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記憶如何正義: 用紀錄片的角度,追尋歷史檔案的當代意義——Giloo 紀實影音

2020/03/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文章想跟你討論的事:
普及之後,該如何讓人們對歷史有感?

前言:聽檔案說話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臺灣省戒嚴令」——但這並不代意味人們有意願、或有能力討論過去發生的種種。即便許多歷史檔案解密,並非每一個人都有熱情或願意去閱讀;弔詭的是,當越少人在意「歷史」、改變就越不可能發生。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共生音樂節。
鑑此,越來越多的工作者嘗試用不同的媒材和管道發聲;無論是透過音樂(共生音樂節)、教育活動(《續寫》)、說唱工作坊(《明白歌》)、遊戲(《返校》),歷史記憶開始走進大眾生活,開始被聊起、談論。
當人們對這段歷史已有基礎、且普遍的認識,轉型正義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呢?

《第六十九信》:空白之處

相對多數以「普及」為導向的創作,紀錄片是較為生硬的轉譯;但這樣的觀看是重要的,因為「娛樂」常常是一時且短暫的風潮、難以提供人們與文本深入的互動:相較之下,林欣怡的紀錄片《第六十九信》,便是一段「人能如何與白色恐怖檔案對話」的絕佳範例。
與其說是紀錄片,倒不如說是我(創作者)追尋施水環書信提到的這些所有,最後所定落成的一個結果。——林欣怡。
《第六十九信》以白色恐怖受難者施⽔環的生命故事為基礎,透過68封家書來向觀眾訴說一位女性的故事。紀錄片名為 Letter #69,實際上施水環僅寄出68封信。
1956年7月22日,她在編號第68,給姊姊的信中寫道:「上次要求一件花洋布是想要做送給一個小孩子的,所以要比較可愛的花樣,下次如有了,再請給我寄二碼來好嗎?」
紀錄片的畫面透過底片的轉印顯影在影像上,或成為字幕,然而最終的故事是這樣的:7月24日布尚未收到,施水環在無預告的情形下遭到槍決。
空白之處什麼都沒有,但可以聽到槍聲。
最後槍決前未盡的第六⼗九封信,僅留下⼀片空⽩;那些無法⾔說的,就是導演林欣怡創作的追尋:她透過實際踏訪各地,用不同人稱視角對當時/現今的狀態進行描述,呈現出這段個人化的、複雜難以言說的歷史。(具體可參考連結影音裡林欣怡的言說)

結語:對歷史資料的回應

底片就是所謂的「檔案」,在現今在被某一個「我」挖掘出來的時候,究竟意味什麼?——林欣怡。
其實不論是否涉及「轉型正義」,所有歷史資料都會面臨「如何走入當代/個人生活」的考驗,只是未癒合的傷痕更明顯罷了。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之進展,「戒嚴」雖已不再被視為禁忌話題,歷史的探究與論述卻仍待努力。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讓你有收穫,請為文章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這樣的文章!
★如果你希望穩定收看我的後續作品,請追蹤我!
★若有希望老師關心的教育議題、影視作品、或是娛樂體驗,歡迎留言或與我聯繫委託。

延伸推薦:轉型正義影展

9部片來自丹麥, 挪威, 芬蘭, 英國, 印尼, 南韓, 台灣, 馬來西亞, 德國, 匈牙利, 柬埔寨, 法國, 美國的故事,可以線上觀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1會員
170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