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女權自助餐是真的嗎?直男為什麼覺得世界對他們不友善-「我是小生」事件中的性別觀察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前幾天剛發生的臺虎啤酒面試事件,原先只是一個同志面試者發文抱怨,面試官在面試中不尊重自己的出櫃經驗,造成臺虎受到部分網友抨擊只是對多元性別族群假友善的事件。

  沒想到粉絲專頁「我是小生」,在前天(12/27)發文諷刺該事件,認為該面試者提到的出櫃經驗,與自己身為直男的自己,在高中時告訴家人自己交女友的壓力差不多,並以hashtag #這世界對異男最不友善吧,重新掀起了一波論戰,主題轉到了:「直男也常被歧視。」、「女權自助餐只在意女性,對男性的處境不管不理。」

  我本人,與我身邊的許多朋友(包含直男)都不太認同「我是小生」這樣簡易的對比同志的出櫃經驗,與異性戀男性向家人坦承交女友的經驗的方式,畢竟這樣比較在普遍的經驗中實在「差距太大」,也忽略了社會對不同性別態度的脈絡。
  盡管「我是小生」在後續的道歉文(12/28)中,說明自己真的是很平等的看待一般性別族群,跟性少數族群,所以原先的發文是想要提醒大家,在面試時提及自己的個人感情經驗不是聰明的做法,應該要回答更與專業相關的答案。同時,不同的族群都有不同的壓力,去特別化性少數族群的經驗,只是加強標籤而已。
  甘安捏?

*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反而造成實質的弱勢繼續受歧視

  首先我要說,我某種程度同意「我是小生」的觀點,也就是他想要去說服大家在面試當中,以自己的私人經驗做為回答,並不適合用來回答跟職業有關的面試這點。我認為他要是一開始以此角度切入,可能可以帶出一個新的討論,也就是私人關係、私人經驗跟職業的關聯,還有以他的經驗而言,「性別」在職場上的影響。

  但我覺得「我是小生」真正的問題在,錯誤的類比不同社會背景壓力的族群,也太過輕率在文中表現出:你們(同志族群)的壓力經驗也沒什麼,我們(直男)也很有壓力的態度,不要再拿你們的少數經驗出來說嘴,不然只是自己標籤化自己。
  看到這邊我真的是直搖頭,我個人會稱呼這是一種將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忽視了實質存在的社會壓力,讓原本處在較弱勢的族群繼續弱勢下去,甚至難以翻身的做法

  我想以每年的同遊為例,我記得幾乎每年的同志大遊行前中後,都會看到、聽到一種聲音是:「同志為什麼一直要出來招搖,自己平平穩穩地過日子不好嗎?」,更甚者會是:「同志就是因為老愛搞這些聳動的標語、談性的事情,才會惹人討厭,這樣不是歧視,是同志自己也做得不好。」

  我們可以想像看看,假如同志族群在收到這種批評的時候就噤聲了,這個世界就真的和平、平等了嗎?

  應該是不會吧。

  我認為當性少數族群,或其他受壓迫的群眾不再發聲,不說出自己獨特的生命經驗時,就會造成社會上繼續只有主流族群的聲音,這些性少數族群繼續沉潛於黑暗中,循著主流社會的規則生活,壓抑自己想要表達、發展自己的自由。

  真的發生這種狀況時,主流社會「不會」負起這些受壓迫的責任,甚至不會發現有人被壓迫,因為身為受壓迫者的生命早就已經消失在黑暗裡。
 
*直男們感到的歧視是什麼?女權自助餐是真的嗎?

  以「我是小生」所舉的例子而言,高中男生交女友,害怕家長發現的壓力,可能是:家教很嚴,交友受到家長的嚴格限制,同時家長認為高中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拼課業,所以課業以外的事情都不允許。

  但這個例子與「性別」本身並沒有什麼關聯,這也是他的舉例之所以為錯誤類比的原因。
  坊間(?)直男們可能會感受到性別歧視的部份更可能是:「因為自己是男生,所以就被要求要多付出,無論是在工作上必須要多做苦力活,或是被要求要負起經濟的責任,若是賺不夠多就是不夠格的男人。另外,男人不可以有太多的情緒跟表現脆弱,因為男人必須讓女人(另一半)感到安心,同時在感情中必須要是能取悅女性的。最後,一個合格又優秀的男人,應該要默默承受壓力,而不要老是抱怨。」

  因為這些社會的「教誨」,確實讓部分的直男,感覺到自己總是要符合一個又一個更高的標準,而且從小到大都充滿了壓力。因此,當多元性別在爭取權益、甚或指責「男性」是造成其他性別壓迫的來源時,他們就會跳起來捍衛自身,他們也感受到負擔了許多的壓力、折磨,同時他們也要自己高呼從來沒有意圖要去傷害其他性別族群,為什麼最後都要怪到直男頭上?!

  我過去在陪伴身邊的直男朋友走出失戀經驗時,特別可以看到直男受到自己性別框架影響的狀況,他們在失戀時會反省:「是不是我做為一個男人不夠好,所以我的另一半才離開我。」,而把感情上的失敗解釋成自己不夠符合「好男人」的形象,我也看過朋友為自己的女友離開自己做解釋為:「因為我賺得不夠多,配不上她,所以她離開我。」
  (我要說,我在旁邊聽他這樣講,真的是讓我滿頭問號)

  所以直男們的確有因為性別的框架受到壓力,某些人感覺到的女權自助餐或許在他的生命中是存在的,但這些人仍是順應著這個框架,沒有機會去發現框架,質疑框架,甚至去解構它。
 
*踏入不同族群的生命,以同理而非諷刺的方式接近

  我要承認,我一開始看到「我是小生」的貼文時,第一個反應還是:這些父權紅利的既得利益者在說些什麼啊!(然後大翻白眼)

  但我最近因為生命的轉換,有機會跟許多非藝術圈,也非心理圈的異性戀男性相處,也有幸去聽到他們對自己生涯、感情的規劃,與面臨的挫折,其中有許許多多過去我會斥之為男性沙文、食古不化的傳統性別觀念等等。

  有些人非常適應這種觀念,在其中如魚得水,還備受其他直男的吹捧,但也有人在這種傳統性別框架下感到壓力。可是在我的觀察中,主動擺脫這種壓力的人很少,更多的人是希望自己能符合傳統成熟(甚或有點風流)的優秀男人形象,並且會因為不夠符合而懊惱。

  我這才發現我自己離所謂的「直男」族群有多遠。

  換言之,也可以想像直男族群離同志族群、直女族群的距離又有多遠。做為一個心理人、藝術人,我的生活經驗告訴我,要減少歧視、刻板印象,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近,同理而非諷刺的方式靠近,真的去意識到我們間的不一樣、我們身處的處境的不同,能讓人跟人之間有更全面的認識,當這個認識更深,我們才能踏入不同族群的生命裡,有品質的互動。

  最後我想說,對於自己不熟悉的族群,多去聆聽、多去發問,減少膝跳反射式的批評,不只會讓自己看起來思慮周全,也會使你與他人的互動裡多了友善的力量。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情侶爭吵,其實都是在吵「我才沒有妳/你講得這麼差!」,吵到最後,都是在吵爭吵中彼此詆毀、攻擊、中傷的那些事情,所以請放下互相指責的動力吧。試著用「我們的關係遇到一點問題,妳/你可以跟我一起解決看看嗎?」的態度,大家會發現你的伴侶,比你想像的更有能力面對你們關係的困境。
需要有一個人先站到子女的身邊,不因為拒學的問題而跟子女對抗。我發現很多父母在這種時候會忘記眼前的子女仍然是「孩子」,反而變成雙方像是敵人一樣,若是我們能在這種時刻,看到那個受傷、困惑的孩子,我想各位父母們應該都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到,你的子女現在需要你的呵護、引導。
覺察自己的重要性,用白話的比喻就是在做事前準備,像是打球、跑步之前會檢查自己服裝、鞋子有沒有穿對、鞋帶有沒有綁緊,也會伸展身體感覺一下自己狀態是否良好。同理而言,當我們今天遇到情感的衝突、內在的挫折時,也要像面對一場球賽一樣,把自己給整理好,才能知道自己面對困難時,自己有什麼資源可運用。
「孤味」,在2017年的短片版中,有段臺詞詮釋這個詞是代表著專心致意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意思,電影版中則沒有對這個詞有多的解釋,但片中一種孤獨而生、自己專心過著生活的氛圍,無需言語也表達得淋漓盡致。盡管,也是這個「不說」成為了劇中母女四人共同的心病與折磨。
以角色特質而言,我得誠實地說,我是不喜歡這類型角色的。因為這種角色會帶著你沉悶、苦澀、無奈終至無言,可也始終,沒人有真正的機會能接觸到深層的他,他像是一個沒有未來,只活在過去的人。
比較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負面感受,但比較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第一眼就在比較了。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互動的動物,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遇到的人事物,有更正確的認知,同時決定出應該如何與之應對的作為,比較更是一種對生活選擇的利弊權衡。
許多情侶爭吵,其實都是在吵「我才沒有妳/你講得這麼差!」,吵到最後,都是在吵爭吵中彼此詆毀、攻擊、中傷的那些事情,所以請放下互相指責的動力吧。試著用「我們的關係遇到一點問題,妳/你可以跟我一起解決看看嗎?」的態度,大家會發現你的伴侶,比你想像的更有能力面對你們關係的困境。
需要有一個人先站到子女的身邊,不因為拒學的問題而跟子女對抗。我發現很多父母在這種時候會忘記眼前的子女仍然是「孩子」,反而變成雙方像是敵人一樣,若是我們能在這種時刻,看到那個受傷、困惑的孩子,我想各位父母們應該都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到,你的子女現在需要你的呵護、引導。
覺察自己的重要性,用白話的比喻就是在做事前準備,像是打球、跑步之前會檢查自己服裝、鞋子有沒有穿對、鞋帶有沒有綁緊,也會伸展身體感覺一下自己狀態是否良好。同理而言,當我們今天遇到情感的衝突、內在的挫折時,也要像面對一場球賽一樣,把自己給整理好,才能知道自己面對困難時,自己有什麼資源可運用。
「孤味」,在2017年的短片版中,有段臺詞詮釋這個詞是代表著專心致意把一件事做到最好的意思,電影版中則沒有對這個詞有多的解釋,但片中一種孤獨而生、自己專心過著生活的氛圍,無需言語也表達得淋漓盡致。盡管,也是這個「不說」成為了劇中母女四人共同的心病與折磨。
以角色特質而言,我得誠實地說,我是不喜歡這類型角色的。因為這種角色會帶著你沉悶、苦澀、無奈終至無言,可也始終,沒人有真正的機會能接觸到深層的他,他像是一個沒有未來,只活在過去的人。
比較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負面感受,但比較其實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看到其他人的第一眼就在比較了。因為人是一種具有社會互動的動物,比較可以幫助我們對遇到的人事物,有更正確的認知,同時決定出應該如何與之應對的作為,比較更是一種對生活選擇的利弊權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們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我們依照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真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嗎?
Thumbnail
嗯我不是要特地點名某些網友,只是我發現有很多人都已經在我已經表明立場的前提下,一直批評我的立場或者是用敵對立場的觀點戳我,所以我實在是很難忍受這些東西。如果今天是我這樣戳別人,別人早就生氣了,但是別人卻可以這樣不顧我的立場一直戳我,我實在不能理解難道我是非常賤的人,導致每個人可以不管我的立場一直戳我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Thumbnail
大家如果只看媒體標題,可能會有女學生物化自己的想法。但細看後會發現北一女當初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客群是設定為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討論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 原來,物化這個活動的不是北一女生自己,而是在這之外的他者物化了這個活動。
Thumbnail
稍早之前,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拿起手機致電給台灣性別書店“女書店”,並用顫抖的嘴唇下大罵“你們太傲慢”等批判的詞彙,然後在電話聲中火速掛上電話。
Thumbnail
曾經我跟radical派的姐妹在討論“男人如何假裝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的問題的時候,有個姐妹說“我們可以很常看到男人假裝是liberal派,卻很難看到男人很難假裝自己是radical派”。這個論點我挺同意的,儘管以liberal派為首的網路女權曾經笑我亂講。
Thumbnail
愛並不是一件外衣,能夠披著去行使任何事,將縱慾說成是為你著想的善意,都只是自以為是的付出,甚至早已從黑暗淪為邪惡。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我們人都有自由意志,但我們依照自由意志所做的選擇,真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嗎?
Thumbnail
嗯我不是要特地點名某些網友,只是我發現有很多人都已經在我已經表明立場的前提下,一直批評我的立場或者是用敵對立場的觀點戳我,所以我實在是很難忍受這些東西。如果今天是我這樣戳別人,別人早就生氣了,但是別人卻可以這樣不顧我的立場一直戳我,我實在不能理解難道我是非常賤的人,導致每個人可以不管我的立場一直戳我
Thumbnail
有許多人對「買廣告」這件事有一種潔癖,好像這是一種「作弊」行為;對於不用買廣告就達成行銷目標的成功案例,則是心生嚮往,希望自己的產品或活動都能享受「病毒式行銷」的操作,只靠口耳相傳就被很多人知道。然而,這其實是一種隱藏的偏見。
Thumbnail
大家如果只看媒體標題,可能會有女學生物化自己的想法。但細看後會發現北一女當初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客群是設定為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討論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 原來,物化這個活動的不是北一女生自己,而是在這之外的他者物化了這個活動。
Thumbnail
稍早之前,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拿起手機致電給台灣性別書店“女書店”,並用顫抖的嘴唇下大罵“你們太傲慢”等批判的詞彙,然後在電話聲中火速掛上電話。
Thumbnail
曾經我跟radical派的姐妹在討論“男人如何假裝自己是一個女性主義者”的問題的時候,有個姐妹說“我們可以很常看到男人假裝是liberal派,卻很難看到男人很難假裝自己是radical派”。這個論點我挺同意的,儘管以liberal派為首的網路女權曾經笑我亂講。
Thumbnail
愛並不是一件外衣,能夠披著去行使任何事,將縱慾說成是為你著想的善意,都只是自以為是的付出,甚至早已從黑暗淪為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