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山之生》

    閱讀Nan Shepherd的《山之生》讓我感覺到風、陽光、花香由打開的書頁裡,跳躍出來,那些只能在野外仔細深刻地觀察的事物,竟然可以寫在文字裡,自然寫作的空幻夢想,以文字影像甚至聲光,紀錄分析感發暢談自然事物,描寫自身和自然環境的相遇,以往我覺得都不夠深刻,即使是本書引言作者麥克法倫的故道,吳明益的作品,都閃現了某種片段,一絲一縷與自然的相應,一陣蝶翼輕舞的旋風,一行海岸沙上的足跡,但核心在哪裡?
    看完,不,應該說看見一點《山之生》的片段,因為下次再看,依然會看出不同的事物與意義,如同封底印的麥克法倫說每看這本書一次,就有一次收穫,同樣的話我曾在劉克襄為山雲雨番人作序時看到,的確這兩本書都是我會想一看再看,不只是看十次的書,書中有段寫到,觀看對象與觀看者是會成長的,是會改變的,不只是放眼望去的那人,連山脈、大氣、溫度、鳥獸、花草也一直在成長,這不是理所當然地嗎?但我不知不覺會落入一種陷阱,我姑且稱為名號的陷阱,走過票選最美的山徑之一,見晴步道後,直覺認為我烙下了印記,就像在記事本上蓋下印章,我沾沾自喜,殊不知,檢查2017年走山毛櫸步道的照片,竟發現我拍過第一隻深山鍬形蟲,不過仍在查詢是哪一種深山,當時的我其實是無感的,直到現在,我改變了,意識到當時自己的無知與渺小。
    讓我想到有些人在同一條步道上走了幾千次,聖母步道我有聽說,而玉山也有聽說,如果在Nan的感官中,必能看到更多更多,每一次所見,都不同,而且能寫下,能將蘇格蘭山脈的細膩處寫下,不只是吸引人而已,讓我反思,是否過去的我太在意抵達某些點,有時忘記了那條線,甚至是那平面、區塊、場、環境、領域、疆界,種種種種,在那裏我的五官所能見到,所能感受的,上一次的山之旅,與這一次的山之旅,與下一次的山之旅,完全不同,其實是一座不同的山呢!
    近幾年,漸漸有這種傾向,同一條路一走再走,或許連次數也不必記住,成為我就在那裏,那裏包含著我的一切。
    Nan Shepherd的書名多好The Living Mountain,翻譯書名多好山之生,我聽著Schubert Symphony 2 敲打下讀完的心情,想到聽音樂不也是如此,Beethoven、Schubert那些在音樂史中的九大,不也是一聽再聽,每聽一次收穫一次嗎?而山不只聽,身心所感,必定是倍上加倍,而我期許自己能永遠成為山海的漫遊者,如同Nan,好好了解我身體我在的山海,美麗的雪山山脈,中央山脈,太平洋,美麗的這小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