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被害者(2) -- 觀後感

更新於 2024/07/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年紀較輕的演員包含曉孟反而讓觀眾更有帶入感

他們的年少無知、他們的叛逆、他們對人生的省思、對未來的徬徨、對家庭的無奈...

都像是曾經的自己在螢幕上一幕一幕上演

但年長的演員中,兩個以愛為名的家長(好難寫的不劇透啊...但你看了之後會知道我在講誰)真的是把亞洲常見(常見嗎?我也不知道,但感覺...歷歷在目)的家庭狀況,尤其是有心理障礙的家長的那種神韻刻畫得栩栩如生,又或是那種以愛為名的管控、不知道如何表達愛與關懷的笨拙、那種躁鬱症或憂鬱症的形象都表現得非常鮮明

劇情的設計更是巧妙,在第一集或第二集正常人就可以猜出兇手是誰了,但你會一直問,為什麼是他/她?為什麼是他/她?How?Why?然後在很後面你會得到一個還算滿意但出乎預料的答案;劇情編排的緊湊程度跟邏輯也產生了相當大的黏著性,是會逼得你一集接著一集看的,但我覺得相比 Apple TV 一些驚悚或心理大作,誰是被害者不會創造那種讓你喘不過氣的氛圍、或因為過強的帶入感覺得自己快瘋了需要休息一下感覺,他是那種即便一口氣看完也不會有太多心理壓力的戲,比起人物情緒的刻畫,他更著重邏輯推理的辦案過程

至於配飯吃嗎?我建議不要,畫面真的不是很愉悅,我對這種畫面的容忍度算很高了,雖然還是吃得下飯,但真的會有點找罪受...

整體看下來,相比第一季的壓迫感、第二季輕鬆許多;相比第一季每個受害者的大場面、這一季每個受害者死亡場面小很多,更多的精緻的刀工與慢速折磨的手法;再相比第一季的簡單,畫面上的簡單,這一季有太多至入性行銷,不僅是廠商的置入性行銷,我甚至懷疑某些畫面也是演員的經紀人或演員自己強力要求的,這些東西導致本來帶入感就不強的影集有更多格格不入的東西與不自然感


最後,第二季真的能回應片名嗎?誰是受害者?或者引起一個比較有深度的哲理思想?我覺得答案是否定的,相比第一季看完後沒日沒夜的省思甚至會做惡夢,這一季看完的感覺就是....『哦~兇手是他/她...原來是這樣....原來真相是這樣...哦~還要鋪第三季嗎?好喔~~~』相反的,我倒是很推薦還沒看過第一季的觀眾去看第一季,他對於生與死的議題有更有趣的討論





內容總結
誰是被害者2
3
/5
avatar-img
68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kdk12358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有個女學生一口氣噴了好多個問題給我 雖然我不喜歡每次找我都是有事的事實 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讓我感覺我有義務回答 也許這是深藏在我心裡的老師魂吧
很多莘莘學子的夢想可能就是去外商工作 至少當時的我是這樣,我很確信我不要去台廠 尤其是在去過某MXK實習過之後更是篤定 雖然英文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 但只要有人聽到我在外商 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英文要多好啊?」「有什麼要求嗎」「多益要幾分?」 其實分數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的問題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時間的付出、精力的消耗 希望作品能獲得好評與支持的想法開始讓我審視媽媽與我的關係
在科技發達的現在 曾幾何時 你還會盯著牆壁上廁所 你上次失眠 又是如何度過的? 是數綿羊、在床上輾轉反側、還是滑手機 看YouTube、看Netflix? 是的 科技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 但我們上次擁有原創性的想法又是什麼時候? 既我多巴胺Detox(減毒)之後 我發現對著牆
此刻、現在、Now、This moment 是被現代人所遺忘的時光
5/5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里底
今天有個女學生一口氣噴了好多個問題給我 雖然我不喜歡每次找我都是有事的事實 但明確的目標與方向讓我感覺我有義務回答 也許這是深藏在我心裡的老師魂吧
很多莘莘學子的夢想可能就是去外商工作 至少當時的我是這樣,我很確信我不要去台廠 尤其是在去過某MXK實習過之後更是篤定 雖然英文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問題 但只要有人聽到我在外商 很多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你們英文要多好啊?」「有什麼要求嗎」「多益要幾分?」 其實分數一直以來都不是台灣人的問題
資工系啊!在這個升學的時間肯定是被搶破頭的科系吧,不論是未來誘人的薪資還是AI的浪潮,這個行業⋯你們肯定充滿了想像與嚮往 資工系與其說是科學或工程、它其實更像邏輯、藝術、和歷史的結合,很多設計、很多程式碼、很多非硬性規定追根究底的話就是「喔⋯⋯當初大家這樣講好了啊」「這樣寫比較好⋯因為如果⋯就會⋯
時間的付出、精力的消耗 希望作品能獲得好評與支持的想法開始讓我審視媽媽與我的關係
在科技發達的現在 曾幾何時 你還會盯著牆壁上廁所 你上次失眠 又是如何度過的? 是數綿羊、在床上輾轉反側、還是滑手機 看YouTube、看Netflix? 是的 科技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方便 但我們上次擁有原創性的想法又是什麼時候? 既我多巴胺Detox(減毒)之後 我發現對著牆
此刻、現在、Now、This moment 是被現代人所遺忘的時光
5/5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里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Thumbnail
  2017年,台灣10大死因之首癌症,計4萬8,037人,自殺則排在第11位,計3,871人,而最懸疑、最恐怖、最佔媒體版面的他殺不過175人,僅佔該年死亡人數(17萬1,857人)的0.1%。世界衛生組織(2000)表示,每1起自殺死亡事件代表有10至20起自殺企圖發生,據統計(2008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
Thumbnail
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以下簡稱《誰》)改編自天地無垠的推理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全劇以鑑識官方毅任視角為出發,在偵辦連續命案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也捲入了其中。不同於其他的懸疑推理劇,《誰》並非是要釐清「加害者」是誰,而是尋找「被害者」及「下一位潛在的被害者」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戲劇的一個里程碑,全劇都是台灣演員的感覺是很好的。雖然有許多地方還是飽受批評,但是瑕不掩瑜,依舊是值得鼓勵。
Thumbnail
心得,微雷,尚未追完的觀眾慎入。 最後一集讓我非常有感觸。 當方毅任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拉他一把?」,「我現在想拉你一把」。 當徐海茵對李雅昀說:「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 這集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自殺的人在最後一刻,有沒有可能再看見一個陌生的曙光,再延緩一點時間,給予他們更多看見或是被理解
Thumbnail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
Thumbnail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短短八集,讓我們經歷一次次試圖抓住想離去之人的驚險過程,想走的,想慰留的,我們追求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個觀後的感想與你分享: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Thumbnail
  2017年,台灣10大死因之首癌症,計4萬8,037人,自殺則排在第11位,計3,871人,而最懸疑、最恐怖、最佔媒體版面的他殺不過175人,僅佔該年死亡人數(17萬1,857人)的0.1%。世界衛生組織(2000)表示,每1起自殺死亡事件代表有10至20起自殺企圖發生,據統計(2008
Thumbnail
我們的台劇終於在Netflix平台上出了一口氣。經歷過好多雷聲大雨點小的開發後,Netflix如今有了一部精彩的台灣原創作品叫作:《誰是被害者》
Thumbnail
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以下簡稱《誰》)改編自天地無垠的推理小說《第四名被害者》,全劇以鑑識官方毅任視角為出發,在偵辦連續命案的過程中,意外發現自己多年未見的女兒也捲入了其中。不同於其他的懸疑推理劇,《誰》並非是要釐清「加害者」是誰,而是尋找「被害者」及「下一位潛在的被害者」的過程。
Thumbnail
台灣戲劇的一個里程碑,全劇都是台灣演員的感覺是很好的。雖然有許多地方還是飽受批評,但是瑕不掩瑜,依舊是值得鼓勵。
Thumbnail
心得,微雷,尚未追完的觀眾慎入。 最後一集讓我非常有感觸。 當方毅任對女兒說:「你有沒有拉他一把?」,「我現在想拉你一把」。 當徐海茵對李雅昀說:「活下去」、「想盡辦法活下去」。 這集對我來說就像在挖掘自殺的人在最後一刻,有沒有可能再看見一個陌生的曙光,再延緩一點時間,給予他們更多看見或是被理解
Thumbnail
近期Netflix推出的懸疑台劇《誰是被害者》(The Victims’ Game),描述一起震驚全台的連續殺人案,每場案件都慘不忍睹,警方追查後看似有線索有頭緒,但下一場命案卻完全推翻之前的邏輯,貌似是一場計畫好的「遺願」連續命案,到底是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這些人目的到底是
Thumbnail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短短八集,讓我們經歷一次次試圖抓住想離去之人的驚險過程,想走的,想慰留的,我們追求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個觀後的感想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