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長得很像肯德基爺爺的爺爺下了車,他開的老爺車的確是復古的福斯,他來到了孤兒院的門口。
與肯德基爺爺唯一不同的是,他的眼神犀利,他站在院長旁,不斷地交頭接耳,聽著院長訴說著每個孩子的成長狀況,他也在聆聽簡報的同時,以銳利的眼光掃描著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他們的眼神、他們與同伴的互動是否良好。
很快地,他做出了決定,在眾多的孩子中,他只選擇了少數的幾個孩子。很多孩子失望,並且背過頭去開始露出邪惡的咒罵,老爺爺並不以為意,他已經見識過無數次這樣的場景,他很清楚,從院長口中的簡報以及他獨到的慧眼,他能看見哪些孩子是有潛力的,能夠成為國家的楝樑。
當我在觀看《和巴菲特同步買進》的時候,我察覺到巴菲特是真心把股票當成一種樂趣在把玩的,「巴菲特曾批評,投資應將重點放在一家公司的競爭優勢及其持久性,而不是它能使社會產生多大改變,或能使社會成長到何種地步,他認為企業唯一該做的事就是專心謀求股東的最大利益」(第六章);他對著他每一次的投資而感到興奮,為著每一次的金錢數字不斷往上而歡欣。
巴菲特在這整本書中談到一個核心觀念:持久的競爭優勢,這個觀念從頭到尾不斷地重複。換言之,他會避開競價型企業,而競價的優勢,往往就是從像是「品牌」這樣的護城河而來。他也提到,「相信如果一家公司不值得以目前股價收購,那麼連一股都不該買」(第七章)。當我讀到這些觀念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因為另外的那些股票可能會造成虧損,但是我想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不良的公司會造成操作上的分心。
而巴菲特有選擇性的反向哲學就變成一個非常精算的時刻,就如同今天在偏鄉的學生,他只要有人資助他,就可以得到跟在都市的學生一樣好的成就,甚至更好,巴菲特會資助這樣的學生;又或者,就像一個好學生,今天不幸遇到災難,他的成績排名受到了影響,期末考突然跌出前十名,當人情冷暖都開始對他落井下石的時候,巴菲特也會資助這樣的學生,因為他看好這樣的學生資質很好,並且每天都做到預、複習,過去一貫都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只是因為一時的家道中落而導致排名落後。前者的學生,指的是一些被冷落但其實業績穩定成長的企業(內布拉斯加的傢俱賣場場就是一個典型、中華食、卜蜂一類的食品股也算);後者指的則是在遭遇意外時,股價暴跌但體質良好的公司(如當時發生疏失的富國銀行與美國運通)。
而要如何發現偏鄉的好學生會比發現家道中落的好學生更難,因為家道中落的好學生他畢竟曾風光一陣,但偏鄉的好學生卻必須去調閱學生的成績單、或是去觀看各縣市的比賽:因此,學會看學生的歷年成績也就是無可避免的能力,在投資上,那就是學會看懂財報的能力。基本上對追尋巴菲特腳步的人來說,ROE、ROA、EPS這些指標,是標準配備,是化成灰也必須記得的。
反過來說,巴菲特最不會去揀選的學生,是那些每天吹噓自己多聰明、多厲害、高調的傢伙,卻只會用一些小技倆得到好成績、看起來好像優秀的”好學生”,他們也許一時有很好的表現,但是他們的好成績往往不能持久;在股票市場上,光鮮的股票對巴菲特而言,是哪些呢?不屬於重複性使用的日用品、競價型企業(航空業為典型)、需要付上巨大金額研發的(電子業),對巴菲特而言,都是敬謝不敏的。儘管在近幾年,巴菲特有稍微調整他對電子業的看法而有了一些投資,但基本上來說,這本書裏所說的巴菲特哲學尚未有這些跡象。可以視巴菲特也在對電子產業做一些試水溫的動作,他也在試著暸解這個新時代的新產物,因為他不只一次的說過他「不會投資他不暸解的產業」。
巴菲特的成功有其獨到之處,這也包括了他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取得桿杆的資金,投注到他穩操勝算的標的中,然而對初始學習投資的投資人來說,依然是一個良好的風向標──即使一開始要能看懂學生的成績單的確不是那麼容易,而風向的指針也不那麼容易明白,但這個需要長時間累績的坡道,說到底還是比短線當沖來的穩健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