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一支影片的兩大因素
一部影片好不好看有很多因子,包含腳本企劃、實際拍攝、後製剪輯都是其中之一,剛入門和資深的Youtuber除了個人魅力這種比較難以改變的東西之外,有兩個因素會有很明顯的差異—風格、節奏感。
風格取決於你能不能在眾多影片當中受到喜愛
舉凡常見的片頭動畫、個人口頭禪、習慣、後製的方式都可以算是其中的一環,重複出現的東西持續累積就會成為你的個人風格。
節奏感則是決定你這支影片會不會被繼續看下去
節奏感比較主要會掌握在後製的手上,如果規模不大基本上就是自己拍、自己剪,因為母帶通常時間都很長,也因此關鍵就在如何把很長的影片塞進去到有限的時間軌內,而且還要吸睛、好看。當節奏太快不利於內容吸收也會讓觀眾感到壓迫,節奏太慢又太昏沉,看沒多久就會離開。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不打算教你怎麼剪輯、找出好的節奏感,而是想透過一個實際案例分享「風格」這件事情。也許你看完會覺得那其實就是情節的設定或安排,稱為風格有些過了,但當這種影片出現一次、兩次...十次,這種特定的情節設定,就會成為他的個人風格了。
三個特色組成了這支影片:自我嘲諷、反話、幕前幕後
首先,一支影片的好與壞算是個人的主觀感受,今天舉這個例子出來主要有幾個原因:
- 參雜單口站立喜劇的概念:第一點我就不多做說明。
- 轉折、安排明顯:整個腳本的安排和呈現非常明顯,很容易感覺得出來哪裡是刻意安排的(這並沒有不好),拿來作為拆解很適合。
- 套用在很難有趣的專訪式影片:專訪式影片一般都比較嚴肅、認真,因為要讓主角能夠好好敘述一件事情,但同時也會讓追求娛樂的觀眾失去觀看的興致。
你可以覺得他不好看、不精彩,但這支影片真的很適合作為影片腳本的安排和風格建立的入門。
那究竟他在影片中用了哪三個元素呢?
自我嘲諷、反話、幕前幕後
一、自我嘲諷
如果有在追博恩的觀眾應該就會知道「難笑」和「尷尬」是兩個一直被貼在博恩身上的標籤,他本人也很在意這件事情,也因此不管是在這支影片或是上一支餐廳的影片(連結在下面)都會看到他不斷的那這兩個標籤在自我嘲諷。
自我嘲諷也可以說是消遣或消費自己,我們多半只會在比較熟識的朋友之間,基於某些共同的認知和默契,才會出現自我嘲諷的這個行為,也因此如果平常不太看博恩的粉絲可能就不會覺得這些橋段好笑。換個方面來看,你也可以把它視為這是他和粉絲之間的一個暗號或溝通方式。
這個方式也很常出現在單口站立喜劇中,舉凡黑人消遣黑人、政治人物消遣政治人物,甚至在西方這個消費自己的程度也很常直接用比較私人的經驗去舉例。
二、反話
關於反話這件事情,他不只有單純包含講相反的話,在影片中也常常被延伸到「睜眼說瞎話」、「說一些不合乎常理的話」或是透過行動表達出「心口不一」的這種反話都可以算是。
這個方式也確實常見於單口站立喜劇,也是許多美式幽默會埋梗的地方。
三、幕前幕後
整支影片,你會發現很多橋段同時包含了二和三的部分,就像上面直接拿腳本唸巧奪天工的作品不是耳環,而在橋段上你也可以很明顯看到博恩直接拿出腳本和劉老師對台詞,這個平常應該要發生在「幕後」的事情,被直接移植到了「幕前」,也就是影片中。甚至在結尾的部分,也以一種結尾準備收工的談話,創造一個幕後感。
這個方式在強調「真實感」的新媒體之中是非常常見的,但在傳統媒體上過去都是被隱藏的一個段落,從準備、彩排到開拍,多半我們能夠看到的就是後製剪輯完成的作品而已,正因為如此對於明星、藝人的幕後花絮才會讓影迷的努力追隨,不僅是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明星藝人戲外的狀況,也能夠對他們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幕前幕後的這個手法不斷地出現在影片中,卻不會讓人顯得突兀,甚至還透過反話的設計,增加一點有趣的元素。
結語
這篇文章純粹是因為連續看了兩支專訪影片的發現,當然好不好看或是觀看率好不好這個不太是我想評斷的地方,但這應該可以幫助想要在自己影片中建立風格的人,有多一點的想法。
真的要說起近期Youtube的趨勢,不外乎就是「流量變現」還有「明星藝人參一腳」,這兩個部分就留著我如果有腦有手的時候再和大家分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