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3/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理財的第一堂課】你想過財富自由後的生活嗎?|Mr. 西城

理財的第一堂課系列文
「你想過財富自由之後,要先做些甚麼嗎? 」跟女友吃飯的時候,我隨口問出。
「可能會先把藥師工作辭了,去做企劃或是婚顧吧!」女友顯然不是很滿意當藥師的生活。 「如果是我的話,我想開始做三個月挑戰計畫,就是用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做好一件事,學好一項技能,或是去某個國家生活。例如用三個月的時間專心練球、去日本住三個月......」我興奮地說著我清單上的bucket list。

財富自由只是空談嗎?

不再擔心錢從何而來,不再為別人付出勞力,只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完全不用考慮薪水多少,不管親朋好友的眼光,只為自己的熱情行動。 我的目標是盡可能在30歲前財富自由,並且在30歲後不受雇於人。許多人認為我的這個目標太不現實,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是65歲退休,我卻想在不到法定退休年齡一半的年紀就打算半退休,豈不是笑死人? 但我認為,夢想可以很大,但計畫要縝密而微小,行動則要大膽跨出每一步。 如果我把目標訂在30歲財富自由,我說不定可以在35歲做到。但我如果不曾制定財富自由的目標,我可能永遠做不到這件事。
任何事如果沒有想做的念頭,就不可能做得到。相反地,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全宇宙都會幫助你。-----吸引力法則
每個人都會抱怨工作、抱怨環境、抱怨政府、抱怨世代。細看抱怨背後的理由,多少都跟財富不足有關。 有的文章說,年輕人不該以追求財富自由為目標。其實這話只對了一半,我認為,年輕人不該以追求財富自由為「終極目標」。 我們追求的是財富自由所帶來的生活型態,享受不被工作壓力追著跑,可以一心一意追求喜歡事物的自己。 沒有人喜歡錢,因為錢只是數字和紙,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錢所賦予的權利與權益,以及不被拘束的生活型態。

簡單制定自己的財富自由目標

任何計劃都是一樣的,必須要有明確可執行的目標,然後做好每一步小行動。基本上我們有兩條思路去完成財富自由的目標:
一、累積被動收入直到大於生活所需
當每個月你的帳戶都可以有錢自動流進,幫你解決你的帳單、三餐不再煩惱,甚至還能剩下一些存起來,你就達成財務自由了。 而這些錢是你在初期需要努力經營創造,後期只需要花一點心力維護的,例如廣告收入、股利收入、聯盟行銷收入...... 我制定的目標,是每個月被動收入十萬元。你可以精算自己夢想中的生活大概需要多少花費,包含固定支出與浮動支出,加總起來後 為了精算每個月的支出,你需要先養成良好的記帳習慣。
二、累積資產直到一輩子都花不完
這裡我們會用到著名的4%法則。 也就是退休前先存夠每年開銷的25倍存款,並將這些存款拿來投資,每年創造至少4%的報酬,而這4%報酬理論上可支持30年的日常開銷。 例如我每年開銷是60萬,我就必須先存下1800萬,再把這1800萬拿去投資在年回報4%的資產上,並且每年固定賣出一些來生活。 這個方法在實行上會比較有難度。
不論是哪個方法,我們都可以透過降低生活費和提高收入與投資來完成,最好的方法是一週工作4小時中提到的:賺先進國家的錢,到低消費國家生活。例如我可以賺台灣的薪水,到泰國生活。

西城小結

我認為追求財富自由並不是空談,在2018年我創造第一筆被動收入之後,我堅信這條道路是行得通的。2019年我也持續努力,堅持長期投資,不斷寫作創造被動收入,比起2018年的被動收入又增長了一些。 現在的我,每天都非常期待那一刻的到來,我可以開始真正享受生活,去嘗試錯過的挑戰,去不一樣的國家旅行,學習他們的語言,吃當地的食物。 另外, 投資對於財富自由絕對是必要的,而且越早開始越好!不論是累積被動收入還是4%法則,既然投資是條繞不開的道路,與其逃避,不如盡早開始學習。 投資是犧牲現在的購買力,以換取未來更好的生活。如果你連學習投資的覺悟都沒有,也不需要奢望甚麼財富自由了! 老話一句,你想要什麼生活,自己決定。 想要改變,就做出行動!

理財的第一堂課系列文👇

謝謝你的收看!

【訂閱、追蹤、按讚】
【文章同步發表平台】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可以幫我註冊Likecoin並在文章下方幫我按五下拍手,這是對我很大的鼓勵喔!
👉 若使用推薦連結來註冊 LikeCoin 會員,你我都會得到平台贈送的 8 個讚賞幣,不妨試試:註冊連結
👉 若你要直接註冊成為「讚賞公民」(每個月繳 5 美金給讚賞公民基金會),也有推薦連結: https://liker.land/civic?from=cloudchen835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西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