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8|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耶魯古典歐洲怪誕生活誌》讀後感

書名:耶魯古典歐洲怪誕生活誌 (Ask the Past: Pertinent and Impertinent Advice from Yesteryear) 作者:伊麗莎白·阿奇博爾德 ( Archibald, Elizabeth P.) 語言:簡體中文
(本書繁體中文版為大寫出版的《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耶魯歷史學家破解古典歐洲怪誕生活》)
近來新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緊張,週末時又不得不當了一次候鳥,利用高鐵穿梭台北與台中兩地,車上人人都帶口罩,彷彿 SARS 時期再現。
SARS 發生時,我正在讀大學,當時每日進出建築物(系館、圖書館)都要量體溫,體溫正常者會得到一枚笑臉貼紙,貼紙顏色按照不同的星期日期變化,記得我還很認真收藏(?)一套放在當年的行事曆裡,作為一個紀錄。
17 年過去了,冠狀病毒捲土重來,到目前為止,臺灣看起來非常幸運,一切都在掌控中。然而,一艘鑽石公主號,就可能使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北北基地區淪為疫區。根據 2 星期的隔離期,北北基要小心熬到情人節當天。願我們一切平安。
北返的高鐵雖然滿座,卻非常安靜。人人都戴著口罩,雖然也有露出鼻子或將口罩當成拉提面膜使用的人,但幾乎大部分人都戴得嚴嚴實實,只露出一雙疲倦的眼睛。
但我卻剛好選到這本書,許多段落我都必須費極大力氣才能不笑出聲,憋笑卻又有一定機率導致咳嗽,總之是本非常歡樂,但似乎不適合當下氣氛的書籍。
作者是一位耶魯的歷史學家,一開始只是將中世紀的指南書內容當成茶餘飯後的笑話與眾親友分享,誰想到會集結成書呢?
當然以現代觀點看古人,簡直就是一群愚昧無知的烏合之眾。然而,許多現代文明生活賴以為生的科學基礎的發現其實都是在這些書出版之後。大部分都是會讓人捧腹大笑的荒謬(以現代的觀點來看)內容。
然而,少部分卻忠實反映的事實與當時社會的需求。例如在「如何善用橙子」一節中提到:橙子對壞血病有極大的用處。壞血病是缺乏維生素 C 而導致的疾病,當時好發於長期航海而缺乏維生素 C 攝取的水手,雖然最終克服此病的「藥」是檸檬汁,但當時的確已經曉得利用橙子也能有效治療壞血病。「如何善用橙子」一節是出自 1722 年的藥草書,而早在 1714 年英國皇家海軍軍醫林德就已經知道用柑橘和檸檬可以治療壞血病,而維生素 C 的概念卻要到 1912 年才被提出,1928 年才首次分離出來。
還有一則古人的生活智慧(?)是「如何預測壞天氣」,內文提到貓舔背和用腿揉耳朵表示當日會下雨。這種說法在華人地區有類似的版本,內容是貓洗臉表示要下雨,其科學根據是因為貓對於氣壓和濕度的變化較人類敏感,因此當天氣變壞,則會增加洗臉的頻率。不過,作為 13 年資深貓奴,主子從不給予這樣神諭就是惹。而且現在多養成室內貓,屋內較戶外的氣壓和濕度都變化幅度較小,大概也是我們比較難觀察到的原因之一。另一個用動物行為預測下雨的說法是,當燕子低飛,則快要下雨。燕子在臺灣是夏候鳥,出沒在常有午後雷陣雨的季節,所以當燕子在展現無鳥可媲美的低飛技藝,很容易發現的確將雨。科學根據是,因為濕度和氣壓的改變,燕子吃的小昆蟲翅膀受影響無法飛高,所以才會見到燕子低飛(吃昆蟲)的景象。這點我倒是覺得滿準確,大概 10 次低飛有 8 次會連結下雨或是天氣轉陰。
另有一則是「如何判定是否懷孕」。雖然後面驗證的方法我化學實在太爛,看不出到底怎麼變化的。但有意思的是,在 1685 年已經知道可以用尿液來檢測懷孕,這點倒是和現代的驗孕作法是一致的。
古代的科學或醫學都來自長期經驗法則的累積,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然就足以讓我們做出應用,到底需不需要知其所以然呢?不能說知其所以然是必要的,但我想,那是作為一個人求知欲望的追尋所必需的。
接下來要來說說讓我戴著口罩忍笑的片段了。
人文主義大師伊拉斯謨的兒童教養書(?)裡面提到不止一次關於放屁的禮儀。
是的,你沒看錯,《耶魯古典歐洲怪誕生活誌》從伊拉斯謨的著作《男孩的禮貌教育》一書中挑出兩段提到關於放屁的禮儀。
一段是告訴你要避免這樣的行為,但屁不能憋,對身體不好(這也是伊拉斯謨說的),所以萬一無可避免,可以遵循古諺:用咳嗽掩蓋屁聲。伊拉斯謨時代的古諺,表示早在 1530 年以前,用咳嗽掩蓋屁聲就是一個行之有年的作法惹。
另一段則是告訴你在餐桌上要好好坐定,不要扭來扭去讓人家誤會你放屁了或你快要放屁。
嗯,我猜想放屁在當時應該是很受困擾的部分。但我想這應該也要稍微研究當時人的飲食是否容易導致放屁--比方說早餐都吃地瓜之類的--而使放屁這件事如何處置變得非常重要。
但當我摘錄這段放上臉書分享,得到了更符合時勢的看法:萬一為了掩蓋放屁,讓大家誤會你可能感染肺炎就不好惹。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所以,我們是否有辦法用屁聲掩蓋咳嗽呢?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偏方以「古人的智慧」為名目,然而,特別是醫學類,只要想想當時人類平均壽命,對於傳染病的束手無策,就會明白,那些號稱「古人的智慧」,其實只是個騙人的幌子而已。
有趣的是,這樣的現象早在歐洲中世紀時代就出現囉!當時人們會假託名人的名義出書,但其實根本和名人無關。這不就是我們常常見到的名人語錄圖片嗎?
古代與現代,其實並沒有我們以為的有巨大的差異,相反地,有些事情從未變過。當我們嘲笑古人居然會相信那些異想天開的偏方時,也該停下來想想,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我們,是否也和古人一樣,相信一些偏方,而導致嚴重後果呢?
或許在 500 年後,會有一本書叫做《二十一世紀怪誕謠言誌》,而有另一個人看得捧腹大笑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