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訪談】設計那些「關於我」的人生作品—Uno Lin(上)

2020/05/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曾經在剛接觸學校課輔的階段,面對每週一天在國中值班,一天在國小的狀態下,不同年齡層的轉換,讓人感到焦慮,深怕自己不能勝任「陪伴」這項任務。當時看了《文豪托爾斯泰的學校革命實錄—學校讓我們變笨嗎?》書中有許多精彩觀點且帶來啓發的教育概念。就用這段話做為本篇訪談文章的引言吧!
「文字和概念的關係,以及新想法的構成,是一種複雜、神秘及靈性的微妙旅程,以致外力每次介入都顯得十分魯莽,笨拙地強行阻礙了發展的過程。」—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
設計那些「關於我」的人生作品
圖片提供:Uno Lin
訪談計劃進行到第七位,嚴格來說,這次的受訪者Uno是截至目前為止,在日常生活最熟悉也有最多交流的人。因為近三年來,到國中或是後來短暫到國小的課輔陪伴,成為我的生活日常。面對青少年,或是正在轉變為青少年的兒童們,某些感到思想困頓貧乏的晚上,大概只有Uno能以具開放彈性、出乎意料的溫暖觀點,一起討論我觀察到的各類情況,可以如何陪伴的方式,他也是最有耐心的朋友,包容我一直以來的絮絮叨叨和焦慮。
完稿的這天是他的生日,希望能盡力傳達他還在持續創作中,一份獨特自我的生命設計藍圖。

「關於我」創作一:翻轉恐懼 傳達自我想法

跟很多人一樣,下課跟同學說笑打鬧,活潑又能言善道,唯一就怕上課被老師點到,要發表一些想法或答問題。莫名的緊張感,淹沒腦中的語言中樞,一句話都說不出口。
國小音樂課考試,輪到Uno的時候,撐著唱到最後,忍不住就哭了!老師還因此電話跟家長解釋一下過程。經過這次,對於上台面對觀眾,表現自己,仍舊有很深的障礙。
一直到大學,選擇了工藝設計系,每一次的作品發表,都需經歷前期漫長的定義需求、思索設計方向、修改再製作的過程;而最後關鍵一步,則是將產品帶到舞台前。
怎麼想都只有自己能勝任這角色,而且自己也應該可以做到。如果要成為一位優秀的產品設計師,就不能再逃避上台。
準備上台的方式有很多種,他透露是用關鍵字去架構整場介紹內容,在腦中順過邏輯,記得每個段落的關鍵字,大致上就可以了,再經過反覆練習,最後,就成為了現在朋友和同事眼中的他—自信、邏輯清楚、口語表達流暢的設計師。
也許是從小在學業上、美術比賽累積的成就感,想達成的目標,彷彿只要努力去嘗試,都可以獲得相對的回報,雖然不是每一次,但總是多於挫敗收尾的時候。
小時候怯場的孩子,某些時刻,他們會有不一樣的選擇,並且變成另一個你想不到的樣子。
如果也想嘗試降低舞台恐懼感的人,也可以試試Uno的作法。

「關於我」創作二:面對輸贏 看清比賽本質

Uno絕對是朋友間,對自己非常有自信的人。儘管如此,回溯過往仍舊有與你我相似的受挫經驗。只是,他的應對方式,不太一樣。
與預期不同的時候難免難過(第一次),了解運作機制後,就舒暢了!」—Uno Lin
小學有次美術比賽,覺得勢在必得,可以拿到第一名的想像就在腦中,結果評審給了他第二名。過了幾十年,都還記得當時挫敗的心情。不過,即便回憶到這段,他還是先說了當時很失落的揪心感,但又很快說了「看清楚就好」。小學生的他,當時就分析了如果第一名畫得比自己好,那就好好欣賞;如果沒有自己好,那也明白他其實也沒有到超越自己的階段。好好想清楚、看清楚之後,就放下。
藝術類的競賽評比,就是非常主觀,其實各種競賽,只要是由人來評比,就是帶著評審的主觀意識,多方累積而來的評斷經驗。所以,參賽者 除了個人才智天賦,還需要一點運氣。如果自己的創作風格恰巧是多數評審的偏好,也許就比別人多了一點機會。
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比賽是一種「認可」。是一種平均值的評選方式,對於多數人來說,仍舊有存在的價值,讓參與者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被認識。只是在這比賽過程,有人的努力會獲得回報,有些人不會。共同的歷程是不管輸贏,都獲得了參賽經驗值,觀察他人的作品與當時市場上的主流。
「看清楚就好了!不要懸在心上。」Uno說。

「關於我」創作三:確認、走向未知

參訪紐約的兒童科學博物館 照片提供:Uno Lin
平時跟Uno討論關於工作的事,可以充份感受他是一個高度自我要求的人,光是發一則粉絲專頁的圖文,很早就先規劃,但總是要斟酌再三後,才會發出,對各種工作規劃也是如此,有自己的步調,並穩步走向預設的目標。 以緩慢且完美的方式。
這次因為訪談,聊兒時也聊到他的求學過程。才發現他從小就如此。很享受計畫的過程,也樂在執行的階段,對於成果,隨著不同時期的心境轉換,而有所不同。
才剛考上大學,就在計劃出國唸書的事。原本鎖定美國,因為看中羅德島上的一所大學,在陶瓷、版畫、攝影這幾項的資源都很豐富。但後來看到LaVie出的《學設計名校100》,開始對北歐的設計學校產生興趣。一如往常地,他深入查找所有北歐的設計學校,細細了解後,對於工藝、對於環境永續、對於教學資源,北歐的設計學校都是他有興趣且嚮往的。後來也決定要申請教育部留學獎金的北歐學群。
當兵的時候開始準備英文、教育部留學獎金考試。漫長的日子,他不以為苦,想著可能實現的北歐生活,反而認為是他最享受的人生階段。當他回過神來,已經在瑞典,追著不知道被轉去哪裡的行李家當、找房子、在哥德堡的街頭閒晃、背著相機捕捉夕陽光影。開始兩年在哥德堡大學的設計和工藝學院,兒童文化設計系所學生生活;然而,對他來說,更像是北歐生活的開始,讀書只是附帶的任務。
對於未知,興奮期待大於恐懼。
擁有一顆讓你感覺不那麼害怕的大腦,能讓你(也許是鼓勵你)正面迎戰那些對你未來的安全與成功至為關鍵的威脅和競爭者。降低恐懼、加強對新鮮事物的興趣,衝動的生物學,在許多生物身上全都管用。事實上,在青春期唯一一件比冒險還危險的事,就是不冒險。—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 《青春,一場腦內旋風》Brainstorm-The power and purpose of the teenage brain

「關於我」創作四-:文化衝擊 解構認知的過程

進入校園生活,首先是在宿舍遇見來自各國的*廊友,有印度女孩、西西里男孩,聊語言、聊文化,更深刻的是節慶時的飲食文化。學校同學多數是瑞典人,其他有冰島、荷蘭、比利時等等,跟我們台灣類似都屬小國的一群;這幾個國家的同學告訴他,他們大多都會選擇離家出國唸書、工作。他自己選擇更深入體驗當地生活的方式,就是學瑞典語,而且還要去考檢定確認自己的程度。實在太多有趣的故事,從中挑選一些分享給大家。
上圖:Uno在學校的工作室桌面 下圖左一:去小學參訪 下圖中:練習寫互動程式 下圖右:最喜歡的教授的上課過程 照片提供:Uno Lin

我是Uno不是那款遊戲Uno!

一開始Uno是使用中文名Yu-Nung,瑞典同學發現這跟他們瑞典名字Uno是一樣的發音方式,因為在瑞典文U的發音近似於中文的「ㄩ」。所以後來就一直沿用Uno做為對外介紹自己的名字,刻意保留那段和瑞典同學們的生活情感。

我的ㄅㄆㄇ也是你的ㄅㄆㄇ?

某天晚上跟廊友之一的印度女孩,聊彼此的文化,最後還聊到語言。他們某天晚上在共用廚房聊印度的種族制度和彼此家鄉的語言,聊到清晨四點。在班加羅爾(Bangalore)其中一個部族的語言,字母發音方式跟中文的ㄅㄆㄇ,相似程度及排列順序,讓他們都感到驚奇。而種族制度在當代的印度社會,雖然已不如以往,但仍舊有些殘餘的影響。比如:在她們家仍舊有人會協助垃圾、廁所清理,她們不會直接處理這些事務。

蟑螂和蚊子是昆蟲啊!怎麼了?

如果說有什麼是讓Uno留在瑞典,不回台灣的強大拉力,就是他說瑞典沒有蟑螂和蚊子。他在瑞典兩年一年四季都開窗睡覺,沒遇見蚊子,雖然其他同學說還是有,但共同確認沒有蟑螂。他們跟瑞典同學說你們國家沒有蟑螂,他們不知道那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兩位亞洲同學在害怕什麼。看完他們Google的蟑螂圖片後,只有淡淡說:「哦!是一種昆蟲。」兩個人崩潰大叫:「不!!!!才不是,不是那種昆蟲!這是蟑螂!」

你是08哦?你才02呢!

我們會把居住在台北市的人,說成他們是來自「天龍國」的人。帶有一點戲謔的口吻,意指他們很自以為是、不熟悉居住地以外的地方、那個地方來的人啊…種種象徵他們不一樣的代表意義。在瑞典也有類似的說法,瑞典人會說首都斯德歌爾摩的來的人「08」。例:你真的是08耶!這兩個數字是斯德哥爾摩的城市區域代碼,撥打電話要打這個號碼。所以,天龍國人也可以說是很02啊!
*註:廊友(corridor-mate):跟我們一般認知的室友相似,只是他們因為一個廊道是一個單位,大家共用一個廚房 的宿舍關係稱謂
(故事待續)
「關於我」創作後續留待下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好奇天線
好奇天線
慢慢演化出天線的動物。喜歡探索未知,觀察相似與相異的現象,思考沒有解答的問題,主導生活實驗,也是參與者。 透過寫作,紀錄與人類的相遇和思考的過程。 同時也嘗試經營一個同名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uriousabouttinythings/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