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尋琴者》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引言

《尋琴者》是郭強生所著的中篇純文學小說,於今年四月出版成書。他以一名擁有過人音樂天分的調音師為第一人稱,用一段踏向破敗的尋琴之旅,闡釋靈魂的孤寂。這部小說中有大量和音樂、樂器相關的敘述,與主角的心思、生命經驗時時相互呼應,宛若一份用文字譜寫的旋律,演奏一場關於愛慕與寂寞的悲傷樂章。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
神用音樂 將靈魂騙進肉體,
  靈魂從此 失去自由。

尋琴之旅

鋼琴這項元素貫串整部小說,鋼琴隱含了不容質疑的神性,紐約象徵了一名鋼琴家的夢想,同時預示了整部小說將走向破敗:如果每一架鋼琴都是在希望當中被迎入家庭,那麼這些鋼琴之後又將何去何從?鋼琴家的世界尤其如此,每年有無數的鋼琴天才被「製造」出來,但是所謂的天才是有時效性的,一名天才必須在某個年齡內做到超乎水準的發揮,如果過了某個年紀而再沒有任何過人之處,那麼就無異於走下坡。
主角作為一名曾經的鋼琴天才,見識到了鋼琴家世界的虛偽與殘酷,同時明白了自己並不屬於那個世界,於是他寄情於琴,做起了調音師的工作。而他在少年時期與一位鋼琴家相處之下,一段無果的愛慕,成了他靈魂的孤寂枷鎖。多年後,一架藏有故事的鋼琴帶他遇見了一名六十歲的生意人。這架鋼琴原屬於生意人剛過世不久的少妻,調音師跟著這架鋼琴已有一段歲月,也因此知曉許多關於少妻的秘密。調音師與生意人,懷著不可說破的默契,踏上前往紐約的尋琴之旅。
然而被荒廢的命運只是遲早的事情。調音師來到紐約,鋼琴家的夢想之地時,已然年過四十,早年禿頭、一對招風耳、加上滿臉痘疤的他,將靈魂投注於鋼琴之中,欲取消自身的肉體。音樂於靈魂是他的驕傲,卻也成為他痛苦的根源。在與生意人相處之下,欲尋求靈魂共鳴的調音師,日益感到自己的卑賤。處處為人調整音律的他,自己卻像是一台壞掉的鋼琴雜亂不堪。故事的尾聲,兩人來到一處二手鋼琴處理工廠,裡面掛滿了鋼琴的不同部件,宛若一座墳場,調音師看見這些鋼琴的屍骸,有種相見恨晚的心情,他明白無論為人類的虛榮貢獻多少心血,自身終究只有敗壞一途。

結語

這是一部非常哀傷的小說,文中琴字雙關情字,角色越是專注於琴,就越是突顯寂寞。故事裡提到歷史上多位鋼琴家,藉由致力於音樂,欲達到藝術中的無我境界,無我同時也是取消肉體的累贅,文中提到舒伯特個子矮小、其貌不揚,並且還在僅有的幾次中染上了梅毒,無我的境界也許只是一種愛欲的轉嫁,代表放棄了期待。調音師宛若舒伯特的翻版,他的靈魂同樣為肉體所困,敗壞的身軀無法為他博得任何景仰或尊重,愛慕成了他的枷鎖,箝制了自由的靈魂,讓他只能孤獨徘徊於鋼琴之間。
也許按照現今流行的說法,調音師可以是一名灰色無性戀者;或者相反,柏拉圖式的愛只是一種不得已的開脫。這部小說所描繪的愛慕之情幽微而細膩,寂寞隨之排山倒海而來。讀完最後一個字,像是敲下琴鍵的最後一個音,迴盪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我喜歡作者描寫愛慕的方式,愛慕之情讓人充滿期待,即便自己早已心知肚明,期待只會落空。性別、年齡、外貌都是肉體的因素,如果說情感是靈魂上的結合,那麼肉體豈不就是阻卻共鳴的枷鎖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會員
23內容數
倫敦西區音樂劇觀後感。有鑑於音樂劇大多於晚間七點半開演,故命名之。來自一名熱愛藝文活動的交換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布朗尼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獻給虛無的供物》被譽為日本推理四大奇書。之所以會被稱為奇書,在於它極難閱讀,文中的情節虛實難分,大量引經據典,一方面遵守本格推理的小說形式,另一方面卻又不斷推翻前一種推理。與其說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不如說這是作者在時代下的心靈寫照,將內心的痛苦轉化為文字,是一部哀悼之書。
由獨步出版社於今年一月出版,伊坂幸太郎的《蹺蹺板怪物》,本作品由兩篇中篇小說構成,前者為同名〈蹺蹺板怪物〉,後者為〈旋轉怪物〉。這部作品具有十足的伊坂風格,動作情節描寫宛若電影,充滿了畫面感;看似不得要領的對白,卻處處留下意想不到的伏筆;在小說的娛樂性背面埋下隱喻,靜靜訴說:我們已然活在怪物的年代。
《獻給虛無的供物》被譽為日本推理四大奇書。之所以會被稱為奇書,在於它極難閱讀,文中的情節虛實難分,大量引經據典,一方面遵守本格推理的小說形式,另一方面卻又不斷推翻前一種推理。與其說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不如說這是作者在時代下的心靈寫照,將內心的痛苦轉化為文字,是一部哀悼之書。
由獨步出版社於今年一月出版,伊坂幸太郎的《蹺蹺板怪物》,本作品由兩篇中篇小說構成,前者為同名〈蹺蹺板怪物〉,後者為〈旋轉怪物〉。這部作品具有十足的伊坂風格,動作情節描寫宛若電影,充滿了畫面感;看似不得要領的對白,卻處處留下意想不到的伏筆;在小說的娛樂性背面埋下隱喻,靜靜訴說:我們已然活在怪物的年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Thumbnail
什麼是有意義的一生呢?故事的主角Joy是個爵士鋼琴好手,懷揣著夢想,卻人到中年鬱鬱不得志,沒想到在離夢想最近的時刻,陰錯陽差的將自己“邁進”歸零的世界,為了順利從返人間,被迫作為萬年畢不了業的靈魂22號的啟發導師,師徒二人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摸索出人生真正的意義完成彼此的角色歷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台名為山道猴子的琴,如同琴槌敲打著繃緊的弦,只感到被撞擊的核心,不斷因共振而擴大,性慾充滿著他的全身心靈,幾乎每一條末梢神經,都能清晰地覺受到這座中樞,有多麼的愉悅,即使不成言語,聲帶爆量衝出氣體所譜寫出的靡靡之音,便已盡在不言中,當快感滿到不能再充滿身體,那麼高潮就是必須⋯⋯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Thumbnail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把靈魂肉體化的時候,靈魂們都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病會老,而且無法自由穿越時空的形體裡。於是,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天使們開始演奏醉人的音樂。   那樂聲實在太令靈魂們陶醉了,都想要聽得更清楚一點。然而,能夠把那音樂聽得更清楚的方法,只能透過一個
開始接觸鋼琴是五歲的時候,那時候坐上鋼琴椅後,我的腳還碰不到地板,兩隻腳懸在空中晃來晃去。 第一次接觸到五線譜,老師說在五線譜上房間裡面住的是小豆芽,有的住在房間裡,有的住在線上。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音樂是無形的,卻是由有形的樂器所發出。情感是無形的,卻被困在有形的肉體中。不論是音樂還是情感,人們都更重視無形的東西,但愈是追求,就愈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有形的牢籠中。這種柏拉圖理型論式的隱喻構成了整個故事的基調,也是郭強生《尋琴者》最主要的魅力。
Thumbnail
什麼是有意義的一生呢?故事的主角Joy是個爵士鋼琴好手,懷揣著夢想,卻人到中年鬱鬱不得志,沒想到在離夢想最近的時刻,陰錯陽差的將自己“邁進”歸零的世界,為了順利從返人間,被迫作為萬年畢不了業的靈魂22號的啟發導師,師徒二人在一次次的碰撞中,摸索出人生真正的意義完成彼此的角色歷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這台名為山道猴子的琴,如同琴槌敲打著繃緊的弦,只感到被撞擊的核心,不斷因共振而擴大,性慾充滿著他的全身心靈,幾乎每一條末梢神經,都能清晰地覺受到這座中樞,有多麼的愉悅,即使不成言語,聲帶爆量衝出氣體所譜寫出的靡靡之音,便已盡在不言中,當快感滿到不能再充滿身體,那麼高潮就是必須⋯⋯
Thumbnail
賦予鋼琴個性與靈魂的調音師,儘管關鍵不可或缺,卻往往隱身於幕後,不為人所知。這部作品為調音師描繪出清晰的輪廓,以調音師作為舞台中心,順著樂音的震動,向外牽引著「人」如觸動音樂或是被音樂觸動的人、「物」如悠久或是被廢棄的鋼琴樂器,串以「事」譜寫出人與物尋覓共鳴的孤單與無悔。
Thumbnail
事隔多年,每當我卡在人生青黃不接的抉擇之際,1900那個身影就會浮現在我的腦海裡。 世界這麼繁華,摩天大廈去如海浪波滔般漫無邊際。 我彷彿也孤立在那個不上不下的舷梯上,進退維谷,天地間,彷彿只有我孤身一人。 孩子們,你也有過這樣為難的時刻嗎?
Thumbnail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當神想要把靈魂肉體化的時候,靈魂們都不願意進入那個會病會老,而且無法自由穿越時空的形體裡。於是,神想出了一個辦法,讓天使們開始演奏醉人的音樂。   那樂聲實在太令靈魂們陶醉了,都想要聽得更清楚一點。然而,能夠把那音樂聽得更清楚的方法,只能透過一個
開始接觸鋼琴是五歲的時候,那時候坐上鋼琴椅後,我的腳還碰不到地板,兩隻腳懸在空中晃來晃去。 第一次接觸到五線譜,老師說在五線譜上房間裡面住的是小豆芽,有的住在房間裡,有的住在線上。
Thumbnail
在那個不經意的年代,口琴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窮人心中的鋼琴,是夢想和希望的載體。我們的故事,從一部深入人心的日劇《阿信》開始,其中女主角在絕境中透過一首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找到了重生的勇氣。那是口琴的魔力,能在最黑暗的時刻照亮前行的路。
Thumbnail
就像是一封獻給徬徨之人的溫柔情書,若玗在這首遲了將近十年的曲子中,向我們袒露了她的軟肋。若玗說,身為這個世代的鋼琴家,不論是來自外界的聲音要自己和主流靠攏、或是要在社群媒體獲得流量,這些都讓人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