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8|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形式的裂口 — 《畢業風暴》的分析筆記

《畢業風暴》(Bacalaureat/Graduation, 2016)
《畢業風暴》(Bacalaureat/Graduation, 2016)
原寫於2017年九月,發表在個人部落格。有別於原本常寫的印象式觀影感想評論,本文是少數較為仔細研究影像形式手法的心得筆記。這並不太是從電影理論切入,也不是從拍攝創作實務著手,更多是一位影迷試著用個人的角度去記述與把玩在電影中看到的東西,雖然各種未盡之處,但希望以此文做為未來專題寫作的出發點。
(本文有透露劇情)
Cristian Mungiu去年的新作《畢業風暴》(Bacalaureat/Graduation, 2016)於我而言是充滿起伏的觀影經驗,這位2007年以《四月三週又兩天》奪下坎城大獎的羅馬尼亞導演,2012年的《靈慾告白》(Beyond the Hill)接著拿下了坎城最佳劇本獎,《畢業風暴》則是去年坎城最佳導演得主,可說是羅馬尼亞新浪潮中最受坎城青睞與寵愛的電影作者。但對於前兩部作品老實說多年前印像已經有點模糊,這部新作更像是我對這位導演的重新認識。

劇情大要
故事以外科醫生Romeo為中心,他的女兒在參加高中畢業會考前夕被人性侵未遂。因考試的成績攸關出國留學的申請,在得知女兒因精神不穩考試表現失常的情況下,他不惜走後門連繫人脈動用關係,以確保接下來的考試的試卷可以拿到高分。此舉觸發了家庭成員間在價值觀上的矛盾衝突,也引來了檢查官的調查,事態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表面上本片是一則社會事件引發的道德戲劇,批判了羅馬尼亞社會法治不彰凡事走後門靠關係的常態,更反應家長對子女人生的掌控與世代衝突。但更準確地說電影是在談羅馬尼亞中年世代中產階級的政治焦慮,對白即道出Romeo和妻子是在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兩年後從國外歸來的社會菁英,卻在二十多年後對新社會感到失望,女兒留學英國進入更「文明」的社會於是成為Romeo的執念與心結,而女兒該走還是該留則是十分直白地對羅馬尼亞未來的大哉問。
劇本裏未曾明講Romeo和妻子Magda間長期婚姻危機的原因,只是暗示了兩人在社會打滾努力堅守道德底線的掙扎中,逐漸產生的分歧與衝突。Romeo認為只有照著別人的規則玩才能保護自己的生活,Magda則指出遵守良知原本就是要付出代價。女兒在父母對立下面臨人生方向的選擇,性侵事件讓此矛盾推到了最高點,電影如伊朗導演法哈帝的《分居風暴》中那般,以社會衝突與親子矛盾之間的多層寓意結構而成。

平面構圖的隱藏視角
圖一:開場的兩個鏡頭
但我在第一次觀看《畢業風暴》時直接聯想到的卻是麥可漢內克的《隱藏攝影機》。這印象源自於開場兩個平面鏡頭後接續破窗而入的石頭(圖一),暗示了當代社會某種無以名狀的恐懼威脅,來自暗處的不明危險成為推進情節的暗流,而後段女兒對父親的反抗與隱晦的角色動機,或是幾處監視攝影鏡頭的運用,都和漢內克的作品多所雷同(圖二)。不過相比於漢內克的冷酷、精準與後設,Mungiu在形式設計上的邏輯其實並不完全相同,或許只是美學上的借用與巧合。
圖二:隱身的攝影機 左上 右上:來自車內的不明視角鏡頭,框住被侵入而不安的主角 左下:監視鏡頭畫面 右下:主角從窗外窺視被框住的妻子,同時上方的監視攝影機也正對著他

對話與背景框線
印象中本片完全不使用正反拍剪接,幾乎以長鏡頭的運動調度每一場戲,很多場景採用了橫向平面構圖,以中景鏡頭讓角色處在畫面的兩側進行對話(或是偶有前後多層角色位置),背景則是各式的室內平面或縱向的長廊,有時也放在車內或室外,每個平面都像是在寫實的基調上設計出的展示舞台,角色不斷的對話成為電影的核心形式,同時不斷暗示背後的門窗所形成的各式線條所代表的身份與限制,空間和角色處境與情緒的呼應也是十分明顯。(圖三~四)
圖三
圖四

空間類比對應
而這些空間之間彼此似乎也有對應與連結,Romeo在名存實亡的婚姻關係中,家中廚房的出現的時間和色調,和他在外遇情人處的廚房就展現了兩種不同的家庭氣氛(圖五),警局、學校、醫院這些充滿關係交換的場所則像是同一類空間的不同變體。某些關鍵戲把之前同一空間使用的燈光、鏡頭或視角翻轉,就能產生意在言外的效果。(圖五、七)
一些角色處理的小細節與符號運用也很有意思,像是不斷出現的野狗和幾乎沒停過的電話聲,Romeo的龐大身形和妻子Magda的瘦弱樣貌即是有趣的對比,他在家中掌控廚房的時間看來也比妻子多,電影刻意讓一般這類故事常見的父權形象批判主題削弱了不少,他既是父親也像是母親,真正的母親Magda反而經常以虛弱無力的形像出現。但隨著事件的進展,Romeo對女兒的「照顧」逐漸力不從心,他發現女兒其實已經有了成年人的心思與自主的想法,他從女兒的保護者到後段反而翻轉成為被女兒所保護。
圖五 左上:情人家中的廚房 右上:Remeo在自己家中掌控廚房 兩個不同廚房空間,Remeo和妻子(左中)與情人(右中)的不同關係反應在身體姿態與位置 左下:Remeo和妻子的攤牌來到先前未曾進入的房間,中間打開的門指向了出口 右下:Remeo把妻子困在她工作的圖書館空間,象徵她在社會地位上的侷限。

隱藏的動機與象徵
這對應到他外遇情人的小兒子Matei前段戴著面具不願露臉,後段終於脫下面具和Romeo形成隱約新的父子關係,但此時Romeo已經無能像對待女兒那般教導這位新兒子(圖六)。Matei在公園遊樂場拿石頭丟擲其他不排隊的小朋友,即暗示了Romeo住處窗戶和車窗被不明石頭砸破的可能動機,外遇的背德是Matei的惡意來源,但Romeo的恐懼或許是來自他曾做過的其他虧心事,「找神父告解吧」Romeo的警官老友這麼說。
圖六 左上:中間的Matei不懷善意地以面具示人 右上:兩人結尾前開始對話,Remeo卻無力教導 左下:Matei面對學校壁畫,提示著對未來成長的期望 右下:教室的空間母子相互擁抱,和Romeo三人像是新家庭關係的形成
本片故事可以說是Romeo做為父親與丈夫失敗的歷程,也是他妻子和女兒的成長,「畢業」可以指女兒做為學生的畢業,也可以指三人從人生的一個階段畢業,或許也是隱喻著羅馬尼亞一個時代的結束。Romeo的昔日同窗警官最後並沒有抓到性侵嫌犯(情節也暗示可能是女兒不敢或不願指認嫌犯,圖七中嫌犯和父親與警官的倒影疊在一起,暗示了意義上的共犯身份),他為Romeo牽線的有力官員在後來重病去世,安排好的加分門路也被女兒消極拒絕放棄,上一代的行事作風已不再管用,檢查官的介入調查也象徴著更加法治的時代可能到來。
導演對Romeo的同情從幾場暗夜戲可以看出,一場是主角在叢林中哭泣的戲,他看似晚上在路邊下車尋找先前可能撞到的狗(這裏的情節不是很明確),卻在樹叢中因情緒脆弱而哭泣,對應到先前他發現女兒躲在房中痛哭的場景。後段他追蹤(想像中的)嫌犯,誤闖入一處陰暗的社區,在四處傳來的狗吠聲中他反而成了自我想像中被追獵的目標,最後落荒而逃來到因停電陷入黑暗的情人家中,情人為他點起了燭火,盛了一碗湯帶出了有如宗教般的救贖意像(圖七),並預示了未來Romeo生活的重建。其實情節並沒真正發生什麼事,但這些充滿寓意的調度提示了角色未明說的情感轉變,更可以延伸詮釋成一個世代所承受的恐懼與出路。(這裏也意外讓我想到《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小男孩和老人伴隨惡狗的叫聲穿越黑夜的那場戲,當然在詩意的處理上Mungiu不及阿巴斯奇亞羅斯塔米的韻味)
圖七 左上:後段Remeo與他的警官老友的對話被中柱所分隔 右上:少見的室外遠景,兩人回望遠方,解開了先前空間與視角的壓迫感 左下:女兒試圖指認攻擊她的嫌犯,玻璃的倒影把嫌犯和家長與警官疊在一起成為共犯 右下:情人廚房鏡頭翻轉方向,成為黑暗中燭火閃礫的場景。

敘事分析與總結
《畢業風暴》是可以讓人分析得很過影癮的一部片,要說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大概是劇本和調度實在太工整太嚴密,喻意象徵太過用力到多少破壞了這個發生在數天之內故事情節的合理性與說服力。但電影總是關於影像、聲音、情節和意義之間的呼應與辯證,寫實與寓言該如何平衡是值得玩味的題目,每部電影都會有自己的評斷標準,或許這部片缺少的就是一點呼吸的空間,一個指向真實世界的裂口。
但最近讓我從原本十分喜歡到開始懷疑這部片的另一個問題是,這看來是在處理普世議題的故事,如社會政治改革與現代化的陣痛,如面對西方文明的焦慮與自卑感,如家庭與親子間的道德寓言,電影透過展示現代社會生活樣貌和世界各地的觀眾進行對話。但仔細思考片中種種二元對立與角色心結動機,其中各種隱約的心結看來還是很羅馬尼亞的,並不完全可以轉譯到比如說台灣的社會。
情節最關鍵的寓意也必需透過對白直接告訴觀眾,包括夫妻間關於良心代價的辯論,包括Romeo和老母親討論是否英國比羅馬尼亞更文明,女兒是否該留在這個國家繼續奮鬥。導演最後不把女兒的選擇說死,但其實也沒留下太多懸念,這樣的二元立場多少簡化了故事中道德議題。
更吊詭的是這是所有的事情同步失控卻又輕巧解套的故事,Romeo和妻子當然為他們的人生付出了代價,可是重建的意像也暗示未來可能的希望,Romeo原本因恐懼打算在家中安裝鐵窗,Magda卻在和Romeo正式分手後決定取消安裝鐵窗的決定,連Romeo的情人本來打算請他幫忙關說讓兒子進入高級的小學,也在後來因不明原因放棄。眾人重拾對社會信心的緣由在情節上並不明確,從影片意象來分析更像是導演意志的強行介入。
甚至連女兒從畢業會考危機的解套也是種取巧,她藉著暴力受害者的身份,透過女性的哭泣換得了多一點的答卷時間,這是她對父親一輩扭曲法治規則的回應。讀到有人解讀這是一種對人性溫情的肯定,我反而更覺得這是年輕人的狡滑,一種深諳現代公關政治的手段,而這手段同樣扭曲了社會公平的規則(雖然人生並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公平正是角色說服自己的理由)。
這點放到導演的意圖與思考脈絡或許有點讓人困惑,但這困惑是詮釋《畢業風暴》上所出現的少數裂口,也許是電影到頭來最有意思的部份,下一世代不必然得困在上一代架構出來的二元結構中,他們可以創造不同的規則與遭遇不同的問題,但電影終究只能停止在畢業的那一刻。
(完)
圖八 結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