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留學、出國念博士,和想像中一樣不一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20年,我入學了日本東北大學的情報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博士班,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台灣遠距留學了兩年。第三年踏上了日本國土,不過心境上倒是沒有「出發」感,感覺像是等待一班誤點許久的火車,最後終於搭上了,心裡其實還是有蠻多因為等待而生的無奈感(誤點太久,已從煩躁轉為無奈)。

留學生生活大部分是面對書、論文和電腦

留學生生活大部分是面對書、論文和電腦

1.縈繞在博士生腦海中迴盪不去的──經濟問題

要過得有異國風情,必須要有鈔能力。

大學生開始要靠自己慢慢變得獨立,不少人在大學開始不再收到零用錢,或者從大學畢業找到第一份工作開始不再接受家裡的幫助,端看各個不同家庭的經濟裝況而異。然而,一路從大學直升到博士班的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碩士結束,已經當了18年的學生,還要再繼續當3~10年(是的,博士班的奮鬥路就是範圍這麼廣)的博士班學生,畢業後介於27~34歲,但長期卻只有學生的經濟狀況,確實有點尷尬。

當然現在許多大學都注意到博士班課程之所以招收不到學生,經濟問題是一個很大的因素,因此往往祭出了相當於薪水般的獎學金給予博士班學生。然而,獎學金也有很多不同類型,有的是像零用錢一樣,直接提供給學生,但比較辛苦的,必須或多或少在系上開課、帶碩士班及大學部學生、協助研究計畫等等。

出國留學,根據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好處或壞處。在日本,念博士班的人少,不少博士班學程提供每月大約20萬日圓的獎學金。日本也讓留學生可以打工,因此也能增加自己的收入來源。儘管日本是台灣人最愛旅遊的國家之一,但在日本留學實在沒有觀光客的餘裕,不可能每天吃喜歡的日本料理、每天逛街或是去各個觀光景點旅遊,日子一拮据起來,一個人也就打回原形,買超市便宜的食材回家自炊,不太會做日式風格但台灣家常菜得心應手,日子也就過得像在台灣一樣。

煮菜真不容易,為求溫飽,快速煮些台灣家常菜是常態。漂漂亮亮的日本料理很貴的,自己要弄出來也得花時間研究。

煮菜真不容易,為求溫飽,快速煮些台灣家常菜是常態。漂漂亮亮的日本料理很貴的,自己要弄出來也得花時間研究。

2.快要三十歲所以常常捫心自問:「這樣下去真的好嗎?」

能不能畢業是一個壓力,也懷疑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

就讀博士班,年紀大約是25-29歲之間開始念書,也就是20歲後半的年紀。這個年齡段,其實也是跟過去感覺差不多的同儕開始拉開距離的階段。大學畢業就去就業的同學,工作經驗累積了超過5年,有的人已經開始熟悉自己的業務,正在發光發熱,年薪已經狠狠地把身為學生的自己拋下。又或者,那些從大學期間就穩定交往中的同學,愛情長跑7、8年,最後選擇了步入禮堂甚至有了孩子開始了全新的生活。

因為有著各種差距,相信不管是不是念博士班,不少人快到三十歲前,大概也都會思考自己是否能夠一直這樣下去。就讀博士班,像是「在學術界實習」,還只是整個學界裡面最菜的一群人,能否畢業增加了未來的不穩定性,博士班的訓練讓自己讀了更多的書和論文,也寫了更多的論文,做了更多場的發表,做了更多的簡報,儘管這些能力在學界不可或缺,但如果沒能拿到畢業證書,這些能力是否還有可以伸展的舞台?

3.做研究,是一份工作,還是一種學習?

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只有自己知道那是什麼,於是需要不停摸索

大學時候,可以盡情的選擇想要修的課來上,依照每堂課程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寫報告、讀書、考試、上台報告等等。很明確地可以知道自己正在學習某些已知的知識,並且把這些已知的知識融會貫通。

然而,念博士班基本上以做研究為主,在日本念博士班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參與特別的博士班學程,那麼就幾乎沒有需要修的課程。只剩下跟著老師做研究,做實驗、寫程式、做分析、寫論文、做簡報。比起學習,實際上整體的內容更像是一種工作。但這份工作卻是一個目標不明確的工作,沒有必須賣出的產品,沒有必須達到的績效,沒有可以參照的套路,只能從黑暗當中摸索,從無中生有。

從無中生有的過程,更像是學習,可以學到原來可以這樣做分析、原來還有這樣的想法跟論點、原來現在流行做這些課題的研究等等。過程有點虛無縹緲,但做研究就是如此。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對學術界有興趣而進來念博士班,但越念越覺得路的前方是一片迷霧

雖然一開始是因為對學術界有興趣而進來念博士班,但越念越覺得路的前方是一片迷霧

博士生的共同特性:有耐性

就目前為止,我所觀察到的博士生的特性,就是大家都蠻有耐性的。念博士班也確實能培養耐性。博士班容易遇到的問題有:

  • 指導教授的時間、實驗的時間、同儕的時間很難喬
  • 要讀的書、要看的論文很多,多到不知道盡頭
  • 論文的寫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初稿完成到期刊接受,可能經過了三五年
  • 生活枯燥,不會每天面對人群,而是每天面對電腦
  • 研究上遇到的事情沒有人可以請教時,只好自己摸索
  • 寫程式、跑統計,一個bug可能會讓進度卡很久
  • 忙了一整天也可能沒有顯著的進度
  • 資料量大或需求量大的時候,光是收集資料就要花掉大部分的時間
  • 大學生用充滿熱切的眼神看著你時,不想就這樣澆熄他的熱情

許多可以消磨性子的事情會發生,能熬得下去的話,也提升了自己的耐性。而博士班的環境,其實還是蠻國際化的,也使得自己不論是在哪個地方,感覺好像也感受不到那個地方的太多特色,在日本還是在台灣念書,蠻多共通點,畢竟學界蠻多跨國合作和交流。而留學之後,感受最深的日本在地感,大概就是這裡的氣候以及實驗室的上下關係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ed Lai-avatar-img
2023/02/20
在東京交換的博士生ing..
yu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2/20
東京生活辛苦了
我是運科竹-avatar-img
2023/01/19
歡迎來看我目前在台灣唸博士班的心得喔 現年38歲XD
葉子-avatar-img
2023/01/18
感覺真的要很有毅力
yun-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17
原來大家心有戚戚焉
Paul-avatar-img
2023/01/17
只能說博士不是每個人都能唸的, 必須要有準備, 尤其是心理上
avatar-img
Life Notes | Guan-Yun Wang
119會員
144內容數
高中時候夢想成為一位「文人」,至今依舊。雜食性熱愛學習,念過中文系、心理所、資訊所。古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願以文字為核心,建立我的六藝。這是我的沙龍,包含文學、心理學、AI、資訊工程,還有很多雜七雜八。透過書寫持續成長,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散發正能量。E-mail: gywang.tp@gmail.com
2023/12/02
終於在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考完了「本審查」,也就是論文的最後一次口試。考完「本審查」,基本上就算是幾乎完成了畢業所需的所有要件了。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整理了自己覺得如果要再讀一次博士班的話,可以改進並且加速畢業的部分。今天這篇文章則是分享在日本準備予備審査和本審査的過程及記錄。祝大家都有個順利的口考
Thumbnail
2023/12/02
終於在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考完了「本審查」,也就是論文的最後一次口試。考完「本審查」,基本上就算是幾乎完成了畢業所需的所有要件了。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整理了自己覺得如果要再讀一次博士班的話,可以改進並且加速畢業的部分。今天這篇文章則是分享在日本準備予備審査和本審査的過程及記錄。祝大家都有個順利的口考
Thumbnail
2023/11/18
最近指導教授終於鬆口願意讓我考「本審査(ほんしんさ)」,也就是說,終於邁入了即將畢業的最後階段了。 念博士班的這幾年,充滿了很多不同的困難,我認為我的博士旅程不算是非常成功的,但也正因為有很多不圓滿之處,希望一些失敗經驗可以幫助想唸博士班或者想去日本留學的勇者們。 博士班的畢業條件 要開始玩遊
Thumbnail
2023/11/18
最近指導教授終於鬆口願意讓我考「本審査(ほんしんさ)」,也就是說,終於邁入了即將畢業的最後階段了。 念博士班的這幾年,充滿了很多不同的困難,我認為我的博士旅程不算是非常成功的,但也正因為有很多不圓滿之處,希望一些失敗經驗可以幫助想唸博士班或者想去日本留學的勇者們。 博士班的畢業條件 要開始玩遊
Thumbnail
2023/10/14
做論文做得太多,往往不小心越做越鑽牛角尖,所以最近也盡量多放大自己的視野,往更寬廣的世界去看。查詢各種資料的時候,發現了臺大電機系李琳山教授的《信號與人生》的影片,即使不是電機系畢業的,相信也會獲益良多。 YouTube上面收錄了李老師從2019年到2023年的影片,影片介紹寫說,每次在信號與系統
Thumbnail
2023/10/14
做論文做得太多,往往不小心越做越鑽牛角尖,所以最近也盡量多放大自己的視野,往更寬廣的世界去看。查詢各種資料的時候,發現了臺大電機系李琳山教授的《信號與人生》的影片,即使不是電機系畢業的,相信也會獲益良多。 YouTube上面收錄了李老師從2019年到2023年的影片,影片介紹寫說,每次在信號與系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終於迎來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刻,考完了本審查,物品也慢慢出清,其他需要去區役所等地方辦理的手續也都慢慢收尾完成。即將要畢業轉換不一樣的人生旅途了。 背景:我就讀位於仙台的東北大學,念資訊科學研究所博士班(情報科学研究科),也有修東北大學的卓越大學院博士學程,讀的是人工知能エレクトロニクス(AIE)卓越
Thumbnail
終於迎來了寫這篇文章的時刻,考完了本審查,物品也慢慢出清,其他需要去區役所等地方辦理的手續也都慢慢收尾完成。即將要畢業轉換不一樣的人生旅途了。 背景:我就讀位於仙台的東北大學,念資訊科學研究所博士班(情報科学研究科),也有修東北大學的卓越大學院博士學程,讀的是人工知能エレクトロニクス(AIE)卓越
Thumbnail
困難:博士期間的精神時光屋   五年前走進入博班就讀,在四年間中分成「輸入」與「輸出」的訓練,博一、博二大量閱讀城市相關論述的期刊,以及嘗試投稿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透過研討會把自己閱讀文獻轉成自己所發現的論點,在研討會中找尋自己沒有看到的視角,以現今自我來說就是「覆盤」,以博一時期來說,自己投了銘傳大
Thumbnail
困難:博士期間的精神時光屋   五年前走進入博班就讀,在四年間中分成「輸入」與「輸出」的訓練,博一、博二大量閱讀城市相關論述的期刊,以及嘗試投稿各式各樣的研討會,透過研討會把自己閱讀文獻轉成自己所發現的論點,在研討會中找尋自己沒有看到的視角,以現今自我來說就是「覆盤」,以博一時期來說,自己投了銘傳大
Thumbnail
離開大學越來越遠之後,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過去的選擇影響到了現在的此刻。記得剛到台南工作的時候,看著偌大的辦公室,抬頭看著日光燈,也許有點眼眶泛淚,一位上司第一眼看到我說:「為什麼你會來這裡?」如今走在仙台的街上,剛好只有自己一人走進電梯的時刻,關門時電梯說著日文,突然發現,咦,自己果然、真的、居然
Thumbnail
離開大學越來越遠之後,越來越深刻的感覺到,過去的選擇影響到了現在的此刻。記得剛到台南工作的時候,看著偌大的辦公室,抬頭看著日光燈,也許有點眼眶泛淚,一位上司第一眼看到我說:「為什麼你會來這裡?」如今走在仙台的街上,剛好只有自己一人走進電梯的時刻,關門時電梯說著日文,突然發現,咦,自己果然、真的、居然
Thumbnail
2020年,我入學了日本東北大學的情報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博士班,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台灣遠距留學了兩年。第三年踏上了日本國土,不過心境上倒是沒有「出發」感,感覺像是等待一班誤點許久的火車,最後終於搭上了,心裡其實還是有蠻
Thumbnail
2020年,我入學了日本東北大學的情報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的博士班,但因為疫情的關係,所以在台灣遠距留學了兩年。第三年踏上了日本國土,不過心境上倒是沒有「出發」感,感覺像是等待一班誤點許久的火車,最後終於搭上了,心裡其實還是有蠻
Thumbnail
本書由兩位教授接力寫成, 作者提醒日本實驗室的教授多半都在日本取得學位, 雖也自覺與歐美等國的戰力相比還是不如, 不過多數學者還是會以少許的預算進行獨立性高的研究題目, 這和台灣研究多半追隨歐美為主的Me Too研究非常不同。 日本的研究在某方面來說甚至比歐洲主要國家還要有更高更深之遠見卓識。 日本
Thumbnail
本書由兩位教授接力寫成, 作者提醒日本實驗室的教授多半都在日本取得學位, 雖也自覺與歐美等國的戰力相比還是不如, 不過多數學者還是會以少許的預算進行獨立性高的研究題目, 這和台灣研究多半追隨歐美為主的Me Too研究非常不同。 日本的研究在某方面來說甚至比歐洲主要國家還要有更高更深之遠見卓識。 日本
Thumbnail
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一段短居日本的生活體驗,回來已經一段時間,甚至已經出發到另一個國家才開始動筆想寫寫那段時間所經歷的種種,或許是因為太過想念,亦或不想遺忘 首先,就是為什麼會決定去日本實習?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我完全不會日文,日文基礎可以說是零,連五十音都記不熟的那種程度,為什麼我會去日本?活
Thumbnail
說是實習,倒不如說是一段短居日本的生活體驗,回來已經一段時間,甚至已經出發到另一個國家才開始動筆想寫寫那段時間所經歷的種種,或許是因為太過想念,亦或不想遺忘 首先,就是為什麼會決定去日本實習?這也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我完全不會日文,日文基礎可以說是零,連五十音都記不熟的那種程度,為什麼我會去日本?活
Thumbnail
為什麼想要留學的你的,必須加快出國的腳步了?『趁著年輕出國走走』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雖說是留德專題,但也適用在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喔。以下就提出幾個觀點,讓有意留學卻動不起來的你好好思考囉!
Thumbnail
為什麼想要留學的你的,必須加快出國的腳步了?『趁著年輕出國走走』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雖說是留德專題,但也適用在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喔。以下就提出幾個觀點,讓有意留學卻動不起來的你好好思考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