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男女主角之間的確是有先設定好的愛情,像帕幕克的《雪》那本書裏面,男主角意外碰到他的舊情人,之後一時意亂情迷,他獨自走在街上回想剛剛碰到對方時自己講的話或表現如何,他突然感覺「好險我身上這件外套非常漂亮」。就是有一個自我保衛的感覺,你知道人在戀愛或感情中會一直覺得低人一等,不管他賺多了少錢,他還是次等的。他要拉扯的是兩人關係的平等。
5.6 歐洲統合與作者自身的寓言 Alfredo: 有些人喜歡《白色》可能是它比較傳統吧,傳統的意思是它可能不像《藍色》或《紅色》那麼的玄妙,會不會有些人覺得其他兩部太裝模作樣?《白色》很直接,而且講的是歐洲的命題,就是每個區域之間的對話,你語言不通,地位不平等、經濟不平等,你要怎樣統合成一個歐洲?只要地理位置換一下就可以代換到其他的國家。雖然這聯想可能有點牽強。
劉家維: 我會覺得像是抽掉偷窺,把兩個主角的關係拉稍微平一點的《情路長短調》,沒有那麼多玄妙的東西,單純在講一個故事。
image source: Artifial Eye bluray
男主角卡洛偷渡回波蘭後所看到的第一個景色,一片白色下殘破荒涼的國度。
Alfredo: 可是它有很多社會性的背景元素,比如說犯罪、社會現況描寫,當然不是真的很多,但他在其他兩部片無論是拍瑞士或是拍法國時,故事都和社會背景有點脫鈎,有人說他是波蘭導演,所以沒辦法拍很社會寫實的法國和瑞士,而他在波蘭就可以觸到一點現實。確實他以前的作品都有政治、社會的背景,反而在三部曲就少很多,《白色》有稍微多一點點。書上有提到很多人不喜歡晚期充滿藝術情調的奇士勞斯基,覺得...
劉家維: 不接地氣?他這部的波蘭很不波蘭,那時候波蘭已經變化很大,因為九零年代之後...
Alfredo: 為什麼他要出走(波蘭)拍片,是因為當時波蘭已經邁向市場經濟,以前國營資助電影的管道變得比較困難,透過市場他沒有辦法順利找到資金,只好尋求國際的投資,去做國際合拍片。
從這角度來看,這三部曲有點像是妥協下的商業拍攝計劃,當然電影有他想做的命題在裏面。我想奇士勞斯基是有意識的在風格和方向上做出轉變,其實從他較早期的作品就已經開始,他從《機遇之歌》可能就慢慢地轉變,到《十誡》或許已經脫離早期作品的樣子了。
編按:《雙面薇若妮卡》(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1991)描寫住在波蘭和法國的兩位女子(皆由依蓮雅各飾演),她們有著同樣的名字和長像,在互不相識的兩人之間,似乎有股神秘力量牽引著彼此。
這本書上也提到《雙面薇若妮卡》很像是導演自身的寓言,就是他先在波蘭死去,之後在法國重生,而且他本人也有心臟疾病,他後來就是心臟病去世的。去世之前他說要退休放棄電影創作,這就和片中波蘭的女主角因為心臟病,到底是要繼續唱歌還是放棄的困境有點相似。
片中也有社會抗爭放在背景,可是已經和劇情脈絡完全無關了,但他會放在影片裏面,就是有種和過去自我對照的意味,這樣的解釋還滿有趣的。所以可以想像從《雙面薇若妮卡》開始到後面的藍白紅三部曲也可以是奇士勞斯基第二電影生命的開始。
書上也有提到《紅色》劇情結構很複雜,像《雙面薇若妮卡》的故事就是一個人的雙重人生,可以說《紅色》中的法官和年輕的法官是同一個人的雙重人生,只是他們不真的認識彼此。這變成像是再說一次《雙面薇若妮卡》的故事,只是法官已經老了,他過去的命運沒法改變,年輕法官反而可以因為老法官的過去而有新的轉變,這和《雙面薇若妮卡》的概念是一樣的,關於命運的重覆與變奏。
image source: criterion collection
Section 6: 三色哪一部是你的最愛?
Alfredo: 來投票好了,大家最喜歡哪一色?
湯以豪: 六個人不是很容易平手嗎?
Alfredo: 不用決定結果啊,你先講好了。
湯以豪: 可是我很多印像都模糊了,因為我以為是下禮拜才討論。
Alfredo: 沒關係,你照直覺講。
image source: film-grab.com
湯以豪: 直覺說的話應該是《藍色》 給我回味的地方較多,因為一開始三部裏面的形式它是我最討厭的,它是一個活在女主角身上的故事,她的身影太強烈,我不喜歡整部電影都只有一個人身影的電影。
可是後來慢慢就可以理解整部片銘刻在這個人身上是合理的,它回味的空間讓我比較喜歡。當然可能是我最早看的就是《藍色》,看其他兩部是很多年後,已經比較容易接受有些東西是可以解讀的。
(藍色:1票)
image source: Artifial Eye bluray
年輕法官房間掛著一幅芭雷舞者的畫
infero:《紅色》 ,它劇本很好啊,那個偶遇式的劇本寫作,有點關聯但又沒有那麼明確的關聯,而且每個攝影機的運動都想得很仔細。例如像年輕的法官,他第一次還是第二次出場的時候,他在房間裏面站起身來,背後有一個芭蕾舞者的圖畫(連結到女主角的舞蹈練習),就是各種的關聯性不斷地的存在。各種停頓我覺得他都有想過。
image source: film-grab.com
《藍色》的微縮影像
Alfredo: 攝影機運動比較複雜。
infero: 第一部《藍色》他就是在玩各種的微縮的影像,因為他找了一個兩百厘米特別的鏡頭來拍,處理的還算滿有趣的,但我沒有特別特別的熱愛它。
(藍色:1票,紅色:1票)
劉家維: 一樣《紅色》 ,剛剛講過他的作品一路看下來,覺得他好像在《紅色》那邊得到一個結果,他會引退一個原因可能是他真的花太多心思在這三部上面,尤其在做《紅色》的創作過程他消耗太多的能量,所以才會想引退。也許那時候還可以繼續拍,可是我覺得這部片已經是...
你看他前面所有設計過的橋段,很強烈地呼應到他的舊作品,感覺他已經在幫自己的生涯做一個總結,而且最後給出的答案還滿溫暖的,在這麼多作品後可以給出一個答案,還滿療癒的。
(藍色:1票,紅色:2票)
鄭尼吉: 我想問一下肥內不是說過紅白藍劇本完成其實是《紅色》比較先?
Alfredo: 我不太清楚,可能是《紅色》的想法先出來,因為它是總結,先寫好結論才想前面要怎麼開始。
鄭尼吉: 我最喜歡《紅色》 ,我覺得已經通過啦,不用再投票啦!
(藍色:1票,紅色:3票)
Alfredo: 重點不是投票,是理由啦。
Hamu: 我之前喜歡《藍色》,後來重看過覺得是《紅色》 。
湯以豪: 反正《白色》就很尷尬。
Hamu: 《白色》就...我搞不懂它在講什麼。
湯以豪: 大家都說《白色》還OK,可是投票就證明了...(笑)
Alfredo: 我應該問最討厭哪一部。
劉家維: 我覺得不管劇本創作前後,他把《白色》夾中間真是滿聰明的。
Hamu: 可是我後來喜歡《紅色》,因為我買《雙面薇若妮卡》雙諜版DVD裏面,有收錄一部他說是影響他最大的一部紀錄片。
infero:《星期天的音樂家》
編按:《星期天的音樂家》(Muzykanci, 1960)由波蘭紀錄片導演Kazimierz Karabasz拍攝的十分鐘短片,紀錄一群華沙電車廠的工人在工作之餘排練銅管樂隊演奏的過程。奇士勞斯基將本片列為他影史最愛的影片之一。 在此 可以線上觀賞全片。
Hamu: 我重新看了這部紀錄片,才感覺特別喜歡《紅色》,那個紀錄片裏面音樂的橋段,從開始練團到最後完整的演奏,有很多很音樂性的節奏快慢起伏,它的節奏各方面,我認為《紅色》都有所呼應。鏡頭從男生轉到女生,從女生轉到男生那種滑動,我覺得很舒服。我這次總共看了三次《紅色》,第一次看的時候反而沒什麼感覺,前面兩次中間都睡著了,太累還是怎樣,第三次仔細看才看出它的細緻。
(藍色:1票,紅色:4票)
劉家維: 《藍色》音樂應該最強,配樂家超強的,好像他們在波蘭就開始合作。
編按:三色系列的配樂家為波蘭藉的Zbigniew Preisner,兩人從《不絕之路》(Bez konca, 1985)開始合作。
Alfredo: 《不絕之路》就開始了吧,《藍色》劇情就有設定音樂變成情節的元素。
劉家維: 連剪輯的節奏都配合那個音樂。
infero: 劇本上就已經寫好音樂什麼地方下。
鄭尼吉: 在拍攝現場會放音樂,好讓大家進入音樂。
Alfredo: 在創作劇本時音樂就已經開始製作。三色的配樂都很強烈,《白色》通俗的探戈不斷重覆,《紅色》的波麗露很懸疑又哀傷。有一段法官和女主角在對話的時候,音樂突然就衝了出來,好像有什麼可怕的事情要發生,劇情其實沒發生什麼事,但音樂暗示了它別有意義。
image source: criterion bluray
其實後段瓦倫堤娜也有說,她感覺好像有什麼事情要發生可是她不知道是什麼,一種很曖昧的講法。兩人間是種形而上的關係,她感應到有事要發生,於是她問法官是否可以預知未來,二十年後的我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到底未來會如何?很有趣的命題。
其實我一直不懂為什麼要讓女主角的職業是一個模特兒?《紅色》拍了很多女主角走秀拍照的畫面,其他兩部片的主角都沒有工作,至少電影開始時是沒有工作的,可是《紅色》裏不少女主角的工作場景,和故事主軸沒有直接的關係,好像只是為了要讓她拍攝照片,把她的臉拉出來成為一幅巨幅海報,以及最後有劇場走秀的場景,法官才能出來見她。但如此強調她的臉的用意是什麼?
image source: film-grab.com
鄭尼吉: 我沒有辦法看很多次《紅色》,因為伊蓮雅各實在太漂亮,她每次讓我看到就覺得很危險。《雙面薇若奴卡》也是一樣,她的臉實在是太開放向觀眾了,就是一個導演可以對她做任何事情的臉,很容易會變花瓶,導演只要有任何邪念她就可以變花瓶。
infero: 她在別的片都是花瓶。
鄭尼吉: 她很可怕,所以每次看她都覺得膽顫心驚,覺得受不了,她的臉實在是太...
Alfredo: 她的演技也沒有茱莉葉畢諾許那麼好。
鄭尼吉: 對,可是茱莉葉畢諾許你不覺得太強烈嗎?整個《藍色》都是她的存在,甚至超越導演,我只看到茱莉葉畢諾許。
湯以豪: 我最早也不喜歡,後來我想想...這演員也只能這樣子演,最後有很多鏡頭都拉給她了。
劉家維: 故事也只能這樣子拍。
image source: film-grab.com
Alfredo: 其實要說三部曲喜歡哪一部,我覺得都差不多...
鄭尼吉: 這答案太奸詐了吧?什麼差不多,8.6, 8.4, 8.3也有差零點幾分啊,什麼叫差不多?(眾人笑)
Alfredo: 因為都有我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目前來講我覺得《藍色》 是最喜歡的,《藍色》的故事簡單概念清晰,然後是音樂的運用,它的音樂一直在女主角腦中迴旋不去,到最後又變成歐洲統合的意象在結尾繞來繞去,這意象處理的很專一。
《紅色》的概念太多讓我一時不知道怎麼掌握,而我可以稍微掌握《藍色》最後的衝擊點是什麼,我不是說它是個談存在,以及人要怎麼活下去的追問,所以有一些很小的東西,像老鼠,或是一個燈、咖啡杯什麼的,連像今天(聚會現場)光線打過來我都會想到《藍色》的影像,奇士勞斯基那種拍攝物品的鏡頭是很厲害的。
《藍色》一直聚焦在這些東西,當然其他兩部也有,只是《藍色》很專一,成果很完整,情感張力也有出來,而且我以前看過大銀幕覺得很棒,這次上映的修復版完全比不上以前的大銀幕。
鄭尼吉: 真的?為什麼?
Alfredo: 可能以前銀幕真的很大(笑),而且是35mm。《紅色》很好,因為導演放很多心思在裏面,很多複雜的東西,也許再咀嚼一下會覺得《紅色》更好。但我也喜歡《白色》,是因為它的簡單,但我又覺得應該不是那麼簡單(笑)。
湯以豪: 情節越簡單,然後電影還越豐富會比較好。
(藍色:2票,紅色:4票)
Alfredo: 我真的覺得奇士勞斯基的作品是九零年代藝術片的範本,好像訂下一種規範,不管是商業操作或者是藝術成就都達到一定的水準,成為一種濫殤。不知道,我的想法可能不準確。
湯以豪: 很多人對藝術片的想法可能都來自這幾部。
Alfredo: 然後就會出現這樣的東西,在華山看片就會送「依聖詩電影氣味禮盒 」...
鄭尼吉: 只是跟他們合作而已吧?
Alfredo: 可是華山一直以來所有文藝片的合作廠商都是類似香水、香皂、精油,金馬影展也是一樣,可能文藝片的觀眾群符合這些產品的客群。這也和三色非常的契合,因為它的市場操作就是強調三位非常漂亮女明星主角,雖然《白色》是男主角而不是女主角。
鄭尼吉: 這樣不是要送點男生喜歡的東西嗎?這麼漂亮,男觀眾就會很多,他們怎麼會送香水?
Alfredo: 我感覺藝術片女性的觀眾群很多,三色很符合對藝術片的想像。
(後續談藝術片客群和藝術院線的觀察,以及剛上檔的《正宗哥吉拉》,以下略)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