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讀越多書=賠越多錢? 難以回本的高等教育是哪裡出了錯?《高學歷的背債世代》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Hello guys,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幾天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新聞,標題是《38歲博士兒子放棄求職 一位媽媽心痛的自白》說起來這個現象很奇怪,台灣人有四成以上的人口不看書不過我們對於文憑的追求倒是異常熱烈,目前台灣擁有博士學歷的人大約142萬人,位居全球第四,但念一個博士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和實際成本,包含學費、住校花費吃喝等等,如果出國留學還有留學費用轉換回來,預期找一分多高的薪水?台灣又有多少這麼高的薪水能夠負擔的起這些博士生呢?
我沒有要老調重彈危言聳聽的高聲疾呼「一堆念博士的都失業喔!」不好意思,一堆沒念博士的也失業,失業率不是我們今天要考慮的重點,既然我們身處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底下,我想跟大家一起討論

看看到底是誰造成這個《高學歷的背債時代》?
在開始話題之前,我想跟大家講一個故事,《丹尼與寫作業機器》(danny dunn and the homework machine)故事從丹尼的一個感嘆開始,
「要是我們可以節省更多時間就好了,這樣在學校六個小時就夠了,不需要再把作業帶回家...如果我可以發明機器人來幫我們寫作業該有多好...」
於是丹尼溜進去他媽媽工作的科學教授家裡,用最先進的電腦快速完成作業,留下很多時間可以打棒球或者進行其他的嗜好,不過,有個忌妒心旺盛的同學去找老師打小報告。於是丹尼坦承了自己的行為,他堅持這不是作弊,反而宣稱這只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陷入為難的老師對丹尼說:「我承認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為了你好,透過練習才能夠學習!用老方法做作業對你比較好」,丹尼反駁說:「如果現代科技不可信,那我不應該研究原子理論!如果科技不能幫我們節省時間,為什麼我需要花時間去學習它?」最後,丹尼的老師想出了一個後半世紀的勞工面臨的共通問題:他增加了丹尼的作業量。
這是一本1958年出版的童書,不過他點出了一個很大的重點,在二十世紀之後,我們擁有了科技,看似擁有了便利,但勞工需要做的事情更多了 。理論上電腦應該要幫助我們加速作業的處理速度,以前論文要手寫,現在只需要打字就好,上網輸入關鍵字,全世界的論文在你眼前提供你參考,再也不用去圖書館查資料,

不好意思,你有覺得你的作業量或工作量變少嗎?
科技廠的機器每年在更新,一分鐘內的產量能變成雙倍,老闆會選擇做到中午就停工,還是生產雙倍的商品呢?用這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這份工作,早上到學校、晚上放學,沒有薪水就算了,還付出了大量的腦力消耗,學習變得很方便,同時要付出的代價也變高了。
最後,丹尼和朋友們沒有時間打棒球或做有趣的實驗,他們熬夜修改程式,為了配合老師的作業,學期末他們贏得了一個特別的作業獎,獎品是一張貼紙,但是他們錯過了許多對他們來說更珍貴的事情,就為了一張破貼紙。現在的孩子每個都一樣,過度工作(學習)、極少玩樂,就算真的有在玩樂,也在學習如何競爭得獎拿金牌,是另一種疲累,到底我們把孩子逼成這樣是為了什麼?因為有個人說
「念個好大學才有好的未來」
但大學的真正意義應該是:

【把每個人分配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規劃道路上】

但是聽到這裡你應該發現:「只要努力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的說法開始出現瑕疵,因為努力這個詞沒辦法量化,更何況大家不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同樣密集的訓練下,有錢人的孩子更容易贏得獎學金,競爭越激烈,反而讓個人在較大體系中的議價能力下降,這幾乎是誰都無法力往狂瀾的時代趨勢了。
接著我們進入今天的主題:念博士值得嗎?這就要牽扯到學費了,我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8學年度 碩士班 學雜費收費標準當參考,不考慮特殊科系的材料費支出,目前看起來平均大約是55000一個學期,念一年就是10萬,碩士班最短念兩年,這還不考慮前面四年大學的費用支出,很多人說要唸博士班需要賣房子,某種程度上也不是開玩笑,往往這個時候許多人會選擇學貸,選擇學貸的理由是:他們相信未來會變成高薪回到自己身上。但在那之前,這位學生需要先打工想辦法減輕身上的債務,於是對於校方來說,他們多了很多廉價勞工,當然學生人數不夠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不過把出生率考慮進來,這個議題可能沒完沒了,為了簡化問題,我們暫時不考慮校方直接收入的部分。
這就是學生現在面臨的處境,把僅有的一切拿去換取一張高階文憑,如果很幸運地考上了,就要跟政府借錢想辦法支付日益單薄的教育,對政府來說,一樣是貸款,與其投資公債股票或者房貸車貸,不如把錢投資在不會消失的人事物上,而人力資本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年輕人會以自己的未來和勞動價值作為擔保,學費日益增長,對政府來說穩賺不賠,那對於學生來說呢?
聘請一個博士來上課,跟找幾個講師來填補課堂,對校方來說都是開課,請講師還比較便宜,大大壓縮了終身職教授的缺,大學充其量只是一個進一步的投資機會,進入就業市場才是真正回報的開始,但有可能根本沒有回報,這時候還不能認賠殺出,所以我們如果要談博士班,就一定要聊聊就業市場的問題。
當大部分的工作被機器取代,需要操作機器的文憑需求也跟著下降,與此同時,資方需要付出的成本也跟著下降,不只如此,某些中等薪資的工作都可以被外包出去,他們大可以用派遣、約聘等等的制度壓低員工福利和薪資,於是勞動市場在這種長期結構變化之下,好壞工作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也造就前幾年很多年輕人受不了了自己跳出來當老闆,據我所知,這波浪潮依然沒停止過,資方甚至把削減成本的主意打到學生身上,提供實習機會來換取學分,但是沒有真正的數據來說明到底無薪實習對於未來有沒有幫助
「實習換學分,同時也是邁向畢業與未來心目中工作的一步」
聽起來很好聽,但這就是一種剝削勞力的方式,在這層層遊戲規則底下,高等學歷聽起來只是一個銷售方案,你可以選擇要或不要,但對於工作似乎一點保證也沒有,而且在學貸的壓迫之下,新鮮人只能選擇沒那麼爛的爛工作,然後...估計就沒有然後了...更絕望的是,這還不只是台灣如此,美國也一樣。
但是,生命會找到出路,於是許多人的出路動到了演藝事業上,沒錯!當個明星賺錢最快,光鮮亮麗又有人喜歡自己,多虧了現在有許多的社群平台,人人都想當youtuber,這個職業的門檻進入很低,需要做的只是抓住目光就可以。
於是乎,這個平台幾乎每天都會有成千上百萬的影片上傳,不完全都是譁眾取寵,但我得說跳樑小丑不少,不過一個成功的youtuber,除了有自己的個人特色以外,還要懂得行銷、品牌包裝、影片剪輯、平面設計...這些工作以往是由經紀公司先發掘素人,幫他找資源做起來,現在只需要找到成功的youtuber,合作和收割即可,經紀公司再也不需要花大錢培養一個未來可能不會紅的明星,他現在就可以上網看訂閱和點閱數,即便這個youtuber根本不是歌手或藝人,無所謂,腦粉會買帳的。在過去演藝圈的明星只需要跟自己人競爭,現在他們需要跟素人明星抗衡,因為這已經不是一個比賽誰的實力比較高,而是比誰的訂閱數比較多的時代了。
這本書看完我自己的感受是,世界的資源都在往資方靠攏,勞方從學生時代開始就一直在教學掩護之下被訓練成聽話的狗,我們依賴科技到最後,科技的反饋就是:
越來越少的工作選擇、越來越多的工作量、越來越不思考的人生方向
還在把學歷當作保險買的你,可能要認真思考看看,你想要什麼樣的工作,這份工作到底需不需要這麼高的學歷?我最近有在考慮想要重回校園,因為如果我會在IG上提供大家諮商服務,那我覺得我需要接受相關訓練,這是一種職業道德。而對多數不認識我的人來說,有那一張證書好像才能代表我有腦袋,哀,多可悲,我需要花錢拿一張紙來證明我會思考。
最後的總結我念一下書背,我覺得它寫得很好,很多人認為千禧世代(Millennials 泛指1980~1990出生的人),被過度保護、懶惰、為所欲為、自戀、長不大,但事實上,Y世代是人類史上平均學歷最高、最努力奮鬥,卻也是最窮、最不快樂的世代,還沒畢業就欠下一大筆債、越來越競爭的環境和逐漸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工作機會,不認真面對現在我們遇到的問題,就沒有那個可能扭轉未來。
了解規則、突破規則,我相信這不是理所當然的演變,只要開始思考,會有轉機的,先從突破學歷迷思開始吧。
喜歡我的影片請記得訂閱按讚加分享,歡迎把這支影片分享給在猶豫要不要考研究所的朋友們,心有餘力可以使用加入按紐,一個月75塊錢支持我繼續在youtube上孤軍奮鬥,你的支持,能讓我多失業幾天,多看兩本書分享給你。小鈴鐺...哀...你看,誰說youtuber好做,這片尾我真的越念越心累,去看書了啦...鈴鐺什麼隨便啦 煩死了。
📚書籍資訊📚 為什麼用功唸書、培養才藝,不但沒有更好的生活,還得背一大筆學貸? 為什麼好不容易畢業了,不但沒有更自由,還得為少得可憐的薪水窮忙? 為什麼明明很努力,仍擺脫不掉「不夠上進、抗壓性低、懶惰鬼」等惡名? 什麼時候開始,那1%的人生勝利組,成為了社會上永遠的人生勝利組?
作者: 麥爾坎‧哈里斯
原文作者: Malcolm Harris
譯者: 朱珊慧, 曾建盛
出版社:高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NeKo嗚喵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