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書的前半描述實驗的過程以及參與者的轉變。後半則是在提早結束為期二週的實驗後,作者的心得。因為並沒有細看,但是有印象之處還是足夠消化好一段時間了:「系統、權威、服從」是人性之惡的溫床。因為在整個制度之下,穿上制服、拿著警防工具的獄監成了權威,而為了獲取假釋或較好的待遇,讓服刑者表面服從。
作者說,過程中竟然沒有人提出這只是個試驗。而原本預期扮演服刑者的學生會利用機會交流自己真實人生中的喜好等卻付之缺如。為了獄中「生存」太入戲了…他提出「去個性化(比方以「數字」作為人的代稱)」很容易營造出服從的氛圍。
文末不忘給人希望,作者也提到其實在生活中也可能有各種各樣的英雄。還提出十點讓人可以作為參考的指標,他提出的第一點是「認錯」。真是,若非他提早結束實驗,那些參與者是否能全身而退?然而,「錯」是什麼??我想到提出這項實驗可怕性的…是他珍惜的人,也就是他未來的妻子﹗也就是…提出錯誤者是未婚妻,是否提高認錯的可能性??這點,似乎沒有多加描述。不過作者有提到他身兼「實驗的主要觀察者」以及「獄監長」的身份讓他也混淆了﹗
無怪乎在制度中要反覇凌或提倡性平。因為當每個人都能有心理「平等」時,就能有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獨立思考行事,而且會朝向共同的願景:把事做好,讓每個人更好。
知道自己的人性裡有善也有惡,要完全避開並不可能,但願考驗來臨時,代表自己也是有足夠心力渡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