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再恐同日的反思:盡量讓自己“正常”,是性少數的責任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空心二胡
在今天臨晨,我發表了關於精神障礙人士面臨的社會困境,所以接下來我們來談談性少數面臨的社會困境。
雖然說性少數不是只有同志,同志是性少數的一種,但是由於性少數群體都面臨“性難民”的困境,因此我們在本篇文章中,一併討論性少數的社會困境。
由於最近適逢同婚通過一周年,很多性少數洋溢在歡笑與淚水之中;也因為經過同婚通過一周年的考驗,所以當我們驗收成果時,我們發現,其實同志和其他性少數結婚,對社會沒有顯著的影響。
不過,即使同婚通過一周年,同志運動就此劃下句點了嗎?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或者我們應該說,在當前同婚通過一周年以後,我們才真正應該反思,所謂的“正常社會”究竟是什麼呢?而究竟性少數群體,到底有沒有比順性別異性戀有更大的“責任”,讓自己“融入社會”或者“看起來很正常”?
事實上就我參與性少數聚會以及與性少數互動的經驗,其實絕大部分的性少數都很安分守己,都很大家一樣都是普通人,普通到如果他們不說,我們根本不知道原來我們都是天涯淪落人。但是即使絕大多數的性少數其實並沒有任何特別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性少數,為了要讓自己看起來“不奇怪”或者是讓反同人士沒有針對的空間,他們必須要花時間和金錢讓自己看起來很潮很精緻,才不會招致非議。甚至連一般人正常的情緒--也就是生氣和悲傷,他們在社會壓力之下,也更難像異性戀一樣,坦率的表達出來。而這也是我們印象中覺得同志族群都是男神女神的原因,因為他們受到社會壓力,所以不能哭、不能生氣,當他們表達憤怒的時候,他們通常只能拐彎抹角表達憤怒;他們要表達難過的時候,也只能盡可能讓自己保持溫柔,並內化這些難過。
所以今天在談性少數“融入社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不禁要談,這個社會是不是對性少數太嚴苛了,所以才導致有一部分性少數必須要讓自己過分完美無瑕,才能順利在這個社會上生活?
這也讓我想起我之前在寫跨女的著裝攻略時,有個看起來似乎是很精緻的大陸跨女非常認同我的文章,並直呼“我們做人本來就要融入社會,所以你的文章很棒,所謂‘女人’不只是自我認同,我們還要把自己做好”。雖然說我其實寫那篇攻略也沒有所謂“融入社會”的意思,我之所以寫那些穿搭攻略只是希望如果跨女和順女能夠在文化上形成一個“女性共同體”,那麼我們就能互相保護;互相扶持。可是話又說回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靠譜”難道是跨女的責任嗎?或者應該說是整個性少數群體的責任嗎?難道導致性少數群體不被信任的原因,不就是異性戀男性主導的社會,過於排斥“不符合性別期待的群體”,甚至有些異性戀男性假借同志與跨女的身份侵擾所有女性,所以作為性少數的大家,才必須要花更大的功夫,讓自己看起來精緻,並且在這個窒息的社會上,讓自己看起來“更融入群體”嗎?
其實也不要說有性戀性少數有性難民的問題,事實上我們這些無性戀也有性難民的問題。原因是因為很多有性戀都認為一個人對其他人沒有性吸引力是不正常的事情,特別是像我們這種肥胖的、外貌不佳的無性戀,還會被譏笑我們不是真正的無性戀,我們只是找不到伴侶,並且要我們變漂亮不要當無性戀。你覺得這種揶揄不好看的性少數的態度有道理嗎?
因此我們在今天這個“國際不再恐同日”之際,我們必須要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們社會所謂的“正常”,是真的正常,還是其中一方強權把弱勢壓得喘不過氣,然後自以為這一切都很正常?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再給性少數多一點的空間,多一點的關懷,而不是身為性少數就一定要成為帥哥美女,甚至連生氣和落淚都不可以,才能被認可是“正常”?才能被認為是“社會榜樣”?
儘管同婚通過一周年,我們達到一個性別平權的里程碑,但是真正的挑戰,或許現在才正要開始。因此我們藉由這一天讓自己反省,並且靠我們的力量讓這個社會成為更包容的社會,只有當性少數的印象不再只有歡笑而也有淚水時,我們才能真正說“我們已經平權了”;“我們已經開放了”。希望社會上的我們,能夠再堅持一下,再等待一下,或許真正包容多元性別的社會就就此不遠了。我們大家一起加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個人生活|逛街|消費|旅遊|日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由於最近台灣發生一些關於司法的時事,死刑與廢死以及精障(精神障礙)人士的犯罪議題又浮上檯面。當然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想聽的,要嘛是“殺人處死,天經地義”;要嘛是“精障人士有他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照比例原則判刑”,但是大家會這麼簡單用二分法去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
    昨天晚上,因為在外站看到一篇筆友的文,覺得觸景生情,整個人又氣又難過,所以我在當時寫了一篇日記。不過之後因為這場誤會有聽她解釋,所以我們就和好了,也因此那篇日記我就站內隱藏了。
    雖然這個題目由我這個糞校藝考生來講有點好笑,而且近期重溫歷史的次數也只有準備文化行政時有認真讀而已,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有沒有資格來寫這個問題。不過因為看到身邊有些小朋友覺得學歷史很辛苦,或者是在解讀歷史事件時缺乏比較宏觀的視野,所以我嘗試用我自己的方法來寫我學歷史的心得。
    這幾年,我對於關注性別議題的熱情已經不如以往,不過今天在刷臉書的時候,意外看到了淡大這篇“公審文”,而這篇文章的內容,進一步引起了我的興趣:
    雖然說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我不想再幫胖女解釋任何東西”,但是我要收回我這句話,我還是要幫胖女倡議一些事情,以及撰寫更多胖女的困境以及故事,我們才能讓胖女的權利真正意義的提升,以及被看見。
    “女人究竟能不能自我物化”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很糾結的一件事情,原因是因為我認為“物化”這個東西已經被濫用到它的定義已經模糊化,導致可能有些女生只是炫耀健身成果都有可能會被稱之為“物化”。可吊詭的是網路上其實充斥著很多想要借由展現性感從父權社會主體--也就是男人以及有相同嗜好的女人,獲
    由於最近台灣發生一些關於司法的時事,死刑與廢死以及精障(精神障礙)人士的犯罪議題又浮上檯面。當然關於這個問題,我一直都知道大家想聽的,要嘛是“殺人處死,天經地義”;要嘛是“精障人士有他的困難所以我們要照比例原則判刑”,但是大家會這麼簡單用二分法去討論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其實
    昨天晚上,因為在外站看到一篇筆友的文,覺得觸景生情,整個人又氣又難過,所以我在當時寫了一篇日記。不過之後因為這場誤會有聽她解釋,所以我們就和好了,也因此那篇日記我就站內隱藏了。
    雖然這個題目由我這個糞校藝考生來講有點好笑,而且近期重溫歷史的次數也只有準備文化行政時有認真讀而已,我也不知道我究竟有沒有資格來寫這個問題。不過因為看到身邊有些小朋友覺得學歷史很辛苦,或者是在解讀歷史事件時缺乏比較宏觀的視野,所以我嘗試用我自己的方法來寫我學歷史的心得。
    這幾年,我對於關注性別議題的熱情已經不如以往,不過今天在刷臉書的時候,意外看到了淡大這篇“公審文”,而這篇文章的內容,進一步引起了我的興趣:
    雖然說我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我不想再幫胖女解釋任何東西”,但是我要收回我這句話,我還是要幫胖女倡議一些事情,以及撰寫更多胖女的困境以及故事,我們才能讓胖女的權利真正意義的提升,以及被看見。
    “女人究竟能不能自我物化”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是我很糾結的一件事情,原因是因為我認為“物化”這個東西已經被濫用到它的定義已經模糊化,導致可能有些女生只是炫耀健身成果都有可能會被稱之為“物化”。可吊詭的是網路上其實充斥著很多想要借由展現性感從父權社會主體--也就是男人以及有相同嗜好的女人,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情人節閒來無事 分析一下最具爭議的話題【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首先純友誼的定義"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換句話說不能有情人間的親密幻想 還有其他觀點居然也列入純友誼 "互相尊重"或是"共同興趣"還有"價值觀" 定義模糊難怪一堆人觀點混淆 以身為男性的角度來說【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對於社會議題的探討,以及對自由與性別等同的看法。作者分享了一些觀察和感想,認為社會學概念應該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表現自己的進步,指出有些自稱feminists或性平支持者的人缺乏真正關心社會議題的意圖。
    Thumbnail
    害怕自己不像男性沒辦法給女性安全感,但又擔心自己就算像男性也比不上真正的男性,但心裡又不認為自己應該、想要成為男性,於是會讓自己顯得自卑不自信,而這種不安會橫在感情裡!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
    情人節閒來無事 分析一下最具爭議的話題【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首先純友誼的定義"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換句話說不能有情人間的親密幻想 還有其他觀點居然也列入純友誼 "互相尊重"或是"共同興趣"還有"價值觀" 定義模糊難怪一堆人觀點混淆 以身為男性的角度來說【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Thumbnail
    小孩的確與大人不同,本身的想法就是多元且發散的存在,所以在社會上提倡多元,只是希望大人們返璞歸真,能回到莫忘初衷的赤子之心,此一舉措,恰恰好是在保護未成年人。 成年人接受多元,恰好能保護未成年人的多元思維,而若將同性戀等非人類繁衍的事實,寫進教科書,就好像是在認同人類,不應該是天生自然的樣貌。
    Thumbnail
    文章討論了對於社會議題的探討,以及對自由與性別等同的看法。作者分享了一些觀察和感想,認為社會學概念應該要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表現自己的進步,指出有些自稱feminists或性平支持者的人缺乏真正關心社會議題的意圖。
    Thumbnail
    害怕自己不像男性沒辦法給女性安全感,但又擔心自己就算像男性也比不上真正的男性,但心裡又不認為自己應該、想要成為男性,於是會讓自己顯得自卑不自信,而這種不安會橫在感情裡!
    Thumbnail
    現今多元性別的社會,同志身份不再那麼難以啟齒。也不只是鎖定在特定的外在形象。 因為成長的環境及家庭因素,更因為同志的身份。在成長的過程中將自己武裝成男性的角色。 在親密關係裡扮演起那個承擔一切責任的「陽性」角色。不允許自己展現脆弱,認為所有的困難自己都得一肩扛起。也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中養成了伴侶
    Thumbnail
    近年來,性別議題逐漸在臺灣各地發酵,除了中央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更有許多民間團體紛紛投入性別相關議題,與更加基進的行動與論述。2017年,臺灣成為第一個同志婚姻合法的亞洲國家,也為臺灣的性別運動立下重要里程碑。在這條路上,新竹市政府也不遺餘力,努力朝性別友善城市的願景前進,除了加入開放
    Thumbnail
    MeToo事件是因為在台灣演藝圈發生的一連竄的性騷擾事件,引起了大眾的關注,但它其實是一場全球性的反性騷擾運動,揭露了許多隱藏在各行各業的性侵犯性騷擾案件。通常涉及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上司與下屬、老師與學生、明星與粉絲等。 這些案件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深遠的身心影響,也反映了社會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和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