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聯考神教(五)

讓我們這篇來討論一個問題,嚴格說不算是聯考產生,而是世代資訊落差產生的。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這個觀念,衍生出的各種說法,包括「現在的大學生程度不好」、「現在的職校生都不能用」、「以前的專科生都很厲害」、「像我那時候只有高職畢業啊…」
以上,很熟悉嗎?難不成這觀念都是錯的?
呃,其實是對的,就個人體驗來說,沒有道理指責講這些話的人說謊。但就整體來說,這現象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統計結果不容易被個人經驗感覺到,二是時代進步造成我們每一代人學習路徑的差異。
先講第一個,什麼是統計結果與個人經驗的差?簡單講,就是個人來說,確實可以感受到下一代學生變差了,但統計的比例上並沒有這種問題。就以筆者個人經驗就當例子就好,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出母校的小學弟妹,程度真的是不能夠跟我們相提並論。但是,同樣的話,當年筆者入學的時候,就聽教授發牢騷過了,而很顯然教授的直覺也是對的,筆者的大學長們確實是比較強。
但這沒有道理啊,如果人類一代不如一代,豈不是早就滅亡了。問題到底出在哪?這原因出在兩個,一個是高教擴張,另一個是少子化,簡單說就是單純的人口分布問題。
以出生人口來說,筆者那年高中聯考,全台灣有40萬人應試。當年沒有把成績換算PR值,但可以從入學狀況去反推,筆者考上的是第三志願,用人口數反推回去,再考慮到不同縣市的水準落差,筆者的PR值大概在93-95左右。筆者的學生聽到的感想是,這很不錯吧。但那個時候,全縣公立高中也才五間啊,而且升學的氛圍是,根本沒把私立學校當高中看,學校貼的榜單也只有五間公立高中,再來就是五專跟知名高職的會貼在校門口。
為何筆者講自己的經驗?因為這個大多數人可以拿自己去類比,像是筆者的同班同學,並沒有被學校列入國三衝刺班強制晚自習,但他五專聯招的成績可是名列前茅,換算成基測的PR值,大概也有80-85左右,這一點都不差啊,其他的同學還有人進入知名高職高商,用在校成績這些去反推,大概PR也會落在60-65上下。
簡單說,就是當年學校太少,可以擠進去的人自然會少,聯考依照成績分發,這想當然耳會是這樣。但同樣的地區,到了前幾年基測的狀況是如何?首先,公立高中變成10間,近幾年又多了2間,PR值錄取最低是65。讀者有沒發現,筆者當年的狀況,是你沒有個PR90的水準,想考上本縣高中大概要求神拜佛多禱告,現在你只要有個70的程度,不要挑地點,要進入公立高中沒多大問題。
如果高中是如此,那些專科職校的狀況難道會更好嗎?依照台灣人的聯考選填習慣,十幾二十年來都是依照分數填,直到會考這兩三年才有很急遽的變化。這些專科職校在高教擴張之後,很明顯的錄取的學生成績跟過去差距甚大,你收到的學生程度遠不如過去,但教學的老師跟學校心態難道會馬上轉變?別鬧了,念過公立學校的都很清楚,公立學校的教師跟行政,面對變化的轉變可慢得很。
所以第一個迷思,為何自己感受到學弟妹程度變差?那是因為高教擴張,人口又變少,前段的菁英學生「絕對數量」自然會少。但少子化後,高中招生人數當然沒有跟著人口比例遞減。若對比同學區的國中小減班數,讀者心裡應該有個底了,這種感覺下一代變差,其實純粹是人類智力分布是常態曲線的結果。
以前收的比例佔人口數少,自然每個人腦袋都不差,同樣是專科職校畢業,筆者的同學若到現在,都還可以考到中後段的高中。這種程度的人經過技職體系幾年後出去,就算什麼鬼都沒學到,憑藉自己的資質,咬牙學個幾年工作經驗,也絕對不會差到哪裡去。
如果讀者有興趣到圖書館查三十年前的報紙,也會發現古早時候的人,對那時候的學生程度變差憂心忡忡,一堆老經驗的跳出來說年輕人這樣那樣,然後更多老闆出來罵技職體系的人都不好用等等。技職體系、高中體系的分流怎麼做,技職本身該不該跟產業界結合,又要結合到哪種程度,這是另一個話題,絕對不是用「一代不如一代」這種兩千年前就有的觀念說嘴,這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第二個因素,是時代的改變造成的學習習慣不同。筆者十幾年來在補教業看到現在,從末代高中聯招到末代基測,學生程度的變化心裡有數,反正筆者又不打算上電視賺通告費,現階段也沒打算學某些人賣書,所以把話說清楚也沒關係。
那就是學生的程度並沒有變差,用人口比例來看,在前10%的人一直都很不錯。筆者國中一班超過50人,現在30人不到,筆者的同學前5名跟現在的前3名相比,聰明才智差異不大,反倒是現在學生更聰慧一些。或者應該這樣說,現在的前幾名學生,比過去同素質的家長相比,更能夠掌握資訊時代的各種訊息流通。
也就是學習習慣根本就不一樣,筆者念書的時候課本都是字,然後無意義的東西超級多,你就算死背書也得整理筆記,老師上課根本就不會幫你把課本種點條列清楚,因為這實在是他媽的多,自己當老師後就知道幫學生筆記很辛苦的。筆記條列要做好,題型整理要弄好,很多東西你自己不去做,就得花錢去補習班抄人家做好的。
但現在呢?大部分的課本都強調圖像思考,現在還有心智圖的繪製,各式各樣的學習方法透過各家版本的教科書與參考書,被學生所吸收運用。圖像思考這種方式難道跟過去比不好嗎?如果過去那種死板的條列筆記很有用,這幾十年來的各國教育改革難道都寫假的?教育家寫一堆論文是寫辛酸的嗎?
自吹自擂一下,筆者當年社會科成績全國排下來大概是前1%。筆者社會科怎麼念的?有無窮無盡的中國歷史,還有細膩非常的中國地理,以及華麗非凡的公民課程,全部死背嗎?想太多啦,筆者是拿白紙去畫圖整理,根本就沒人教,自己孤獨地在家裡慢慢畫圖摸索出來。用現在大家都知道的講法,就是疊圖法、分層分析、魚骨圖、還有簡易的心智圖。
所以回家根本就沒花多少時間背,相對同學背到吐血,筆者是游刃有餘。後來自己看各種教育理論,才知道這種讀書法才對,直接拿著從第一行背到最後一行是神經病。不過可以這樣全部背起來,也算是神人了,不能不說佩服。
自誇完畢,回到現在的學生,從小到大接收到的資訊,大多是圖表化的印象。教學方式若還是條列式整理,可以應付的學生比例會變少許多,條列式整理並沒有說不好,但如果可以配合圖像式的教學整理,學生的學習意願跟成績都會提高,只是這樣老師本人很累就是,像前幾年在學校代課,行政工作接著做,直接累到想打人,對學生臉色也不好。干擾老師上課最大的敵人真的不是怪獸家長,是豬一樣的教育部官員。
重點來了,如果讀者有看過現在的小學課本,就會發現到學生的學習方法跟我們當年很不同。現在強調圖像與互動式學習,然後找出不同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不一樣的教學法,不要放棄每一個孩子(理論上啦)。過去就是丟一堆文字敘述,聽老師講解抄寫,然後死背跟練習。教學上雖然有很大的改變,但還是不夠。
因為幾年前智慧型手機出現了,所以教改後為了電腦時代而改進的教材,已經完全跟不上學生。筆者教過的現役高中大學生還可以,因為他們並沒有從小學時代就人手一機,邊走邊看。但現在的國中小學生,學習習慣跟前些年的學長姐比較可說差異極大。如果說從小就開始玩電腦的這批大學生,已經習慣用圖像式的資訊學習,那現在的智慧手機世代學生,習慣接受的資訊是更零碎分散。
如果我們從古早時代看回來,就會發現人類習慣在變化。筆者的父母長輩,指責我們這一代人都沒有抽象思考能力,無法從文字中領略抽象意味。我們這一代開始有電視漫畫,從小就習慣動態的影像跟圖片,並用這些東西建構出抽象的思考概念,然後同時代的家長,在筆者面前罵小孩說整天看手機,失去豐富的聯想力。
是嗎?筆者上課讓這些小鬼自己去天馬行空解釋,一點也不差啊,只是他們的資訊建構方式跟我們不同。我們是接收一套完整的圖像式概念,現在這批小鬼頭,因為智慧型手機的特性,很少去看長篇的影像解說,更為習慣短暫且資訊量少的拼圖訊息。他們並沒有比較笨,只要你用正確的方法教他們串起這些破碎的資訊,小鬼應用起來可是厲害著。
結論就是,我們的教育制度很僵化死板,教改的目的大致上可以說,是要脫離紙筆測驗,以及純粹的文字教學,然後把教學生活化,儘量地讓教育知識可以普及到更多人。這算是從農業時代的科舉,要改良到工業時代的大量製造觀念,但很明顯的是,現在的教材內容跟改變,連電腦時代的學生腳步都跟不上。更不要提已經進入智慧型手機生活的小學生們,這套教材與教學模式不改變,就是成語削足適履的最好說明。
總和以上結論,就是人口數變少與學校變多,自然會有分布上的落差,我們會感覺學弟妹變笨,是非常合理的。其次是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獲得資訊的方法改變,所以下一代的孩子已經習慣智慧型手機,你強迫他們不用都沒辦法。因為這太普及了,班上多的是憂心的父母不買給兒女,結果在學校借同學的來玩,啊這結果是有差喔。
差多了,很多學生從小被禁止擁有智慧手機,上了中學後有了一台,沉迷程度比其他從小有的深太多。這年代到處都是智慧手機,你跟小孩說給我滾去念書不准用,根本就是封閉他的五感,等他長大解開封印,情況只會更糟。你不如陪他使用,教他學習資訊的方法,分辨鑽石與垃圾資訊的差異。
我們那個年代可以爬著活過聯考的人,說實在的腦袋都不差啦,但要用我們這些比例不到10%人的經驗,去指責現在教育普及化後的下一代,這根本搞錯方向吧?當年長輩罵我們沉迷電玩與漫畫,尤其是暴力色情的東西,說台灣會被我們這代人毀滅。
結果呢?台灣現在的慘況,很明顯是上一代人偏好溫文儒雅的政客,投給人模人樣卻說著一口廢話的政客所造成的。同樣一批人卻去批評下一代人不該關心政治,要好好讀書找份工作,乖乖領低薪被奴役,期待坐擁房產收租的上一代創造機會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