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催眠的迷思:電影演的是真的嗎?

    Image: nenesoda.com
    Image: nenesoda.com
    催眠有十幾種不同的定義方式,有些說催眠是「不同的意識狀態」,有些說催眠是一個「高度容易被暗示的狀態」,有些也說催眠是一個「恍惚出神的狀態」。在兒童催眠當中,讓家長了解催眠能幫助孩子什麼,遠比離清這些複雜的定義還要重要得多。
    催眠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催眠還是 一門很常被世人誤解的科學。拜影視劇情和科幻小說之賜,大大宣傳了人們對催眠的好奇與興趣,可惜卻也因此在世人腦海裡留下「催眠是怪力亂神的巫術」的迷思和恐懼。只有那些有真正接觸過催眠治療服務的客戶,才能真正的了解到媒體所描繪的催眠,與催眠的本質完全大相逕庭!

    催眠的三大迷思

    迷思一:催眠可以讓人失去意識和自我控制

    既然是「迷思」,就代表這並不是事實。事實上,一個人沒有辦法因為催眠而對自己失去控制,催眠也沒有辦法讓一個人違背他自己的心意去做某些他不願意做的事情。
    有些人馬上就會想到:「萬一我的孩子不想要改變呢?」「小孩會說:『我又不想讓功課變好!』」
    這個問題我已經聽過上百次了,但是在事實上追根究柢,這個孩子是說「我不覺得我能夠做得更好」或是「我對自己的功課沒有信心」。要怎麼離清這個孩子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還是真的不想讓功課變好呢? 透過一個簡單的問題就可以獲得解答:

    如果你現在有一個神奇的按鈕,按下去之後可以讓你的功課變好,你會想試試看嗎 ?

    同樣的提問技巧也適用在成年人的身上。有些人說:「我就是不想戒菸!」甚至提出許多抽菸有助舒緩壓力的謬論。但透過同樣的提問,大部分的成年人都說他們願意按一下這個按鈕。所以我們了解到,大部分的情況之下並不是孩子不願意改變,而是他們沒有自信認為自己能夠做出改變!
    催眠並不是讓一個人違背自己的意志而做出改變的技倆。如果你的目的是想要讓孩子絕對的服從、盲目的服從,那麼催眠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迷思二:催眠會讓人說出實話、揭露隱私

    催眠並不是測謊器。相反的,一個人在催眠時反而可以成為更好的騙子呢!
    試問一個6歲的孩子:「是不是你吃了最後一片餅乾?」當他在意識清晰的時候回答:「沒有!我沒有吃!」孩子可能會不自主的抬頭仰望天花板、表情顯得緊張、搓手掌、腳扭來扭去…,這些不自覺得肢體動作透露了孩子可能說謊的蛛絲馬跡。但是在催眠的時候、當孩子完全的放鬆,他們唯一的身體反應就只能冷靜地說出:「那不是我。」
    事實上,催眠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容易被催眠的孩子通常都有高度的智商。許多人把催眠和揭露自己的隱私連結在一起,可能是因為看過一些警察辦案使用催眠手法的關係。在美國,有些執法單位的確把催眠技巧用於犯罪偵查,但是警察並不是催眠嫌疑犯,而是把催眠技巧施用於犯罪被害人和目擊證人。畢竟多數的目擊證人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最後可能只記得嫌犯持有多大的槍,連時間地點都忘記了!但是透過催眠回溯到案發當時的記憶,多數的目擊證人及被害人都可以回想起大部分的案發細節。

    迷思三: 擔心被催眠之後沒有辦法脫離催眠狀態 ,或是走火入魔

    實務上,我們還沒有見過任何一個客戶沒有辦法脫離催眠狀態。要一個人持續的停留在被催眠的狀態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使被催眠的人覺得處於催眠狀態中非常的放鬆、舒服而拒絕脫離催眠狀態,這也是做不到的!
    在兒童催眠當中如果父母或是催眠師中途離開診間,孩子也只可能會因為非常舒服而自然的睡著了;然後,再被溫柔的叫醒,就像你每天早上叫醒你的孩子一樣。
    也許你開始會想,如果催眠真得這麼無害,甚至這麼自然舒服,那為什麼電影和綜藝節目總是把催眠描述的那麼陰森怪異?試想,如果所有的影視節目都能忠實地呈現催眠,那哪來的戲劇效果呢?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