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7|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Rush” :記極速雙雄 Niki Lauda 與 James Hunt

由真人真事改編的賽車電影 “Rush” (台譯《決戰終點線》,港譯《一級雙雄》) 上畫至今已有七年,雙雄之一的 Niki Lauda 也在 2019 年以古稀之年辭世。在武漢肺炎、賽車盛事暫停期間,重溫這部由 Ron Howard 執導的作品,可以當作溫故知新。
車齡較短的朋友或許對於咸美頓 (Lewis Hamilton) 及舒麥加 (Michael Schumacher) 耳熟能詳,但眾在 1990 年代或之前叱吒風雲的車手,對大家來說或許有點湮遠了。他們當中有的安享晚年,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在退休後仍然活躍車壇。
"Rush" 的兩位主角 Niki Lauda 與 James Hunt 都屬於最後的一類型。分別只在於二人壽命相差 25 年。

如果說一般車手的巔峰都在 30 歲前後,不難推算出他們是 1970 年代一級方程式 (F1) 的代表人物。同樣在四十年代末的戰後嬰兒潮出生,同樣地拒絕走家人營商或專業人士的安穩生活路線,二人在七十年代初投身賽車運動。
迴異的是他們的個性。
奧地利人 Niki Lauda 有著德國人那種注重細節、一絲不苟。與五十年代的「車神」 范治奧 (Juan Manuel Fangio) 一樣, Niki 能掌握賽車零件運作原理,生活作息亦嚴守紀律。他深知賽車是一項高危活動,亦接受自己有 20% 機會魂斷賽道。
來自英國的 James Hunt 則剛好相反。他長得一表人才,自然招惹狂蜂浪蝶,過著紫醉金迷的生活,聲色犬馬,煙酒佳人都不缺。賽車場上, James Hunt 同樣桀驁不馴,為了贏在終點線而不惜冒險。

難得的是, Niki 和 James 識英雄重英雄,不僅沒有為了競爭名利而勾心鬥角耍茅招,反而私交甚篤。 "Rush" 的片末播出 Niki 的旁白,形容 James 是他少有極為尊敬的對手。電影中對他們私下情誼的著墨不多,但如果各位翻查史料,大概會發現 Niki 早年會在 James 家中借宿,二人都敬重對方的長處,算是亦敵亦師亦友。
Niki 於 1975 成為一級方程式總冠軍,而電影的第一個高潮,就聚焦於 1976 年 8 月 1 日的德國站賽事。 Niki 在滂沱大雨下失事,戰車油缸破裂而起火。他雖然及時被其他車手救出,但是面部被嚴重燒傷,並吸入大量濃煙,在鬼門關前走了一趟。
James 在 Niki 留醫期間收復失地,亦燃點起 Niki 頑強爭勝的鬥志。在意外發生後 42 天, Niki 帶著尚未痊癒的傷患坐進戰車,要與 James 再決高下。 Niki 忍著痛楚戴上頭盔的片段,相信會看得觀眾隱隱作痛。
電影的第二個高潮,是 1976 年最後一站日本站,同樣是雨聲淅瀝。 Niki 堅守他「不冒多於 20% 」風險的格言,在比賽初段退出賽事。當然,他被燒傷後失去了淚腺也有影響。
James 也貫徹他的宗旨,拼命奮戰,在車胎耗損而必須入 pit (維修站) 稍停的劣勢下, James 仍然能夠後來趕上,獲得足夠的分數成為總冠軍。

故事末段交代 Niki 發展他駕駛飛機的興趣,而 James 在休季期間則繼續沉迷酒色。 Niki 苦心規勸他保持狀態,未來繼續在賽車場上一較高下。但是對於享樂主義代言人 James 來說,活在當下顯然更重要。
James 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例如與演員 Susie Miller 閃電結婚,希望試著落葉歸根。但是隨著劇情推進, James 在加盟麥拿倫車隊之前,事業一直半紅不黑,更幾乎連參賽的機會都失去。
Susie 一方面被指貪圖財富而搭上演員Richard Burton ,但另一方面在 James 封皇一戰亦流露出關心之情。是 James 粗枝大葉 (沒有任何其他暗示哦,真的沒有) ,還是儂本多情?
電影以外, James Hunt 的 F1 生涯迅速走下坡,於 1979 年退役,時年 32 歲。此後他曾經擔任賽車評述員,也試過尋求復出但未竟全功。 James 跟第二任太太育有兩名兒子,二人於 1989 年離婚。
此後, James 戒除煙、酒、大麻及毒品等惡習,過著健康的生活。自誇曾與逾五千名女性交歡的他,似要落葉歸根,卻又來得太遲:在 1993 年的一個晚上。 James Hunt 向女友 Helen Dyson 求婚,翌日心臟病發與世長辭。

“Rush” 電影扼要交代了 Niki 和 James 如何在場外場內一決高下, Niki 在車壇地位崇高,而 James 則以極速渡過傳奇一生。如果要給他們中文譯名,James Hunt 應為「占士亨」 (與占士邦和占士甸相輝映) 而 Niki Lauda 可為「劉達」 (香港多譯為「羅達」,但明明 Lau 在香港是劉姓的英譯) 。
電影嘛。我會譯作《極速雙雄》。當然,台灣譯的《決戰終點線》也有另一個意味。選擇哪一個版本,就看大家的重點是甚麼。
Credit: https://flic.kr/p/jCqE39
Credit: https://flic.kr/p/jCqE39
走在刀鋒上 - "Senna"
正如後生嘅籃球迷可能要睇 "Last Dance" 先至知道 Michael Jordan 有幾勁,如果大家冇機會睇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嘅 F1 賽事, Ayrton Senna 點解被喻為一代車神,可能都係一個謎。 來自巴西一個富裕家庭嘅冼拿,曾經三度奪得 F1 總冠軍。企喺 2020 年回望,冼拿嘅成就絕非前無古人、後無可者: 1993 年,綽號嘅「教授」普魯斯 (Alain Prost) 喺暫別賽事一年後回歸,跳出最後探戈而成為四屆世界冠軍。 2004 年,德國車神舒麥加 (Michael Schmacher) 第七次登頂。 2019 年,英國車手咸美頓 (Lewis Hamilton) 第六次封王。 如果三屆世界冠軍並非咁罕有,咁點解冼拿嘅地位咁崇高呢? 喺習慣以成敗論英雄嘅體育世界,江山代有人才出。喺可以量化嘅成績以外,一啲難以量化嘅元素,就成為「傳奇」同「好手」嘅分野。英超「紅魔鬼」曼聯出名在青訓人才輩出,而且有「魔性」; NBA 嘅 "Black Memba" 高比拜仁刻苦修鍊、不屈不撓;網球界嘅瑞士球王費達拿,風格優雅,老而彌堅。 至於冼拿,我會形容佢係激情無限,將自己同戰車能力發揮至極限。 1980 年代嘅 Formula 1 賽車,冇今時今日咁多電子嘢 (例如防滑嘅 traction control ,就要到 90 年代先至應用喺 F1 ,及至 2008 年被禁) ,對車手駕駛技術要求極高。 1984 年,初出道嘅冼拿喺摩納哥站大放異彩,佢冒住滂沱大雨,將中游份子、戰力有限嘅 Toleman 車隊座駕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幾乎逢車過車,直迫領放嘅普魯斯。不過,「教授」揮手示意雨勢太大、要求中止賽事 (而賽會又同意) ,將冼拿首先分站冠軍推遲咗一年,咁大把。儘管如此,冼拿手車嘅快、勇、狠,已經足以令佢嶄露頭角。 其後,冼拿經過喺 Lotus (蓮花車隊) 嘅三個賽季,徘徊喺總排名第三、四,成績驟眼睇落好似唔夠亮麗,但其實主要原因係正式賽事表現唔夠穩定,論排位賽,佢喺 1985 同 1986 年分別七次及八次排頭位。當年一季先得 16 場賽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電影、劇集、音樂、紀錄片,從不過時。專門為舊有文本撰寫評論,與大家分享我眼中的滄海遺珠。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