產和有錢人才有資格生小孩嗎?
當然不是!
一份最近出版的香港研究就揭示了:爸爸與孩子的日常生活互動比刻意傳授、閱讀數學書、玩數學遊戲更能提升幼童的數學能力,可相比在幼兒園學習!!
(實戰攻略和實用育兒建議在最後一段)
幼童的數學能力與發展
不要以為數學是很複雜的東西,其實幼童早在正式入學前,即三歲前,已有一定的數學能力;而過往研究顯示,幼童的數學知識與成長後在中小學的數學成績有正向相關。
而幼童的數學能力可分為兩種,一是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即正式的認寫數字、刻意地學習數學系統和原理。二是生活應用,例如望著時鐘說「一小時」、去買「兩樽」牛奶、拿出「三輛」玩具車等;這可在日常生活、不經意的學習到。
第二種學習總帶著生活脈絡,所有幼兒都有不經意在生活裡學習的天賦。這很多人都知道,只是華人地區鮮有實證研究探討親子互動會否提升數學能力。所以,有學者想知道父和母分別如何幫助幼兒明白數學,希望這方面的研究可特別支援教育資源不足的低收入家庭。
親子互動與幼童數學能力
研究團隊找來109位2至3歲的幼童和他們的父母;幼童們他們都有讀幼兒園(N班),但未受幼稚園的教導所影響。
父母二人各自填寫問卷,匯報與算術有關的親子互動的頻密程度,24條題目包括傳授技巧、閱讀、玩遊戲和生活應用(下文詳述)。
那些約3歲的幼兒也要接受數學「難題」的挑戰,幼童能掌握甚麼算術的概念呢?
學者進行了很多測試,包括讓幼童由1數到50、讓他們將數目和物件對付(one-to-on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數物件(cardinality principle)又打亂物件次序看看幼童是否知道結果不變(the order-irrelevance principle)。再來,研究人員又嘗試了解,幼兒能否分清數對和數錯、能否比較數字的大小,以及物件多了或少了等概念。
總之學者測試了各種概念指標,合共34條題目。
結果:不經意的生活應用對幼童至為關鍵
從生活習慣而言,爸爸比媽媽更常與孩子玩數字遊戲,然而這並非令幼童數學能力提升的關鍵。
結果顯示在說明因果關係的統計學模型裡。除了年紀和家境因素有關外,爸爸在生活應用層面讓孩子接觸數學,顯著提升幼童的數學能力(beta=.272, p <.05)。相反媽媽在這方面並沒有同等的影響力。
相比刻意傳授技巧、閱讀數學書、玩數學遊戲,爸爸在日常生活應用數學的效果更顯著。
研究說明爸爸的角色非常重要!即使子女年幼、不足三歲,爸爸在日常裡已經發揮著影響力。學者肯定了家庭生活的教育,日常相處可相比於幼兒園的學習。學者認為對於低收入家庭,教育資源的多寡不是至關重要,
「爸爸的陪伴」已是孩子重要的成長資源!
實戰攻略:將數學融入生活的四類活動
既然父子互動對小孩的數學能力有這麼強的效果,我們實際上要怎麼做?學者提到這四類活動,全都非常簡單:
1. 【生活應用類】
帶孩子去購物,購物時談到價格。在家中多設有數字的東西,如使用計數機;用月曆或日曆。另外,可以給孩子手錶
2. 【傳授技巧類】
叫孩子認數字;數物件;用形狀、大小、顏色來分類或排序;倒數,如在吃飯前倒數10,9,8,7…;學簡單加數;唱數字歌;分數量和大小的技術等
3. 【閱讀類】
在書上連線;看數字書;讀有含有數字的故事書等
4.【玩遊戲類】
玩卡牌遊戲,如UNO、遊戲時計時、玩收集分類的遊戲等
參考文獻:
Liu, Y., Zhang, X., Song, Z. & Yang, W. (2019). The unique role of father-child numeracy activities in number competence of very young Chinese children.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28(4).doi:12.1002/icd.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