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小鈴鐺通知
檢舉內容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回顧:用卡繆哲學解析 不被世界的「被害者們」

更新於 2024/07/03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zoomable


第一季的主要故事「遺願命案」,講述這些死者透過完成上一個人的遺願,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著生前不被人理解、也不理解事件的荒謬,透過這種壯烈的模式讓自己能夠在生命的盡頭,能有被聽見或理解的可能,而當我們看完第二季時也認為,不論是第一季還是第二季,《誰是被害者》都圍繞「理解」這個母題,包含:鑑識的工作是理解死生生前軌跡、這些死者都是不被理解也不理解世界所以才尋短、方毅任亞斯的特質使得他成為不容易理解別人也不容易被人理解的怪胎、曉孟跟爸爸的關係也來自不理解產生的隔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鑑識官方毅任(張孝全 飾),與警方一同調查一起被稱為「遺願命案」的連續殺人案件。 過程中,方毅任突然意識到這些命案似乎都跟自己失聯的女兒有關,使他更積極進入調查,而他漸漸發現「遺願命案」的死者都是自殺,並且前面一位死者的死法是刻意完成後面一位死者心願的作法,似乎透過這種死亡的展演,接連讓這些死者的訴求能被聽見。



在第一季的死者身上,那種不被人理解和不理解世界的荒謬感,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殺行為,正如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人生無意義的探討,即因無法被理解而產生的荒謬感。在面對這種荒謬時,人們通常會選擇「自殺」或抱持「希望」這兩種方式。自殺的路線就正好是死者們所主張的論述,與之抗衡的希望路線則是徐海茵的主張,在本文中,我們將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這些人之所以會自殺,其實就是因為「不被理解,也不理解世界」。承如影集的開頭就有說「鑑識」這個工作其實就是在理解生前的軌跡:


「鑑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通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但諷刺的是,這些死者在生前並沒有人在意他們是誰,而死了之後我們才通過他們的遺物拼命想去理解他們生前的樣子。」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zoomable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以卡繆的觀點來看「人生無法被理解的荒謬」

關於「自殺」的探討就不得不提卡謬了,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裡面開宗明義就講:「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卡繆和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一樣認為「人活著其實沒有意義」


判定人生有沒這意義的重點在於「有沒有被理解的可能性?」因為人是理性的動物,任何事都需要一個合理的歸因才有辦法理解,所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總想給出一個「所以然」來。例如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是源於某些利益爭奪;某人被判死刑,是因為他犯上了普世道德所不容的罪,人習慣生活在一個總可被理解、一個所有事情皆有其獨特意義的世界,所以我們也希望活著要有活著的意義,才能理解為什麼活著。


而庸庸碌碌、日復一日的人生,就如同薛西佛斯被諸神處罰推石頭的困境一樣毫無意義的荒謬,當我們日復一日地進行千篇一律的事務,可能有一天忽然回過頭來,自問「我究竟在幹嘛?」人在出生時並無附帶人生的使用說明書,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活才有意義,無論平富貴賤,日復一日和庸庸碌碌是我們在這世界上唯一的平等。尤其是當人不理解自己的人生為什麼受苦的時候,亦會更加深對人生無法理解的荒謬感。


raw-image
zoomable



這種「無法理解人生的荒謬」產生的無意義感,隨時都會在人生的某個街口向我們襲來,但是荒謬感在有幾種人身上不會產生反應,第一種就是你從來沒想過「活著有什麼意義」「生命的真相是什麼?」的人,因為你根本沒無從思考,所以不存在無法理解產生的荒謬,在卡繆的論點裡面,「荒謬是不屬於那些活在無意義中,毫無感覺的人。」因為他們早以將無意義當成意義,荒謬感是屬於那些追求意義的,因為追求意義,所以你才會想要去理解生命人生,到頭來發現無法理解,荒謬感就尤然而生,第二種,是你想過,但是你透過某些信仰或是價值觀,來「相信」人生有意義,注意!是相信,不是本質上有意義,這部分等等會再做詳細的說明。


而人常見的去解決荒謬感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自殺」,另一種就是「希望」。說到這裡,《誰是被害者》在故事裡面價值辯證的兩派論點已經出來了,「自殺」這條路就是李雅鈞、曉孟翰其他死者所主張的方式,與之抗衡的「希望」路線則是徐海茵的主張。


自殺的方式是透過把我們的生命抹去,讓「我」這個主體不復存在,也不復體驗荒謬,而另一種「希望」,路線,就如同徐海茵說的:「至少還活著,因為活著就有希望。」希望則是透過承諾「世界必定有其意義」,令我們對意義的尋求得到安撫。我們相信「善惡到頭終有報」,相信有永恆的天國。既然生命最終會有其意義,我們亦不會再感受到荒謬。


raw-image
zoomable


所以不是生命有意義,而是我們透過「相信」的方式去認為有其意義,這種做法其實就是宗教的做法,人之所以需要宗教,就是因為宗教有一套價值觀,讓我們去理解生命。比方說:印度的種姓制度最低層的賤民,為什麼就甘願承受階級帶給他們的桎梏,願意承受一輩子永無翻身的痛苦?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宗教價值觀告訴他們:「今世受的苦,是來自上輩子種的因,這輩子要好好償還殆盡,才能換得下輩子的清靜與美好。」有了這套說法,他們得以理解自己為什麼要受這個苦,所以甘之如飴、願意承受,這就是透過「相信」去解決人生的荒謬感,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想要尋求宗教的依託,因為宗教至少能給你個說法,讓你相信人活著有意義。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zoomable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李雅鈞的自殺路線



➊ 擁戴「死權」:

李雅鈞的觀點是擁戴「死權」,認為生命是自己的,雖然無法決定出生,但是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亡,跟「死權」相對的概念就是「生命權」,如我們的憲法保障人民的生命權,廢死的論點上也是基於此點認為不只一般人不可以剝奪別人的生命,反之政府也不行。


死權的探討含蓋了「安樂死」和「自殺」,就李雅均觀念來說,她認為人只要活得無意義,就有權結束自己的生命,所以她不只認為是生理上活得痛苦,就應該符合安樂死的範疇,她甚至認為只要是心理上的痛苦,讓一個人活得無意義,就有權可以自殺。


死亡權的論述在於:「如果人有生存的權利,那麼他必然也擁有死亡的權利。」而且「生存的權利」並不等同於「生存的責任」。我想要活著,我就有權利活著,沒有人可以剝奪我的生命,但是不代表活著是我的義務。



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悲劇造英雄,幻化生命的最後一點殘值

不僅如此,李雅均還要讓死變得有價值,於是她用「遺願命案」讓死亡視為一種展演,因為這些死者在活著的時候,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也不被理解,於是透過這種壯烈的「死法」使讓他們有機會被聽見、被理解,這個概念就如同用自焚表達訴求、《八尺門的辯護人》令秋故意罔殺的手法一樣,都是透過劇烈的悲劇性,將生命的殘值燃燒殆盡,引起關注,才有被理解的可能性。


諷刺的是,為什麼我們整個社會都要直到悲劇的慘烈發生之際,才聽得見「被害者」們在生命盡頭垂死掙扎的呼救?


因為這就是 ____ 悲劇的力量。


我們說喜劇的核心是悲劇,但悲劇的核心還是悲劇,所以說到底戲劇的內核都是悲劇,因為唯有悲劇才能發人深思,像古希臘悲劇就是透過英雄的墮落,從而引起觀眾的同情和恐懼,那竟然透過英雄的殞落能夠引起觀眾的同情關注,那反過來,是不是也能透過悲劇來換化英雄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這正也是李雅均的手法。


我們說悲劇是仰望人的偉大,而喜劇是俯瞰人的渺小,悲劇的發生不僅僅仰賴於英雄的墮落,反之,人只要發生壯烈的悲劇性,基於補償作用,即使對方僅僅只是個小人物,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去英雄化悲劇角色。光是這點我們就可以從新聞中看出端倪,以一個酒駕被撞死的案件來說,新聞就會力圖從中創造出善惡的對立性,新聞標題就會喜歡打「酒駕8+9撞死台大高材生」,那假設死者不是高材生,他們也會挖出對立性去製造悲劇的戲劇張力,標題或許也可以改成「酒駕8+9撞死撞死孝順女大生」。


而這種手法的歸因,第一是對人死為大的尊重,還有對死者的補償作用 ; 第二就是要創造對立性去創造出死者為悲劇英雄的角色,從而達到發人省思、勾起同情的情緒,讓我們不得不在意這個議題所在。


而李雅均的手法更甚如此,她甚至加了「犧牲」的元素在內,因為李雅均認為「雖然你活著沒意義,不被理解,但至少你的死是可以為別人犧牲的」,遺願命案的行徑是透過前面一個人為後面一個人完成遺願的方式,讓死者與死者之間成為一種環環相扣的彼此犧牲,除了勾勒出戲劇張力,更是將英雄化的展演發揮到一個極致,讓這些生前不被理解的小人物,至少透過用死亡展演的悲劇性,能有機會被世界理解,也被英雄化。



➌ 幫別人「自殺」來逃避自己無能為力的荒謬

或許李雅均最想英雄化的人是她最心愛的周洋,在認識周洋以前,李雅均的生活也是活在無意義的荒謬中,前夫的原因,她後來被各個醫院娉用當黑工作清潔,每天的工作都差不多,日復一日庸庸碌碌,在醫院也不免俗見多了無生氣的無意義之態,直至她遇到周洋,她形容周洋是唯一在護理之家裡唯一有血有肉的人,周洋的淵博學識與理想,成了她百無聊賴的生活中唯一能看見的曙光,但直至她唯一的希望與崇拜被體制不公綁在床上動彈不得時,她無能為力所帶來痛苦絕對不亞於周洋本人,就因為受不了愛人受苦卻無能為力,李雅親手均送走了周洋,在周洋斷氣的那一刻,或許她能暫且逃開那種無能為力的荒謬苦痛,但卻逃不開隨機而來的疑問:「送走他,真的是對他好的嗎?」


關於這個答案,我相信到最後,她依然沒有定見,甚至她有無止盡的反覆疑竇,但是沒有人可以接受自己親手送走自己最愛的人,而且這個決定不見得是對他好的,所以他不能接受這個決定不是對他好的。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自我重述。就好比你看到有些荒謬的網紅,剛開始做了一件荒謬的事被罵以後,反而行為又更加荒謬了。這就很有可能是在他被罵了以後,他會重新去自我敘事他的行為,別人覺得他不能亂講話,他心裡可能也會覺得自己真的說錯話了,但是為了合理化自身的行為,他就會重新自我敘事他的行為認為:「我不亂講話哪來的流量,網黑也是紅,如果不是我亂講也不會有人關注這議題。」所以他就會又再透過更誇張的行為再去加深他自我重述的故事。


這種就是哲學上說的「自洽」,亦即內在信念要和外在行為呈現順洽,所以回到李雅均身上也是,為了要讓自己的行為是自洽的,就開始不斷說服自己的行為是對的,而光是信念的建立還不夠,還要透過反覆的行為再次回過頭加深信念,於是她拉了一個曉孟跟做一樣的事,一起親手斷送摯愛,並不斷宣揚她的理念:「死了比活著更有意義,她能讓這些人的死有價值。」


從她最後瘋魔的狀態就可以看得出,她其實也不確定自己做得對不對,所以必須透過這種自我重述加深行為,行為再加深信念的反覆操練,才能逃離自己斷送摯愛的罪惡感和無能為力,所以說到底,主張自殺這條路的李雅均,其實是在逃避自己無能為力的荒謬感。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zoomable

➲ 圖片來源 / 授權 𝙋𝙝𝙤𝙩𝙤 𝘾𝙧𝙚𝙙𝙞𝙩 : Netflix


徐海茵的希望路線

➊ 想要勸戒的人其實是曾經的爸爸 

海茵在小時候,遭逢爸爸帶著全家一起自殺,獨留她和媽媽存活,瀕死的感受是壓著她人生的夢魘,但是她卻在介入整個遺願命案後,有了很大的改變,從原本嗜血不擇手段的記者,變得開始想要理解這些死者的過去,而這個轉變就發生在她發現這些人不是她殺,而是自殺的時候,因為自殺正是她心裡一直無法理解爸爸的那個結。


所以海茵想要理解這些死者的過去,其實就如同他想要理解當初的爸爸為什麼要自殺一樣,由此可見「理解」這個課題無處不在《誰是被害者》上。甚至在影集的最後還勸著李雅鈞:「活著才有希望,活著比死去更需要勇氣。」而在說這句話的同時,相信海茵更想勸誡的是那曾經死去的爸爸。



➋ 自殺 V.S. 希望:卡繆認為都是在逃避

無論是「自殺」或是「希望」,卡繆都認為兩者都是對荒謬的逃避,自殺很好理解其逃避性,以及不道德性,但「希望」對荒謬的逃避又是何出於此呢?


希望其實也只是透過某些信仰或是價值觀,來「相信」人生有意義,並不是本質上有意義,我們剛說人生有沒有意義的重點在於理解的可能性,所以我們通常什麼時候會尋短?就是在「不理解自己為什麼受苦的時候」,所以你要「理解我受得苦有意義」,你才會想繼續活,但是「我理解我受的苦有意義」,不等於「我認爲我受的苦有意義」。



raw-image
zoomable


「希望」這條路,就是讓「你認為我受的苦有意義」,或是「我相信我受的苦有意義」,但是它未必是對現實現況的描述,因為那只是你相信、你認為,它還未發生。


也就是「理解」這兩個字,要建立在「有因有果」的推導,所以理解只會發生在兩種情況,獨立於這兩者之外的情況都無法驗證意義能否被理解:


➀ 事過境遷以後,回頭看才能夠理解當時發生事件的意義。

今天我被長官欺負,多年過後,我才發現他不是在欺負我,而是磨練我,並且他後來提拔我是因為我能過熬過那些歷練,所以我回過頭看,我才能理解當時受的苦有意義。但是在受苦的當下,我只能夠接受它的無意義,因為我看不到未來,或者是「相信」未來它有意義。(就好比葉永鋕,他無法在受苦的當下知道此生帶給後世有多巨大的影響,因為他無法預知未來,在他的當下,他無法理解自己為何受苦。)


➁ 能夠預知未來。

那第二種,就是能夠預知未來,你知道未來你會被升官,所以你理解你為什麼受苦,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遇到人生困境的時候,喜歡去算命、預知未來,終究歸因在我們需要理解自己受的苦有意義。


卡繆認為「相信」不是對現況的描述,而且用「希望」這種過分樂觀,除了是對現況的逃避以外,也會讓你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中,他認為過度信教,或是沈迷在感性世界中不只是在逃避現實世界,也會讓人失去對現實情況判斷。



raw-image
zoomable


卡繆的解方:接受荒謬熱愛生命

卡繆不單單只是提出反對這兩者之間的緣由,最後在《薛西佛斯的神話》給出他認為的解方:「接受荒謬熱愛生命」。


卡繆認為當我們意識到生命本身就是荒謬後,我們彷彿被賦予一個契機,重新審視我們這唯一一次的人生。反正人生都沒意義了,也沒辦法驗證有沒有意義,所以別人賦予在你身上的意義也不需要理會,拒絕外界價值的束縛。


從現在起,只有你能主宰自己的生存方式,也就是接受人生的無意義後,你會更加審視自己的人生,尼采的永恆回歸也是如此,如果這件事未來會無止境輪迴,你會怎麼去進行你的這一生?這才是值得我們思考。假設以游誠皓來說,即使不知道我想要做自己穿女裝這件事什麼時候可以被世界接受,但我還是想做這件事,即使會受苦,那我願意活出我的無憾此生嗎?


這種態度就是卡繆認為的反抗荒謬,熱愛生命,所以原本是壓垮生命的大石,此刻被我擁抱,就像薛西佛斯一樣,並以這塊大石作為我唯一而且必須面對的現實,拒絕逃避。雖然荒謬的人無法選擇一個非荒謬的人生,但他獲得了「行動的自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最後,他意識到宗教的虛無和想像的空洞,現實的當下成為他珍惜的一切。






哲學上常問的問題是:「你要當快樂的豬,還是痛苦的哲學家?」當你試圖探索人生的意義時,可能會感到痛苦,就像卡繆一樣,最終發現人生的荒謬。但至少你曾試圖理解過人生。感受到荒謬其實也是一種意識的清醒,因為這意味著你曾經思考過人生的意義。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未經省視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如果你從未思考過為何而活,那生命將顯得毫無價值。



這部戲的論點我建立在「理解」去做統合,用卡繆的荒謬哲學來跟大家聊,但卡繆的認為的人生無意義,就如同其他存在主義一樣,乍聽之下或許會都有點悲觀,但真的理解過存在主義的人,會發現無論是之前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跟大家聊的海德格的《向死而生》、或是尼采的《超人說》,會發現「存在主義」才是真的樂觀,真正的樂觀是先把事情想得很糟,但仍然願意行動、願意生活、願意接受。這才是真正的樂觀。相反地,如果你把事情想得很糟,卻不去行動或是逃避,那就真的是悲觀了。



存在主義的出現,發生在一、二戰之間,一連串的戰爭,讓飽受戰爭時代之苦的些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感到人生的荒誕,但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們無論是尼采還是卡繆,即使一生飽受戰亂和疾病的這魔,但他們都是用最頑強的生命力,接受人生的荒謬,提出這麼多充滿生命力的學說,勸誡世人熱愛生命活下去,所以今天借用存在主義論點,也是想要呼應「誰是被害者」,給予他們一個比較有生命力的回應。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誰是被害者》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48《誰是被害者》第一季回顧:將死亡視為唯一一種被世界理解的悲劇展演,用卡繆的荒謬哲學來解析那些不被理解,也不理解世界的「被害者們」



御穆雪-avatar-img
御穆雪和其他 10 人喜歡這篇
❝ 再不看台劇,台灣就悲劇了拉! ❞ 「 對內,讓影視成為我們找回認知的載體; 對外,讓戲劇成為我們輸出文化的導體。」 ➟ 一個只聚焦台劇與國片的 𝐏𝐨𝐝𝐜𝐚𝐬𝐭 ➟ 每一集讓我們透過一部台劇,跟你聊一個社會議題、歷史和文化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台劇《華麗計程車行》,故事展開於1999 年大地震過後,全世界人類面臨千禧年世界未日的擔憂時,在嘉義的華麗車行裡,陳柏文大學畢業、陳柏翰志願役退伍,兩兄弟正面臨究竟要走入職場或接班計程車行的人生分岔路口......。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而此篇將針對兩位男主角何瑞之與于向立的心中因爲「責任感帶來的限制性」做為分析的核心。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我的意外室友》講述青年租屋、青銀共居議題,探討房價上漲帶來的居住困境,並提出不同的政策方案。本文裡還討論了荷蘭和德國的青銀共居計畫,作為臺灣政策的參考。除此之外,也提到臺灣的青銀共居計畫,以及共居和交換原理形式的比較。
台劇《華麗計程車行》,故事展開於1999 年大地震過後,全世界人類面臨千禧年世界未日的擔憂時,在嘉義的華麗車行裡,陳柏文大學畢業、陳柏翰志願役退伍,兩兄弟正面臨究竟要走入職場或接班計程車行的人生分岔路口......。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而此篇將針對兩位男主角何瑞之與于向立的心中因爲「責任感帶來的限制性」做為分析的核心。
承如在上篇所探討到關於「新時代思想」的「限制性信念」對於意識顯化實相的重要性,此篇開始對於《 不夠善良的我們》的人物解析,也會著重於這點作為補充說明。而此篇將針對兩位女主角Rebecca與簡慶芬的心中因爲「限制性信念帶來不配得感」做為分析的核心。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起初包持著感同身受的心態看,每位死者卻各個不同的社會議題。
Thumbnail
「鑑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透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 「鑑識不只是要找到線索,推演出完美的邏輯,而是你要利用手上的線索,去找到那被隱藏的故事。」 這兩句話是劇集一開始,劇中的老師告訴觀眾的。但這似乎不太對,鑑識是待在實驗室分析微物跡證的,包括分析研究
當你說出你心裡深藏的受傷經驗,對方說你都只看見壞的事,記的壞的事,怎麼不去想想他人也有對你好的時候? gosh!我是那個鼓起勇氣說出的人,反倒要被指責我見眼前的人有怒,所以看世界不美麗,以為我到台東來變的更堅強圓滑明事理,想不到我還是用筆藏鋒,以怒見人。 我很窮,但我還有尊嚴跟自由。
Thumbnail
誰是加害者?應該到第三季才會出現了。會不會出現像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結局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理解其中的背後意涵。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回顧劇中精彩的角色表現。
Thumbnail
今年在大家被困家中時,應該 Netflix 虜獲了一大批的新粉絲!加上遇到楓林網被抄家,其他相關平台的噤若寒蟬效應,更是推升一波訂閱戶數量吧?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起初包持著感同身受的心態看,每位死者卻各個不同的社會議題。
Thumbnail
「鑑識是了解人類行為模式的科學,我們透過遺留下來的跡證,去了解人怎麼做跟為什麼做。」 「鑑識不只是要找到線索,推演出完美的邏輯,而是你要利用手上的線索,去找到那被隱藏的故事。」 這兩句話是劇集一開始,劇中的老師告訴觀眾的。但這似乎不太對,鑑識是待在實驗室分析微物跡證的,包括分析研究
當你說出你心裡深藏的受傷經驗,對方說你都只看見壞的事,記的壞的事,怎麼不去想想他人也有對你好的時候? gosh!我是那個鼓起勇氣說出的人,反倒要被指責我見眼前的人有怒,所以看世界不美麗,以為我到台東來變的更堅強圓滑明事理,想不到我還是用筆藏鋒,以怒見人。 我很窮,但我還有尊嚴跟自由。
Thumbnail
誰是加害者?應該到第三季才會出現了。會不會出現像是《東方快車謀殺案》的結局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圍繞著一個亞斯伯格的鑑識員。 總監製曾瀚賢說「我們的初衷是想表達社會上無法發聲的人的故事,這些人的困境在戲劇的表現下,透過死亡才能彰顯。」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理解其中的背後意涵。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今天我們要來回顧劇中精彩的角色表現。
Thumbnail
今年在大家被困家中時,應該 Netflix 虜獲了一大批的新粉絲!加上遇到楓林網被抄家,其他相關平台的噤若寒蟬效應,更是推升一波訂閱戶數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