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6|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誰是被害者》: 理解與接納才是破案關鍵

來源: Netflix
來源: Netflix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命案本身不是關鍵,真正能讓真相水落石出的不是誰殺死了誰,而是深埋在心裡深處對生命本質的追求,對「認同」與「接納」的價值追求。
下文含劇透,請斟酌閱讀。

命案主角們雖毫無交集,但是他們最大的共通連結點,就是他們微不足道,甚至不被接受的存在。過氣歌手蘇可芸、為母親籌措醫藥費的酒店小姐江曉孟、想當女人的酒店小哥游誠皓、被公司壓榨罹癌的房產仲介張聰健、活在弟弟影子下的盲人天才木雕師方秉榮、活在悔恨裡的殺人兇手劉光勇、下半身癱瘓被療養院虐待要人權的病人周洋,及幕後的大boss,飽受丈夫家暴,在療養院及醫院當清潔工及護工的李雅均。這些都是被社會遺忘的存在,沒有價值,不被重視不被接納,甚至是用完就丟,看不見希望,不被愛的一群小人物。
可他們真的就沒有價值嗎?不,他們有,只是他們感受不到自己的價值。蘇可芸因體驗過低潮,所以唱出來的歌曲清新脫俗,而非商業感的無病呻吟,卻因不是社會主流而不被接受肯定。江曉孟時常鼓勵母親活下去,又敢為被欺負的遊程浩發聲,勇氣與溫暖兼具。游誠皓因長期活在他人異樣的眼光下,想要融入,所以做人圓融,擅長應付奧客。張聰健業務能力強,勇於爭取權益,不甘成為公司用完就丟的工具。莊秉榮眼盲心不盲,強大藝術天賦使他能夠刻出反映人心的作品。劉光勇並不是故意殺人,殺人之後下半輩子都活在後悔中,想要彌補,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周洋沒因半身殘廢而喪失人性基本尊嚴,勇於揭發療養院的黑幕,為自己及他人爭取權益。
每人都有各自的閃光點,但因為是不被待見的小人物,對愛與接納的匱乏使他們感受不到這些閃光點,感覺不到生而為人的價值,而這匱乏讓他們結合在ㄧ起,為自己製造這場遺願連環命案。唯有透過自己的死亡,幫助他人完成遺願,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甚至證明自己有比別人更大的價值,那就是敢於死亡的勇氣。死亡成了他們另類的「生存」方式。
談論是他殺還是自殺,誰是加害者誰是被害者沒什麼用,因為這不是問題重點及解答。那麼要怎麼讓這些絕望的小人物感受到生存的希望呢?本劇的第四個命案主角劉光勇的妻子提供了解答—理解與接納。
不在乎你的過去和未來,只看到善良的你。
不論是社會還是劉光勇本人,甚至是他的自殺同夥們,都只看到劉光勇殺人、冷血無情、泯滅良心的那面,而給劉光勇下了個「永不翻身的殺人犯」的標籤,而不是像劉妻看到是劉光勇的全部,包含他的悔恨與善良,她真正的理解並接納劉光勇的一切,看到了劉光勇作為一個人的價值,不責怪劉光勇的一心尋死,只是陪著他,這對於看不到認同與理解的絕望之人來說,就已足夠給他們活著的勇氣,因為他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並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被肯定與認同,看到了活下來的希望與勇氣,不管是繼續活在悔恨中或有色的社會眼光裡,他都選擇活。
很慶幸台灣能夠有如此優良的良心劇,我並不覺得李雅鈞是十惡不赦的女魔頭,如果此劇能多鋪陳李雅均的故事背景,再多從她的scenario去探討,我想我會更能理解她為什麼會把死亡當成唯一的出口,把幫助他人死亡當作對的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