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崩而不潰、潰而不崩

老有人在那邊說崩潰不崩潰,誰崩潰了誰沒崩,這個其實有必要花一個短篇解釋。崩潰雖然算同義詞,但就實際意義上來說,國際間與國內政治,還是有很多可以解釋的空間。
簡單比喻,08年民進黨大敗,後來蔡英文上任止血,沒有繼續選輸下去,就是崩而不潰,本身核心實力跟基盤都還在,只是外層像是剝洋蔥一樣少了幾層。16年國民黨大敗,黨主席讓來讓去喬不出來,到今天被查黨產到脫褲子,就是潰而不崩,各派系早就隨人顧性命,沒人管國民黨這招牌到底會怎樣,權錢勢分掌不同人手上,中央地方大小諸侯各自為政,只有招牌還在,是所謂潰而不崩。
講白話一點,實質沒有受到損害,核心競爭力仍在的是崩而不潰。實質內涵已經變了,但表面上仍然泰山崩於前不改其色,是潰而不崩。更直白的,就是表面跟實質到底變了沒?
這在戰略上的判斷至關重要,跟你的資訊獲得與後面的推演有很大的關聯。主要的關係在於判斷那個「勢」到底在哪,很多人沒有弄清楚,一直糾結在所謂的資源多寡、軍力大小、勢力延伸等等,就是沒有抓到這個點,也就是內涵與表象的一致性與否。
講點實際的例子好了,中國提的一帶一路,為何筆者前幾年就說是笑話,鐵定行不通?覺得筆者是看新聞跟風的可以查之前寫的,有大致提到一些重點,在這邊稍微用點勢的概念去解釋。
因為「一路」的本質不是輸出貸款跟經濟力,而是輸出一個秩序,這個秩序一定會改變既有國家的政治實質內涵,這不能用親中反中來簡單解釋,對中亞地區橫跨到東歐的地方政治跟歷史有點概念的人都曉得,這邊國家對於政治、經濟的看法,與中國是迴異的,更不要提文化上根本是對立,這種單純輸出經濟力,但實際上要改變他國內政的手段,不可能會成功。
會成功的,只有「一帶」上的馬爾地夫,理由無他,因為太過弱小,政治高層的決定很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一旦影響出現,馬爾地夫也沒能力反抗中國。講比較血腥的就是,你如果在吉爾吉斯蓋條鐵路跟沿線的相關建設,買通某派的政治人物,讓他當總理來通過有利中國的開發案,當然可以。但其他勢力要反對你也不難,下次選舉就可能翻盤,而且中國有辦法投射實力去直接干涉?以中亞的狀況來說,就是其他國家會聯合干預。馬爾地夫實際上無法反抗,所以才會出現印度要出手干預的狀況,這又變成中國能否投射海上實力到遠方的結果。
反正,你輸出一個秩序,要去改變當地的政治結構,本來就很困難,投入資源會跟該國與本國的文化同調性成反比的成長。美國投入馬歇爾計畫援助歐洲,本質上都是類似的文化體,還有共通的敵人,美國也沒打算介入西歐各國的政治,扶植各個傀儡政權、培養親美的政黨。這不是美國很好心,是打過算盤的結果,反過來看看中美洲,美國就沒那麼客氣過。
所以,當我們談論崩潰的現象,不能糾結在字義上,要去看實際內容。好比北朝鮮為何不談判不行?帳面上的資料看來沒糧食問題,但實際上從美國的作法就知道問題大了。讀者可以看看,金三世是在發生哪些事情之後,才決定要跟南朝鮮和解的,還談到棄核化?打蛇打七寸,川普商人出身,比前兩任總統更能抓到經濟戰的本質,所以才會用那些鷹派人物,國務院的親中派竟然會轉向,真是數十年來難得一見,表示有實際施壓到會痛的地方。
中國有沒有崩?當然沒,國家還好好的,但要說沒有潰?這也很難說,因為共產黨早就分崩離析,靠習近平這幾年硬改造才拉回來,不過這種無視勢力變化的魔改,後遺症多大就可以再觀察。崩不崩?從胡錦濤的角度來講,共青團可崩了,但共產黨可沒有潰。不過現在美中貿易戰,才是真正打到會痛的點,中國的高層會怎麼做?這其實很值得玩味,後面戲還有的演。
同樣看看台灣,以政治現實來說,中華民國早就從2000年一路潰敗到海裡,剩下招牌還沒崩掉。但就以教育的現實來說,新一代或是新新一代,根本就是中華民國與台灣融合派,這對老台獨那些人來說根本就是台獨的崩潰,但就筆者的角度來說,新一代的認同顯然完全不合於對岸的想法,以統戰的角度來說可是失敗到海溝裡。
但是台灣的那個實質核心能力有消失嗎?並沒有,一直都還在,是被鎖在各個階級當中,被制度綁死,傳統結構卡住。不然的話,下半年賴清德推個青年創業方案,大開青年創業低利貸款之門,老頭一個都不給,舊產業都不給半毛,我們看看電視上是不是鬼哭神號台灣要沉了。事情沒那麼簡單,每個社會都需要中堅階層,現在不練以後就沒有,到時候不引進外國的白領又不行,引進又要被左派罵不照顧勞工。
總之,筆者的意思是,崩潰講的可以很簡單,分析起來可很麻煩。但一旦你確認現狀,後面要推演那個勢的轉移,就不會太難了。
其實這套也不是筆者發明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