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簡評與分析:《戰爭指導》

分析



富勒將軍的這本戰爭指導,可以說是總結他一生的經驗,希望傳承給下一代的經典,他與李德哈特之間亦師亦友的關係為人所稱道,這本戰爭指導也是由鈕先鍾老師所翻譯,與戰爭論之於戰爭藝術一樣,戰爭指導也與戰略論可以作一比較,鈕先鍾老師在書末都有附上兩人思想比較,筆者不加以多言,僅從富勒將軍這本戰爭指導作點簡單的分析與評論。
基本上戰爭指導並沒有「貫穿」全書的主軸,例如李德哈特之戰略論的間接路線,或是非常強調的大重點,例如約米尼不斷強調的作戰線「概念」,富勒只是要作一種戰爭的「指導」,因為他本人痛感兩次大戰的政治家,不僅僅沒有做好戰前準備,連一絲未來感都沒有,導致一次大戰後歐洲的崩潰,二次大戰後西歐處在赤化的焦慮感中。所以他在序言就提到,若是讀者覺得這兩次大戰的戰爭指導很正確,那麼這本書就不是為他而寫的。
雖然說戰爭指導本身似乎沒有很強調什麼,但是從富勒將軍的著述方式,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未來學與行動學,這也是鈕先鍾老師所認為的戰略學特色,不過國內似乎有比較輕視富勒將軍的思想,較為推崇李德哈特,這不知是不是受到一些既有框架或是眼光的問題就不得而知了。
為何說富勒將軍非常有未來感,因為他強調技術的發展與掌握的重要,因為科學的進展實在快過軍事理論發展太多,若是死守著既有觀念死不更改,簡直就是拿國家與軍人的生命開玩笑。他本人在康布萊會戰中擔任戰車軍團的參謀長,親眼見到機槍塹壕鐵絲網防禦工事體系,在短短數小時內被瓦解,大量德軍步兵倉皇逃命,結果高層司令不特沒有重視這種結果,一樣的把戰車當作步兵支援兵器一點一滴的消耗掉,到頭來結束戰爭的還是飢荒跟革命。故富勒本人戰後強力提倡戰車軍的組建與運用,結果不為當權派認同,被迫退休回家去。很諷刺的是,富勒對於裝甲兵力使用的概念,反倒被戰敗德國的古德林給吸收運用,世事詭譎多變莫過於此。
富勒將軍也很重視行動學,筆者曾聽過有朋友提到,富勒的思想太過「跟著」技術走,好像人的力量必須屈從機器。這種說法筆者不是第一次聽過,同樣的觀念還可以用在其他書上,許多人往往認為人的意志可以壓倒一切,正所謂人定勝天也。
富勒將軍真的是這樣想?其實只要看他對福喣將軍的評論就知道,他認為這種攻勢戰略之所以無效,除了其理論的瑕疵外,更重要的是不合現實的幻想,福喣將軍認為一場失敗的會戰只能是自以為失敗的會戰,富勒認為這種想法,在以木棍做為兵器的時代或許還說的過去,但在來福槍與膛線火砲面前簡直就是一派胡言,這表示富勒的認知只是很單純的認為,任何事物都有其極限,人當然不可能超越自己的極限,被子彈打個幾十發還可以繼續前進。所以富勒將軍的思想,與其說是跟著技術走,不如說他認清到在工業時代之後,機械的力量越來越強大。
正如同只有內燃機才可以讓陸上戰艦(戰車)實行,不然這種裝甲騎兵的觀念很早就有了,只是沒辦法加以實行。所以正視科技發展的重要性,才不會再下一場戰爭錯失良機。這裡讓筆者想到前幾年有人提到,為什麼在隧發槍的時代,怎麼大家不拿一些盾牌上陣,反正那時候子彈穿透力也不強。
這種想法是沒錯,問題是這麼簡單的方法怎麼沒人想到?答案是不合算,因為要步兵拿著可以防彈的盾牌前進,意味著大幅降低機動力,更何況那時候的戰法,是在幾十碼的距離內放槍,然後發動刺刀衝鋒,因為裝彈時間與火槍的精準度實在不可靠,除非近在眼前,不然依據當時的紀錄,一百碼的距離要被子彈打到,那可說是你倒楣。換言之拿著大盾牌前進,哪有力氣面對接下去的肉搏戰?至於騎兵本就有胸甲騎兵的存在,在騎兵的胸前裝一塊鐵板,目的就是要防彈,騎兵可以這樣幹的理由很簡單,是馬載著人跑而不是人自己跑,加上騎兵本身的運用就不是搞近身肉搏。
那麼要怎麼樣看到富勒將軍這本戰爭指導?首先要瞭解,他的著作方式是分為兩個軸寫作的,時間縱軸以法國大革命開始,經過工業革命後的兩次大戰,最後以核子時代的來臨結束,其中不僅僅只有對技術說明,還很強調思想的發生,尤其是共產主義的產生跟過程,並解說了馬克斯的思想與觀念,還有將之實行的列寧的思想。他想告訴讀者的,不過就是「革命」的變化使得戰爭的演變如此迅速,使得戰爭的指導越來越跟不上腳步,終於把世界都推入了火坑之中。
技術跟思想的連結作為時間主軸,那橫軸呢?他用不同時代最著名的戰爭來解釋,例如拿破崙戰爭之於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之於美國內戰,一次大戰則與共產主義的興起作結合,二次大戰則是用幾個領導者的性格加以剖析,解釋了世界已經變成了民主美國跟共產蘇俄兩種思想的選擇。這種寫法基本上就是一種大事紀的寫法,跟他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以決定性會戰當作重點一樣,只是他把思想置於重心上。
雖說如此,但戰爭指導還是可以列出幾個重點
  1. 人的思想是會隨著生活環境所改變,而生活環境跟技術發展又密不可分
  2. 瞭解技術的發展,就可以判斷未來戰爭的形式,並加以預防與治療
這邊要作一些補充跟說明,人的思想隨著生活環境改變這多數人都能理解,但為什麼跟技術發展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代人也許會覺得,從錄音帶換成CD再到DVD,然後現在網路無限下載,變化應該很大啊,可是人心似乎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這種說法沒有錯,但卻忽略掉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這些技術只是改良了生活品質,並沒有改變你的生活方式;你最多不過就是從寫信在信紙上變成用Email寄信,從一定要在家裡或電話亭打電話,變成了用行動電話隨處打。要知道當時的改變可以說是徹底的天翻地覆,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是合理的,但是從當時人的想法來說,可就一點都不合理。
紡織機讓數以千計的紡織工人失業,其中大多數都無法再找到工作,一生窮苦潦倒甚至連累到老婆小孩,他們當然滿心怨恨,認為是機器跟貪婪的資本家奪走他們的一切。而工業革命帶來的大量生產,亦即大量的工人不斷在工廠上班下班,這種按表操課的模式跟軍隊管理如初一轍,只要在生活周遭邊看看,有多少退伍軍官的工作,就是擔任管理階層就知道,這種朝九晚五的工作型態,與傳統自己耕田自己吃自己完全不同。也許自己吃自己生活很艱辛,但是你可以自由決定你的時間,但是在工廠上班就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所以馬克斯會寫出資本論,列寧會認為普羅階級可以取代布爾喬亞階級,這可不是他們的發夢,這是因為實際發生的「慘劇」與「改變」讓他們的想法發生變化。在這種環境下,可想而知民眾非常容易受到宣傳的影響,大量工人聚集工作也就代表每一個工廠都是一個宣傳的會場,於是政客要煽動民眾的機會就多了。
那麼,富勒將軍到底是怎麼看待這些問題的?他並沒有下結論說哪一個是絕對正確或錯誤,他只想知道哪一些東西對人類是好的,哪一些是亂的,而實際上列寧的大規模實驗以及歷史教訓,富勒看在眼裡非常清楚。這邊引用富勒的原序:「...君主制度的崩潰與民主制度的興起,工業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群眾與社會主義的出現,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口的增加和言論自由的開放,宗教的崩潰與唯物主義的流行...這些都將人類文明改鑄了,倘若這些對戰爭的影響可以早一點被解析,並且根據這種研究決定戰爭指導的方式,或許現在的世界就不會變得如此一團糟了。」

簡評

富勒將軍的思想非常的具有深度並且鞭辟入裡,技術上的分析不特說明,他對於各種思想的見解才是最值得加以稱著的。但也就是這種作法,使得戰爭指導這本書,反而沒有那麼的「專業性」,他批評馬克斯主義以及列寧的亂天下,相信這絕對不會被馬克斯主義者所接受;對於民主主義帶來的混亂,以及政客的短視與煽動所造成的現象,他的觀點相信許多民主主義的信奉者也不會苟同;更別提他重視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讓許多反對科技主宰人性的人文學者跳腳。這些問題並不是他沒有解釋,而正是他解釋的太少,還幾乎是讓其他人刀刀斃命,這種講得少卻又說到重點的問題,在戰爭指導越後面的章節,問題就越加的顯現出來。
何以如此說?在前面的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中,大體上還可以簡單的用徵兵制以及民主思潮的產生來解釋,但在二次大戰中那種非理性的狀況,富勒用三巨頭的性格來解釋,雖然精闢但是卻不免流於簡略,這很容易變成一種「史記」式的寫法,精彩有餘卻論證不足,當然容易引起他人的批評,更別提他對於馬列思想的砲火猛烈,直接挑明講列寧唯一證明的事情就是這些都是亂天下的工具,筆者曾與朋友聊天時提到富勒的一些想法,這位有點「左」的朋友,就非常不能接受這種說法,他認為這位富勒將軍過於武斷與偏頗。事實上這位朋友也不相信馬列主義,但他不能夠接受的是,富勒將軍直接了當的說,這一套階級史觀的根本性錯誤。
那麼,戰爭指導的評論要如何下?筆者自問沒有這個能力作絕對的評斷,但筆者認為戰爭指導是一本適合「有經驗」人閱讀的書,因為富勒將軍說的都很簡單,簡單卻一針見血,若讀者本身沒有對其他思想、理論甚至是技術的進步歷史有點認識,很容易陷入筆者那位有點「左」的朋友情景,因為讀者非常容易被其說法影響-不是徹底否定就是徹底接受。筆者建議偏技術性的軍事理論愛好者可以多看幾次這本戰爭指導,因為他清楚的標示了技術發展對於戰爭的影響,甚至是文明的改變,這不僅可以加強你的信念,更可以作為反駁幻想主義者的喃喃自語,認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一些「不可預知」的因素所主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