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我很討厭政治文,但是

這不是筆者自我抱怨,請別誤會。
我們可以在網路上看到很多人,會以這種開場白來解釋對時事的看法:「我很討厭政治文,但是⋯⋯」
坦白說啦,這種認為政治文很討厭,卻又很愛發表政治看法的人,實在太多了,而且就以其政黨傾向的比例,還真的不是普通的偏向某一邊。當然,這時候就有很多人跳出來要說「自己無黨無派,是客觀理性的中間選民」,就先不提這種前提跟內文邏輯不通的中間選民論,這種人還真的不少,是不是因為這樣會讓自己比較快樂,那筆者就不知道了。
就以今天筆者跟一個網友在聊的內容,就提到這種人的可能背景,應該八九不離十都是「既有利益」者,換句話說就是自己在利益圈裡面,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有錯!這也沒什麼好抱怨的,筆者的老爸要是可以多活十年,現在筆者可能是拿國民黨獎學金的「歸國學人」,要是他當年願意彎腰低頭奉承上級,搞不好還可以撈一個什麼局處長,甚至是部長當當,筆者大概現在也可能是什麼XX委員等等。依照筆者對這方面的認識,現在筆者應該是那種天天罵「你們窮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跟身家背景無關」那種人,簡稱「欠電」。
政治文會討人厭,最主要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政治很骯髒,依照筆者對多數這類人的認識,包括從BBS時代開始到現在,扣掉那些算是網軍或是「死忠到底堅決擁護至死不渝」的藍綠極端網民,多半會討厭、無視政治文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沒興趣,一種是有興趣但很笨。
筆者不是要嘲弄這些人,而是講實話(咬我啊),筆者一些網友對政治類的真的沒興趣,那也倒算了,這類人的興趣可能是看看電視,上班領薪水過日子,生平無大志等等,這也不壞,起碼是一種對人生的選擇,我們沒有資格說這種人的志向不好,或是學某些大教授,批評這些人混吃等死,不知道立下遠大志向云云。人家想過他的生活,關我們屁事。
真的有趣的是另一種人,對政治明明很有興趣,也很愛談政治,但是就喜歡說自己「就事論事、中道理性」,或最起碼的也要表示自己跟其他「偏激的狂熱份子」不一樣。幹勒,這不是典型的「只准我放火、不准他人報官」?以下要講一點比較嚴肅的。
政治這一個東西,嚴格說是虛的,是不存在的,為一種寄生在其他東西上的玩意。我們生活周遭實際上會碰到的具體問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大類:
  1. 經濟性的(錢)
  2. 軍事性的(力量)
  3. 文化性的(社會習慣)
用白話一點的解釋,經濟性的問題就是我們上班下班,公司會不會賺錢、工廠會不會倒閉,奶酥麵包漲五塊,油價跌兩毛等等。只要是你生活中會跟錢有關係的,幾乎都可以歸類到經濟性的問題。軍事性問題就是你下班會不會被人飛車搶劫,搶劫後有沒有警察會去抓人,抓到人後會不會有法院把強盜判刑,或者是漁船出海捕魚被海盜攻擊,海軍會不會開過去把海盜打爆,或者是中國要丟飛彈打台灣,美國要用核彈轟殺台灣,台灣軍隊可不可以防守成功等等。舉凡我們身邊,只要是跟力量的行使有關,而且通常是暴力性行為的行使與反抗等等,都可以歸類到軍事性問題。文化性問題就是一種長期的社會習慣,例如二月要回娘家吃飯、四月要掃墓、六月要期末考,中秋要吃月餅、媽祖每年要繞境比較實體的,或是男生要雄赳赳氣昂昂,女生要溫柔婉約等比較隱性的。總之,只要是偏向一種社會習慣的,都可以看成是文化性問題。
這三類問題,彼此之間沒關聯嗎?當然有關聯啊,警察要不要買防彈衣、買警車?這要不要花錢?媽祖遶境大家拜的很爽,但要不要花錢?要是男女徹底平等,為什麼到今天立法院還沒通過女生要服義務役?要是沒有警察保護運鈔車,銀行會不會天天被搶劫?拜託,每一個問題都有其顯性跟隱性的因素,有時候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那麼,政治是什麼?
筆者個人的傾向是,政治屬於一種結構上的利益分配,如果經濟、軍事與文化三種因素在下層,那政治就是在上層。用擺放橘子來比喻,三個橘子上面放一顆橘子,四顆橘子正好平衡住。四個橘子彼此之間都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就跟橘子的大小顆有關,相互作用而成。
意即,政治是一種表現其他三種因素的方法。如果你夠利害,通常看到政治的一些問題或是新聞,大概心裡會有數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什麼。例如八八水災的時候,筆者因為認識一些中央的官員跟當天值班的,所以聽到很多當時領導高層的光怪陸離現象,這些現象不是在場的人根本不知道,你如果只看新聞,只會得到這些人笨,而不會得到這些人是混蛋的結論。要再說的更具體一點,一個消息背後的人是誰?放話的人是哪一個系統的人?這個系統的利益在哪邊?只要你書看的夠多,社會跑的夠久,大概都可以知道一些概念,就算不知道裡面的「眉眉角角」,例如誰的第二小老婆是管錢的、大老婆的小孩是接班人等等,你還是可以大概判斷出一個輪廓。
這就是政治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糾葛、恩怨情仇怎麼可能會消失,只是當人變多了,就從個人的問題變成群體的問題,只要你身處其中,絕難避免。我們究竟是要把一堆很黑的問題,攤到陽光下在政治面上被人檢視,還是因為政治很黑暗,所以就讓這些人繼續貪汙亂搞?反過來說,當你看到一個政治消息的時候,什麼樣的人才會說「我討厭政治文⋯⋯」,還不就是被刺痛的那一些人啊。
如果你在某國營公司,一年領二十個月,天天可以上班看報紙,你會不會說那些批評國營企業員工的人,都是吃不到在眼紅的?會不會說你對國家勞苦功高,領這點小錢不過剛好?會不會說這些批評或是想要改革的人,都是別有居心的政治狂熱者?一個人如果不是經濟或是軍事性的實體問題有利益衝突,那就是文化上這種隱性的衝突,因為你相信這一套,所以你對反對這一套的人都要貼標籤,例如你相信文武商湯孔孟孫蔣一脈總相承的中華文化,你會不會說那些反對的人都是偏激的民進黨綠吱吱?反過來說,一個反對這套的人,當然也會去罵支持這套的人是藍丁丁。
什麼叫作不喜歡政治文?要不就是被刺痛很不爽,要不然就是有利益的糾葛,扯那麼多不喜歡是怎樣?這不是典型的「我可以刺痛別人,別人不能刺痛我」?政治本來就是一種利益的分配系統,除非你打定主意就是一輩子不管這些事情,不然在那邊說討厭政治文,卻又講一大堆「我對經濟某問題的看法、不關藍綠」、「我看軍購的問題、與兩岸無關」、「我認為宗教的好壞、但我不是XX人」等等,這不是大腦抽筋嗎?政治本就是一種不同利益的競技場,只要你有利益在其中,說啥鬼話自己不談政治。
那麼,難道這世界上沒有標準了嗎?鬼扯,邏輯太差的人最常幹一種事情,例如這兩年最有趣的比較:「阿扁貪汙」、「阿九無能」。天啊,貪汙跟無能是兩件可以放在一起比較的事情?真的可以比,就是兩者都很笨,一個是笨到執政無方,另一個笨到貪汙會被抓。這除了證明我們投了兩個笨總統外,還能證明什麼?你反對這種說法?那當有人批評馬英九無能,你應該去拿他執政有能的證據啊,例如失業率0.3%或是經濟成長率30%等等,拿阿扁貪汙罵回去,不就說明一群笨蛋在投笨蛋嗎?
標準當然有,只是看你相不相信,筆者十幾年前,也認為世界上的標準都是相對的,只是書越念越多,現在認為之所以沒有標準,是因為自己笨,笨到不知道有標準,或是蠢到不會訂標準,而不是沒有標準。
例如,某一塊地沒有通過環評可不可以蓋工廠?環評是不是一個大家公認的標準?既然是的話,那麼依照順序來說,必須先把環評通過了才有蓋工廠這件事,而不是蓋了工廠才說環評不重要。這種標準,是屬於我們多數人同意的一種標準法,我們一般稱之為法律。又如,一個政客到底無不無能?我們可以拿他開的競選支票來比較一下,到底實現幾個就可知道大概,又或者跟其他同等級的政客相比,他的支票是不是實現的比較多,這也可以大概判斷的出來,這政客是不是相對比較優秀一點。
有沒有標準?當然有啊,看你要不要接受這套評價標準而已,一套標準一旦要拿去評價某一個人,那麼當這位仁兄要被拿去比較其他人,正確的做法是拿原來這套標準再去比一次。如果遇到你喜歡的人就用標準A,討厭的就用標準B,一般我們稱呼這種作法叫作雙重標準。
請讀者回到這篇的主旨,哪些人會討厭政治文,卻又喜歡說但是怎樣那樣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