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想告訴你的事情:
如果音速小子是你的資優班同學,他會遇到什麼挑戰?
前言:來自童年的呼召
《一級玩家》、《名偵探皮卡丘》⋯⋯近年許多遊戲IP登上大螢幕,相較「Gotcha!」的冒險故事,SEGA遊戲《音速小子》對於多數大眾來說就是一個「一直跑、一直跑、一直跑」的遊戲。
你要一直跑下去。
正因為這樣的「優點」,《音速小子 Sonic : the hedgehog》只要掌握得宜,就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說一個好故事。
不過,《音速小子》一度因為角色設計而受到網友「抵制」 — — 24 小時之內有高達 22 萬 5683 位觀眾按下了「不喜歡」。在重製預告後,《音速小子》電影版成功獲得了舊版預告 6 倍以上的按讚數 — — 高達 98% 的按讚比例,按下喜歡的觀眾高達了 89 萬人。
上檔兩週下來,北美票房已跨越1億美元門檻,創下電玩改編電影3天開片票房的最高紀錄 — — 而這其中,對於劇情的喜愛也是原因之一。
接下來,就讓老師來替你導讀《音速小子》裡超乎常人的表現,替「音速小子」Sonic帶來什麼麻煩吧!
(以下有雷)
顯著的卓越表現,遮掩孩子的情意需求
人們總是妒忌貪求我的能力。On my planet, people were always after my powers.
類似《蜘蛛人:返校日》的命題,年輕的Sonic因為擁有超凡的能力而煩惱;跑得無敵快成為他遭人獵捕的理由,也在持續奔跑的過程中變得孤獨。
I Gotta Go Fast.
在我們的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一類人 — — 他們表現突出,而且成績有目共賭,但在鎂光燈的背後,只是一個渴求陪伴的靈魂 — — 是的,在學習過程中,你我身邊的「資優生」是最常被忽略情感需求的一類孩子。由於「資優」的標記,人們習慣以為他們堅強,但其實並不然;甚至有研究指出,對大多數的資優生來說,被鑑定出「能力優異」會使他們變的更脆弱,而不是給予他們力量(Jenkins-Fruendman,Murphy,1987)。
在同儕建立自我價值的階段,許多人無意間畫的圈,讓資優生成為孤獨的天才。
★「情意需求」延伸閱讀
關於興趣,真的是「長大就有了」嗎?
除了羈絆的問題, Sonic也有「自我統合」的需求未被解決——從小,除了好好奔跑以外,他並沒有機會透過不同體驗,來了解自己的性向(興趣)。
馬西亞(James Marcia)的自我統合理論,歸納青少年在面對衝突而作出決定的過程中,會以「是否(曾)積極尋求自我認同」與「是否對行為產生承諾」,2×2的矩陣成果產生四種的認同模型——本作主角 Sonic明顯地是在迷失型裡而不自知。
未曾發現興趣,以及建立連結的他,幸好有人類男「甜甜圈大王」湯姆・華高斯基相伴。而他教會Sonic的,是一種有趣的技巧,「死前清單」。
★「自我統合理論」的延伸閱讀
On my Bucket List:拼死也要完成的事
為什麼你要為了小東西拋棄生命?——蛋頭博士
身為反派,理所當然就是要質疑主角的所作所為,但這個控訴其實非常有道理:相對保護誤闖家裡的外星動物(還可能帶有病毒),將危險因子送出家裡應該是更為直覺的答案吧?
然而,對於「甜甜圈大王」湯姆而言,「保護」與「拯救」是他身為警探卻未曾實現的事,正是他的Bucket List內容。
有什麼是你還想在地球上完成的?
一個真心的朋友(Make a real friend),打勾(Check)
兩人的共同奮戰完成了彼此的清單,成為了收束劇情張力最好的結局。
結語:金環之後的旅程
《音速小子》電影版透過給予主角Sonic一個從沒有過的故事與靈魂,深深吸引大小觀眾。雖說劇情簡單,但可以説是寓意深遠,讓人感同深受。
作為一個少年,Sonic的旅程並不會在這裡停下——電影最後的彩蛋揭示了更多角色的加入,就像我們的真實人生,也會持續地奔跑下去。
那麼,我們下篇評輪見囉。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按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email:teacherscomment@gmail.com
★我的ig:Teacher_Chia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