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好奇人物//一起來吧!討論那些沒有唯一解答的問題—訪談策展人孫以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能夠自在,才是真正的自由,不論是看清自己的慾望,或是看見自己的情緒。所以,不被慾望束縛才能自在,是真正能達到最大極限的自由。」—孫以臻
科學家x哲學家x策展人 孫以臻
照片提供:孫以臻
有次在國中課輔的討論時間,想帶大家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有沒有觀察到一些想要改變的問題,比如:學校圍牆可以美化嗎?或是應該拆掉?當時有同學提出學校應該要有福利社、飲水機要有冰水…等,非常實際的問題;也有人提出一些無形的,帶點哲學性的問題,比如:「人為什麼要競爭?」、「什麼時候才可以真的自由?」
這次訪談以臻,原本是好奇她如何做到近乎平穩的情緒控管,再來也是好奇科學跨藝術策展人的過程。訪談中間突然把想了好久,關於「什麼是自由?」的問題拿出來問她,結果獲得我很喜歡的答案,那是我從來沒想過的方向。整理訪談內容的過程中,發現她是一個很適合討論沒有唯一解答的人。

生氣好累,為什麼要生氣?

大學時期的以臻,喜劇演員的特質,也是不時出現的一個面向。
照片提供:孫以臻
不論是活動主持的開場、策展人的身份、接受訪談,以臻的語氣都是維持在平穩的聲調上。不急不徐,思慮清晰,感覺每句話都是快速思考組織後,再以適中的語速傳達訊息。有次,在某次的私下討論中,我感覺整體氛圍有點僵,以常理來推斷,接下來可能會有一觸及發的論戰,結果,以臻以非常穩健卻還滿輕巧的方式緩和了一些。接連幾次的觀察,都讓我非常好奇,藉著訪談問她:「你都不會生氣嗎?」她說:「還是會啦!但是生氣好累,為什麼要生氣啊?」
她說可能是因為生氣太累,所以會去思考為什麼自己會生氣?舉例來說:這個人說的話冒犯她嗎?那為什麼這個人說了這件事,她會覺得被冒犯,自己會生氣的點為什麼是這個?找出來原因,調整想法之後,好像就知道為什麼生氣,知道怎麼調整,後來就漸漸覺得沒什麼好氣了!其他種情緒,如:哀傷、快樂、恐懼…都會去思考,因此,就可以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
癥結點是要釐清自己的狀態,誠實面對自己的「想要」是什麼?生氣的核心,往往是環繞著它滾動,滾成一顆埋在心裡的地雷,一旦被踩到,就直接引爆,炸傷自己和踩雷的人或事。她補充說:「情緒沒有對錯,只是要把節奏放慢,先做觀察,不要只是看短時間的現象。」面對身邊的人,也是從中觀察出一些情緒波段的應對方式,像是對方正處於憤怒的情緒中,不帶理智地使用語言時,先不隨著波動,平穩地應對,等到他/她情緒平復後,再進行溝通,也可能不需要多說什麼,因為對方情緒滿溢的時刻,已經宣洩完畢。
訪談後,當感到生氣的情緒升起,就問自己這件事生氣的點是什麼,我發現要很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根源,其實不太容易。不過,往上回溯源頭的同時,也會更認識自己,多練習幾次,好像比較能掌握情緒的起伏。

被生命啟發的科學家x藝術家x哲學家特質

就讀生命科學系的大學時期,除了閱讀也學著動手操作不同技術和設備來認識這個世界。
照片提供:孫以臻
剛認識以臻的時候,是因為參加了她發起的策展讀書會,感覺她是藝術家,也是策展人;後來看了她策的展覽和講座,覺得她好像也是科學家;訪談的時候,又會覺得她像是哲學家。如果這三種特質,各代表一種化學溶液或試劑,在以臻的調配下,不同情境,依比例不同,呈現不同的化學反應和樣貌的她。
可能是我在學科上的數理表現不佳,所以一直很崇拜理科背景的人。也很好奇他們的養成過程。恰巧,以臻在自然科學,或說生命科學的啟發,就是從兒時長大的環境開始,再接續著學校教育,還有每段長時間通勤往返的思考中,集結而成。
從小在台北市近郊的山區長大,看過貓頭鷹和各種小動物,也曾經發生收衣服的時候,把曬太陽的青蛇,一起收進家中的精彩故事。爸爸常帶他們到附近山上走走,教她和弟弟認識植物的特性,辨別哪些是能吃能玩的植物,所以很習慣身邊有這些生命環繞的狀態。山上也有鄰居小孩可以一起玩樂,兒時的山居歲月,是很豐厚的生命養份。
後來在中學遇到的生物老師,將知識介紹得很透徹,也是另一個啟發點。讓她了解原來透過科學研究,發現每個物種呈現出的樣貌,都有奠基於生存的需求,而形成獨一無二的構造特徵。比如有些水鳥腳上的血管網絡,會透過特殊的結構形成一種「逆流機轉(countercurrent)」,這機制既能夠增加也可以減少熱能的流失速度,全看當下要適應的氣候狀態為何。以臻說她在獲得這些知識的時候,覺得這些生命真的太厲害、太屌了!也因此大學選擇就讀生命科學系,去解開更多個麼關於生命各種「為什麼」的答案。

以藝術解決科學的哲學問題

世界上能夠用科學研究解答的現象,已經非常浩瀚無際,然而仍有許多無法解答的。以臻念生命科學系的時候,除了本科的課程(生理學、腦神經科學、演化學等等…),基於好奇,也修了不少心理學以及認知科學的課程,然而生命的意義,卻更加難解,那個終極的解答,究竟是什麼?這是科學界持續不斷在探索的答案,當時在大學裡的生命科學教育資源,還不足以回應她腦中的疑問。也許科學家也還在埋首各種假說與實驗驗證中。
後來考上北藝大的藝術跨領域所,希望能以藝術解決在科學遇到的哲學問題。也因為接觸了生物藝術社群,所以結合科學背景,以策展的方式,和藝術家們一起透過藝術創作,有點超現實的又很具象的表現手法,將觀眾帶入情境中,一起反思。 這在她後來的一些策展內容,都能看到非常精彩的呈現。如:《人造單位》《想像的身體邊界》
遠房親戚實驗室作品〈有我在™:NEW 2020〉於《人造單位》展出的紀錄
照片提供:孫以臻
《想像的身體邊界》展覽紀錄,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015
照片提供:孫以臻
我原本想問她科學家和藝術家哪些異同點嗎?但訪談後段,我發現其實本質上很像,跟以臻提到這點,她說她認為科學家提出的假說,其實是最有創造力的。當下內心凍結了三秒,頭腦很快速的運轉著,不斷在過去的生命經驗和知識訓練中,來回檢視這個觀點,即便到現在寫這段,都還是萬分認同 ,但這也是從來沒想過的面向,所以又像被索爾槌到一樣,還沒死但覺得腦袋好像變亮。
科學家在大家都還沒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就觀察到問題本身,然後要進一步解答,還得先提出一套假說,然後嘗試各種研究方法去驗證。想想當初還沒有飛機,只有船的年代,發現地球可能是圓的科學家,到底是觀察到什麼現象?又是怎麼用數學式去證實的?然而即便科學這麼迷人,仍舊有其侷限,所以,以臻選擇了和藝術家合作,藉由展覽的形式,邀請大眾一起來思考。

發起共同生產知識的社群

以臻對於知識的追求,很像是沙漠中行走的旅人,四處尋找綠洲,找尋可以潤澤生命的水源,不然,下一秒像是會枯竭般的迫切。
對於策展的知識,她在一面接收藝術學院的策展教育時,同時也思考另一種教育的可能,於是決定自己找同好慢慢開始了每個月一次、至今持續舉辦了近四十場策展聚會的策展社群—「一群人的自學」。從一開始的讀書會形式,一起讀國外的策展相關書籍。到後來的策展案例討論會、策展專題和藝策互助會形式,邀請藝術家或策展人一起來討論。每一次的討論都是開放讓所有人參與,不限背景、年齡、職業…。
代表每一次都會有陌生的、不完全熟悉策展的人。我覺得這個挑戰很大,曾經參與過一次藝策互助會,參與者和藝術家看起來很有「火花」的討論,不過,身為真的不懂策展但對策展有興趣的我來說,在那次的討論聽到什麼是「學院派」的策展方式,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知識被這樣建構出來的方式。但對於主辦方來說,這麼開放的形式,會不會還滿有挑戰性的呢?問以臻的想法,她認為陌生的交流和討論是需要花時間經營。要先建立信任感,讓大家敢講不確定的事,再進一步則是經營一個彼此都能理解的語境。不論是主流、非主流,專業、非專業的觀點,在這個交流和建構知識的場域中,都能被拋出、被討論,進而共同生產出知識。
「一群人的自學」討論現場,部份核心成員,還有對當月討論主題有興趣的新參與者,開放、流動的知識交換社群。
照片提供:孫以臻
經營到現在,已經有固定的成員,每次聚會也都至少有十到十五人的參與規模,身為其中一名與會者,每一次都有獲得跟藝術或是策展相關的知識或經驗的分享,是很紮實的知識產出與吸收的過程,是全新的學習體驗。

突破自由的極大值—活得自在

最後,回到一開頭談到的自由,做為以臻提供所有年輕學子的思考這項人生命題的方向。
自在比自由更重要,因為長大後的我們,要開始獨立,有生存的壓力,找工作要找自己有興趣的或是薪水比較高的?老闆要求加班,不敢說不。各種情境大多是受制於金錢。長大,就真的自由了嗎?還是回到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可以選擇,或是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在外在環境與內在想要中,取得平衡。
心自由了,也就感到自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會員
25內容數
生命職人—專注,走在自己的路上 如果把生命過得精彩,是一項不斷修煉的專業技能。那麼努力過生活的平凡人,就是自己一生懸命的生命職人。 這是紀錄一群在主流媒體關注之外,人生歷程各精彩的職人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好奇天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都市童年與自然的關係打開放大,藉由設計強化體驗,創造自然經驗永續的可能性。」這段從Crowned by Nature自然感知提案臉書專頁,介紹內文擷取出來的文案,就是在Uno要受邀前往韓國兒童博物館做工作坊前夕,他約略帶到的概念,當時很有共鳴,非常喜歡。
曾經在剛接觸學校課輔的階段,面對每週一天在國中值班,一天在國小的狀態下,不同年齡層的轉換,讓人感到焦慮,深怕自己不能勝任「陪伴」這項任務。當時看了《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學校讓我們變笨嗎?》書中有許多精彩觀點且帶來啓發的教育概念。就用這段話做為本篇訪談文章的引言吧!
不論是站著、走著、跑著、躺著、坐著,時間拉著死亡的線,逐秒逐分接近每個個體。有時站在十字路口,看著倒數的交通號誌,想著那就是某個生命的最後空氣進入肺的吸吐與心跳的拍數。在這些不斷倒數的時間裡,我們,究竟做了什麼,選擇了什麼?在那條線接近時,我們,又會回想起什麼?帶著微笑或恐懼握住或背著它?
人生路上,有人是被旁人或環境推著走,有人是踩著別人的腳印跟著走,有人是內建導航般未達目的地前,不會停止。各自的走法,都形成各種外在顯現出的生活樣貌,深隱在內心的糾結、妥協、自我懷疑、空虛感,在獨處的空白時間中,就會分裂成問句、質疑、祈使句,企圖跟自己對話。空白,就成了急欲用酒精、購物、社交來填補的黑
標籤化很容易片面定義一個人,即便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常常下意識將遇到的人事物物表面現象,快速歸類好,並因此感到安心。通常要透過反思,才會再檢視這個思考路徑,如何造成自己日益偏狹的價值判斷。人在視覺上,本來就不是平面的標籤紙片人,需要被理解的面向有太多了,如果無法拿掉標籤別人的習慣,那要不要試試貼一萬張
一開始,學校的重點應該是啟發和教育學生,而分數只是衡量教導是否成功的工具。但是想當然耳,學校很快就開始一心追求高分。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都知道,考試高分需要的技能,與真正瞭解文學、生物學或數學所需的技能,並不相同。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也都知道,如果被迫兩者只能擇一,大多數學校要的會是分數。—《人類大
「都市童年與自然的關係打開放大,藉由設計強化體驗,創造自然經驗永續的可能性。」這段從Crowned by Nature自然感知提案臉書專頁,介紹內文擷取出來的文案,就是在Uno要受邀前往韓國兒童博物館做工作坊前夕,他約略帶到的概念,當時很有共鳴,非常喜歡。
曾經在剛接觸學校課輔的階段,面對每週一天在國中值班,一天在國小的狀態下,不同年齡層的轉換,讓人感到焦慮,深怕自己不能勝任「陪伴」這項任務。當時看了《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學校讓我們變笨嗎?》書中有許多精彩觀點且帶來啓發的教育概念。就用這段話做為本篇訪談文章的引言吧!
不論是站著、走著、跑著、躺著、坐著,時間拉著死亡的線,逐秒逐分接近每個個體。有時站在十字路口,看著倒數的交通號誌,想著那就是某個生命的最後空氣進入肺的吸吐與心跳的拍數。在這些不斷倒數的時間裡,我們,究竟做了什麼,選擇了什麼?在那條線接近時,我們,又會回想起什麼?帶著微笑或恐懼握住或背著它?
人生路上,有人是被旁人或環境推著走,有人是踩著別人的腳印跟著走,有人是內建導航般未達目的地前,不會停止。各自的走法,都形成各種外在顯現出的生活樣貌,深隱在內心的糾結、妥協、自我懷疑、空虛感,在獨處的空白時間中,就會分裂成問句、質疑、祈使句,企圖跟自己對話。空白,就成了急欲用酒精、購物、社交來填補的黑
標籤化很容易片面定義一個人,即便明白這個道理,還是常常下意識將遇到的人事物物表面現象,快速歸類好,並因此感到安心。通常要透過反思,才會再檢視這個思考路徑,如何造成自己日益偏狹的價值判斷。人在視覺上,本來就不是平面的標籤紙片人,需要被理解的面向有太多了,如果無法拿掉標籤別人的習慣,那要不要試試貼一萬張
一開始,學校的重點應該是啟發和教育學生,而分數只是衡量教導是否成功的工具。但是想當然耳,學校很快就開始一心追求高分。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都知道,考試高分需要的技能,與真正瞭解文學、生物學或數學所需的技能,並不相同。每個孩子、教師和督學也都知道,如果被迫兩者只能擇一,大多數學校要的會是分數。—《人類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山日月表演工作坊-0612助理紀錄聖希整理分享 這週的課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緒」這一主題。聖希老師強調,演員必須貼近生活,因為生活中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件事都有可能觸發不同的情緒細節。她問我們:「你為什麼要抗拒情緒?」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會抗拒情緒的到來。然而,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你他媽的是在玩我們嗎?」紹軍學長憤怒地吼著。 文晶學長馬上伸手制止紹軍學長說:「你還是一樣想得到我們真實的答案,對吧。」 小問微笑地點頭說:「對呀,回答吧。」 文晶學長先是深呼吸一次後,閉眼沉思後張開雙眼說:「我不清楚詳細原因,只要看到別人成功被我控制著、痛苦著,就會很愉快,大概是因為覺得讓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Thumbnail
他說:「有心有意」用力到不了,「無所用心」的用力才有可能性。 經過幾天沉澱,我看見,原來我面對自己的健康、職涯生涯、甚至生命覺醒,一直都在「有心有意」的狀態。我設定一個個外在的目標,努力要策略規劃、落實行動、成果追蹤,不知不覺形成了另一種型態的壓力...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嘿,我想冒昧的請問 你/妳,有沒有曾幾何時思考過一些問題,例如什麼是愛?什麼是真理? 又或者是什麼是自由?我們是自由的嗎? 還是說,痛苦? 你/妳 感到痛苦嗎?為什麼 你/妳 的身體明明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卻感到痛苦? 還有煩惱、還有恐懼…等等
Thumbnail
逃避vs面對:素珍老師說其實面對比逃避容易跟單純,可是我們無知的頭腦總是認為改變是危險的,未知讓人焦慮不安,所以就一直維持現狀,即使處在痛苦中也不知苦,無意識地在逃避我們所遇見的煩惱問題,讓焦慮害怕淹沒我們的生命,無法前進跟提升。 我要感謝老師的不離不棄,一直在指引我學習的動力。想想我自己也逃避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山日月表演工作坊-0612助理紀錄聖希整理分享 這週的課堂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情緒」這一主題。聖希老師強調,演員必須貼近生活,因為生活中會有許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每件事都有可能觸發不同的情緒細節。她問我們:「你為什麼要抗拒情緒?」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包括我自己在內,很多人都會抗拒情緒的到來。然而,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你他媽的是在玩我們嗎?」紹軍學長憤怒地吼著。 文晶學長馬上伸手制止紹軍學長說:「你還是一樣想得到我們真實的答案,對吧。」 小問微笑地點頭說:「對呀,回答吧。」 文晶學長先是深呼吸一次後,閉眼沉思後張開雙眼說:「我不清楚詳細原因,只要看到別人成功被我控制著、痛苦著,就會很愉快,大概是因為覺得讓
Thumbnail
我們平時說到自尊心,常常會聽到「他自尊心太強了,一聽到批評就會生氣」、「他這樣做,會傷害我的自尊心」,自尊心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受他人影響? 作者趙昱鯤《無行動,不幸福》在書中用簡單易懂的二維模型說明何謂自尊,以及建議我們要怎麼改善自我,從容面對外在世界的批評與回應。
Thumbnail
他說:「有心有意」用力到不了,「無所用心」的用力才有可能性。 經過幾天沉澱,我看見,原來我面對自己的健康、職涯生涯、甚至生命覺醒,一直都在「有心有意」的狀態。我設定一個個外在的目標,努力要策略規劃、落實行動、成果追蹤,不知不覺形成了另一種型態的壓力...
Thumbnail
"他有生氣的權利,你有不接受的權利" 焦點回到自己身上,自己為何生氣?自己為何在意?自己為何難過?答案或能水落石出,自我覺察,讓這些情緒和雜念通過,得到釋放的管道,不是強迫自己放下,勉強是不會幸福的。
Thumbnail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榮格 我們不能決定時代要不要善待我們;我們只能決定要不要善待這個時代及彼此。 讓善待自己和彼此的文字陪伴你,以文字養心 點亮內心那盞溫暖的燈,方格子《蘇絢慧的療癒時光沙龍》的心理深度書寫,成為你心靈安穩的最療癒時光。
Thumbnail
一直寫,一直寫,除了記錄生活、發表意見和想法、產出創作之外,還可以療癒自己。 【關於我】 看似美滿的、令人羨慕的家庭,其實我覺得有許多困擾,婚姻中的,和先生、還有和他家人相處的,對於「錢」的價值觀,對於「物質」和「精神」的價值觀……,許多許多。 我自己太忙碌,做太多事,所有事情都想要做好,不會放鬆,
嘿,我想冒昧的請問 你/妳,有沒有曾幾何時思考過一些問題,例如什麼是愛?什麼是真理? 又或者是什麼是自由?我們是自由的嗎? 還是說,痛苦? 你/妳 感到痛苦嗎?為什麼 你/妳 的身體明明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卻感到痛苦? 還有煩惱、還有恐懼…等等
Thumbnail
逃避vs面對:素珍老師說其實面對比逃避容易跟單純,可是我們無知的頭腦總是認為改變是危險的,未知讓人焦慮不安,所以就一直維持現狀,即使處在痛苦中也不知苦,無意識地在逃避我們所遇見的煩惱問題,讓焦慮害怕淹沒我們的生命,無法前進跟提升。 我要感謝老師的不離不棄,一直在指引我學習的動力。想想我自己也逃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