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不要做不懂的事情」,讓我想到一個老闆客戶的故事...〡104

有在投資股票的朋友一定都聽過巴菲特。可能也知道,許多人趨之若鶩去競標巴菲特一年一度的天價午餐,只為了和股神吃飯聊天,瞭解他的成功方法。據《見識》這本書的作者吳軍提到,巴菲特在午餐中分享的,不是投資的智慧,而是人生的智慧;不是成功該做什麼,而是成功不該做什麼。


巴菲特:人的一生不該做的-

1. 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2. 永遠不要做空股票
3. 永遠不要用槓桿投資

而我對第一句,感觸特別深。
網路上唯一可被授權的巴菲特圖像

堅持做自己不懂的事的老闆


因工作關係,我很常拜訪企業高層,及近距離和大老闆一起工作。當然,一旦企業開始找上我,就跟個人開始找上我一樣,一定沒什麼好事…我是說,一定是有困擾,等著我去幫他們解決了。
很記得某家企業,原本在業界該領域頗負盛名。創始人有崇高的理念,初期不惜砸重金、花心血召集一群專家學者開發獨家產品,後來也在市場上獲得成功。在相同的領域中,他們的產品線做出了領頭羊的態勢,完整且專業。除了產品之外,背後專家群也功不可沒,協助客戶更理解產品的使用、到位的售後服務,也拓展更多企畫案的可能性,很令客戶信任。
只不過,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整個公司業績開始大幅度下滑,連年虧損,接棒的第二代沉不住氣,或許是想證明自己比上一代強,開始找新的一批人開發新產品,並”和自家原本的”長青產品做出區隔。(這種市場區隔的理解是不是很怪?XD)
就拿我熟悉的產品來舉例好了。假設原本產品是各種做人才診斷的心理測評 (就是去面試時,HR要你寫的各種工作性格測驗、價值觀測驗、邏輯測驗等等),要知道心理測評是科學化的工具,無論是題目的設計、測驗形式的編排、測驗目的甚至題數,都是經過嚴謹的理論推敲出來的。
而那位老闆二代,不懂也不相信專業,堅持要"創新",應該要在所謂”枯燥”的測驗中加入「面相學」、用「大腦皮質」性格 (這是啥?大腦皮質和認知功能、感官有關,而不是性格),他認為這些接地氣(?) 的東西比較能吸引客戶,所以要跟原本的心理測評一起搭配、包裝。而這些東西找誰來做呢?我問了老闆。老闆興致勃勃的說他認識朋友的朋友,之前賣過醫療器材還在行天宮擺過算命攤 (我的天)。並且,老闆覺得他們公司那群專家、開國功臣領的薪水太高了,沒有必要,私心有點想把這個部門撤掉,於是先要專家們和「面相學大師」學新產品開發。
其實,也不必等到被裁撤,那群專家們一聽到這樣的消息,紛紛氣到離職,而且幾乎一批一批的走光。


「老闆,你懂面相學和大腦皮質這些學問嗎?」
面對我的客戶,有禮貌的釐清問題是我的職責。
「欸,我不必懂,只要朋友懂就行。妳知道嗎?現在我們同行有誰在做這個?沒有嘛對不對?多麼創新!我們還可以分層定價,買愈多給愈多,這產品一推出,一定能大賺一筆……」
看著老闆臉上寫滿「快稱讚我」的表情,我也只能很端莊的,送他一個大寫的微笑。(內心OS:他是我客戶,他是我客戶,艾莎,注意妳的表情管理)
巴菲特說,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

後來,也不是我們看衰老闆的主意,實在是做了市場調查,證實此舉有些太過冒險。只可惜,無論怎樣為這老闆進行思想上的說服,還是敵不過他對自己創意的信心及熱愛。
不僅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因為你無法真正掌握成效長什麼樣?也不要對客戶做抽象不好懂的事。客戶不是笨蛋,不會花大錢去買一個噱頭。經營企業客戶(to B)和經營個人戶(to C),絕對有策略上的差別。
那,後來呢?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 如何去愛
可惜你 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於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再

一年後,那家公司換了名字,有創意的老闆二代,也不見蹤影。
希望他不是去行天宮了。(Sorry, 我是故意的😉)
終於有機會開啟我的艾氏播歌機了,來回味一下劉若英的《後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對「工作」的想法是什麼?想要了解萬惡的職場世界嗎? 想知道身為資深職場工作人,在外商及知名本土企業走跳,看盡職場百態之後,對於業務、行銷、客服領域的解讀,以及職場亂象的八卦嗎?艾莎解結以本身心理學背景和始終不滅的文青性格,與你分享職場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