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百態赤裸裸地被群眾盡收眼底,幾乎無處可躲。相較之下,街頭上的需求卻又太過隱形,難以在片刻接觸後就快速理解。街上的人們就如同每一個平凡又獨立的你我,擁有各自苦惱、可恨,與可愛之處。
書名: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
作者: 人生百味
出版社:行人
出版年:2017
高中的某堂輔導課上,老師曾問了我們,如果有一天被迫流浪,要去哪裡找吃的?要住哪裡?從來不知饑饉的感受是什麼的我,很天真地說:「肚子餓就去參加大胃王比賽呀。」
雖然當時大胃王比賽風行,但若照著我自己說的做,恐怕很快就會餓死了吧。至於晚上要睡哪裡,當時的我還真想不到哪裡是我可以接受的、舒適的地方。
如此想來,那些偶然在街頭、在地下道相遇的街頭生存者們,又是如何取得生存所需的物品的呢?
《街頭生存指南:城市狹縫求生兼作樂的第一堂課》這本書的目的,即是向讀者揭露街頭生存者生活面貌的一小角,期望藉由增進對他們的理解,破解迷思外,也在每個人的能力範圍內,給他們更多的空間。
這本書雖然有倡議,卻完全沒有濫情的感覺,而是充滿理性的同理。在感動與理解之間,做了十分好的平衡,看似插科打諢的文字,卻有生命最真實的重量。
雖然頁數只有一百出頭,字數也不多,卻能夠以輕盈輕鬆的方式,重塑我對這個世界、街頭生存者們的想法,以本書的目的來說,真的十分優秀。
只要是人,生理需求大多大同小異,本書以食、水源、住處,到工作、交友、休閒(是的,你沒看錯)等各個面向,帶我們進入在同一個城市裡,截然不同的生活圈。
儘管各個生理需求的選擇有限,自然還是有各樣缺點和好壞的,書裡十分有趣地將每項資源以五角雷達圖的評選方式,使街頭生存者們利用的資源也立體了起來。
比如說,大部分的街頭工作者們都會去工作。而在所有的工作裡,舉牌是投資報酬率最差的一項工作,既辛苦收入又微薄;工地工作雖然繁重,收入相對比較高一些;街賣即使光顧的人數差強人意,卻能滿足社交需求。
而街頭生存者們一致推薦的工作,非宮廟繞境的走路工莫屬啦!除了工資外,還有廟方或信徒提供的免費便當,幸運的話,還能睡在能夠遮風避雨,甚至有冷氣的香客大樓,也能順便求得神明保佑呢。因此許多街頭生存者,手邊都有全台重要宮廟活動的行事曆,這點真的超級有趣的!
只是,能夠接受街頭生存者的工作通常十分不穩定,當單位剛好沒有缺工,街頭工作者們只能選擇在街頭上休息。看著街頭工作者在大白天裡補眠,不明白其中緣由的大眾,又加深了街頭工作者們好吃懶做的負面刻板印象。
而閱讀第一篇「食物」資源的主題,我才知道在所有資源中,食物是最容易取得的東西了,甚至在比較繁忙的地點(例如北車),資源還有過剩、分配不均的問題。
同情和同理之間的分別,時常讓人困惑,但這本書給了我十分明確的分野。同理即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理解上,並試圖以對方的角度,去看待、接受他們的世界。
當人們將都市比喻成一片叢林時,卻只將生存法則聚焦在狩獵與競爭:必須成為群體之間的領導,否則只能被歸納成魯蛇,吃著別人剩下的廚餘。但若都市真的是座叢林,採集、種植、合作甚至逃脫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不靠打打殺殺不代表人家是邊緣人!叢林越具備更多元立體的樣貌,便可讓每個獨一無二的生物,無論面臨哪種疑難雜症都有機會存活,不被輕易淘汰。
我十分喜歡書裡的主要觀點:若我們真的強調要接受各種面向的「多元」,那我們就不該把「在街頭生存」這個選項當成「不正常」的生存方式。
我們不該在追求所謂的多元的同時,卻只認同力爭上游、有房有車、賺更多的錢,才算真正的在努力生存。這樣的觀點看似多元,卻實際上讓每個人活得越來越像。
就像自然裡的每種生物甚至個體,各有各的生存手段,如此才能造就複雜的生態圈。
若我們有真正開放與多元的想法,就能盡每個人微小之力,替城市撐開更多隙縫,嘗試容納那些被社會規則捨棄的各式各樣的人。
所有這一切,從理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