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給照片帶來一層新的思考:我們只能想像被攝者、卻不能感受或體會被攝者。
對於照片裡的被攝者的解讀,因每個人的生命經驗而異,也就是說十個人看一張照片,可能產生十種感受。在這裡,巴特用「知面」(Studium)與「刺點」(Punctum)來解釋照片(裡面的被攝者)如何被觀賞者解讀。
\n能夠讓觀看者引起這類時空錯置、引起死亡哀愁的東西,是「刺點」。刺點是存在於照片中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巴特認為它不能說明攝影者的功力、只能證明攝影者確實存在於那個真實存在過的現場。每個觀看者的刺點不盡相同,甚至能否在每一張照片中遇到自己的刺點都是種「奇遇」。
例如巴特看到了合照上某人交叉雙臂,他產生了一種怪異的感覺,那張照片對巴特而言就是刺點。
然而羅蘭巴特提起了另一個解讀照片的名詞:知面,它是一個可以被置入時空背景、可以被符號條碼化的特質,也就是說照片提供了一些文化面向的資訊,例如新聞攝影的相片,他們通常帶著政治社會議題去切入,人們會知道:喔!這是九一一事件。
\n巴特認為,如果一張照片只有知面而不帶有刺點,僅能讓他產生「禮貌上的」興趣,但是無法引起他「真正的」興趣的。
\n\n在我看來,「知面」比叫像是照片的理性端,「刺點」則是感性端。「刺點」並不是評判照片好壞的標準,它其實是非常個人與主觀的概念。以巴特的觀點來說,每張照片都一定有知面,刺點則是隨著是否能「奇遇」決定的。
\n但是在巴特未探討的攝影者的角度來說,每個攝影者——無論業餘或是專業——在拍攝的瞬間,那個拍攝的動機、衝動,究竟是知面的呈現、還是有某個射向自己的「刺點」的存在?
\n就我個人而言,那些被巴特排除討論(或說他根本不關心的)的攝影技巧如構圖、光線等,對我來說正是刺點追尋的所在,每個攝影者對於作品的呈現,無論是新聞攝影想要拍下的令人難過的受災戶的表情、生態攝影追求老鷹展翅的瞬間、風景攝影追求晨暮景色的變幻、人像攝影師對於表情的要求⋯⋯都是對於美的追尋,那樣的美好比是「太完美了,大概不會再出現第二次了」的那種感慨。那是與死亡的連結。
\n\n在越來越普及的攝影當代,攝影也不再是只屬於「專業」攝影師的活動了,大量的手機攝影正衝擊著攝影者、觀賞者與被攝者之間的關係。
\n最一開始的攝影,因為是屬於權貴的活動,大多是拍合照等紀念性照片,被攝者與觀賞者會是同一組人;到了 20 世紀,攝影漸漸普及化,但是仍然是屬於專業攝影師的活動,觀賞者與被攝者的角色被分開了——攝影師希望透過被攝者的呈現,給其他地方的觀賞者帶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亦即想像被攝者的感受,但攝影的權力問題暫不於此討論。
\n到了 21 世紀近代,以大量出現的自拍、打卡照片來說,觀賞者與被攝者的重疊性又增加了,但是社交平台的出現使得這個重疊性並沒有回復到過去權威時期的高度,因為照片也在網路上被大量的分享、被陌生人瀏覽著。這並不代表被攝者的角色又縮小了——正好相反,被攝者(無論是照片裡的人還是地方)因為被陌生人在網路上大量瀏覽,反而被多次的想像著,甚至反客為主將照片裡的景色視為「那個地方就應該長那個樣子」。
\n\n上面我說過,我認為刺點代表的是感性端,所以他會與「美」、「感受」連結在一起,但是隨著當代攝影大量出現、照片唾手可得的年代,我們的感受能力也被「速食」化了,亦即身為觀賞者的我們對照片仍然感到驚艷,驚艷的時間卻逐漸縮短,因此,刺點在照片大量的出現後,已經逐漸地「被視而不見」。
\n我們更常用知面來讀取一張照片,殊不知知面在社交平台與網路的催化下,也逐漸地「被神秘化」。我們出現了許多秘境、出現了許多新的拍照姿勢(然而那不是全部的、真實的自我,只是擺出來的樣子罷了),那些帶有文化條碼的符號已經蒙上了一點點的神秘色彩。
\n《明室》一書雖然篇幅短小,但個人認為巴特用字濃度很濃、並不是可以很好理解他想要表達的意思,這一篇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keywords":["明室‧攝影札記","羅蘭巴特","攝影","攝影哲學","攝影","照片","攝影師","羅蘭","死亡","影像","拍照","專業","鏡頭","時間"],"author":{"@type":"Person","name":"曾令懷/懷仔","url":"https://vocus.cc/user/@huai960305"},"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e6d825cf-fdeb-4742-9144-abb1be42ae8f.jpg"},"creator":{"@type":"Person","name":"曾令懷/懷仔"},"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