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戰略前瞻」是由已故的鈕先鍾老師所著,內容主要是講述二十一世紀會發生的問題,內容共有十二章,由於這是要探討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所以必需要瞭解一下這本書的著作脈絡。
鈕先鍾老師認為,戰略前瞻就是用戰略家的角度看未來,簡單說就是戰略家對未來的預測,當然用預測兩字是有點過頭,但總脫不了對未來的大勢趨向判斷,他認為戰略性的預測不可能超過25年以上的時間,所以現在作這些預測到了2025年(本書出版時間是1999)就不再有任何意義,換言之戰略前瞻的意義就在於判斷未來十餘年所要面對的主要問題,以及考量可能解決與對的方案。
本書的著作結構是相當扁平的,第一到三章主要是解釋新世紀所要面對的問題與挑戰,第四章到第八章則可以說是分別獨立的幾個「重要問題」,包括了環境、人口等等必須面臨的狀況,接著就是以軍事革命作為切入角度,解析未來戰爭的可能,最後用美國的戰略選擇點出未來的世界局勢與中國前途。簡單的說,就是「為何要發掘問題」、「發掘到的問題有哪些」、「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標準的寫法,但鈕先鍾教授寫作的風格很有其特色,也很習慣帶入他本身的個人看法,所以讀者切記要明白,瞭解鈕先鍾教授的思想並加以運用、發揮,跟重複背誦以表示自己的博學多聞根本就是不一樣,而且完全背離鈕先鍾教授的原意。
本書的結構第一部份是解釋為何要有戰略前瞻,前三章的結構又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章是解釋二十世紀的大勢,並解釋為何需要有先知的精神,本段可以用薄富爾的話作總結:「歷史的風吹起即可壓倒人的意志,但預知風暴的來臨並設法加以駕馭,使其終能為人所服務,則又還是在人力範圍內」。第二章一開始也是二十世紀的回顧,但開始進入具體分析的內容,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戰爭分析上,作者表明了傳統戰爭形式只有一種,現在則多了很多不同的方式,包括核子戰爭、傳統衝突與低強度戰爭,簡單的說就是作者認為冷戰結束,並沒有為人類帶來和平與秩序,未來的戰略環境將會更加的複雜詭譎,而成功知道就是孫子所言的「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準備周全永遠是好方法。第三章則是地略概念的延伸,作者舉布里辛斯基的「大棋盤」作為其論述主軸,其目的為表示地理環境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規劃未來方向的時候地略問題也不可能隨著科技進步而消失,並以主要的國家與地區來作為其論述方向,例如西歐的發展、俄羅斯的再興與美國的霸權等等。
第二部分共分為五個主題,為「海洋世紀」、「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訊時代」、「軍事革命」,這五個單元都可以獨立閱讀而無影響,這是作者認為二十一世紀初將要碰到的最直接也是最嚴厲的考驗。在海洋世紀中作者以資源貫穿全章,並用海洋空間的分佈做為論述的樣貌,最後導出海洋的真正價值所在。人口問題則是圍繞在人口的成長上,作者認為人口的多寡與素質相當重要,並指出許多戰爭與資源爭奪的根源就是在人口問題上。環境問題是以臭氧層的破壞與蒙特婁公約的簽署當開頭,引出環境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這包括淡水的多寡、森林的消失等現在依然存在的問題。資訊時代則是用革命的方式去描述,大體上作者是認為資訊時代的戰爭大大的不同以往,也是美國在波灣戰爭中獲勝的主因。最後是軍事革命,這也是第二部分中,作者不斷舉出各項問題以用來鋪陳的目標,作者並不認為只有技術的變革才是一種革命,事實上二次大戰時德國的閃擊戰就是範例,沒有更先進的武器,但是憑藉著更先進的思想,德國成了西歐的主人作者認為軍事革命的產生要有幾個條件,第一就是技術的革新,再來是思想的創新,最後是組織的適應性,這一樣可以用二戰來說明,戰車一樣被發展出來,但是只有德國接受了裝甲部隊運用的進步思想,也只有德國的軍事組織較為適應新的改變。而軍事革命正是要引出下一章,未來戰爭與戰爭的未來此章節,這一章的內容前面多是歷史的講解,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本章最後,作者認為戰爭有可能會變成一種企業界說法,「戰爭將會變成夕陽工業」,新的挑戰是如何解決衝突,化干戈為玉帛是最好的。
本書最後的部分,主要分成美國、中國與世界大勢的變化,這幾章沒有太多的特點,可以說是前面問題的總結,大體上針對的仍然是美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國情不同所產生的不同解釋,例如美國章節就著重其民主過程的優缺點,中國部分則認為民主制度違背其思想體至,故不可能採用。這些論點讀者應該都不會覺得新鮮,但這幾章算是很有系統的說明,仍舊具有參考價值。
整體結論來說,這一本書對於戰略方面的初學者是相當不錯的,但其缺點則是相當的不可思議,本書缺點就是欠缺一完整的思想中心主軸,這跟以往鈕先鍾老師的著作完全不同,變成很像是「論文集」的書刊,這對一般讀者來說算是不錯,簡單易懂的說明有助於理解未來的發展,但對有點基礎的讀者來講就未必如此。大體上這本書算是相當不錯,有系統化的解釋與說明,以及基礎的戰略講解入門,筆者建議國關或是戰略入門的同學可以買回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