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誰是被害者》紅什麼?從阿德勒心理學重新解讀《誰是被害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hoto by udn

前言

近期熱門的Netflix原創台劇《誰是被害者》上映後,創下Netflix華語原創劇的最佳收視成績。演員卡司如張孝全、許瑋甯、林心如以及實力堅強的幕後團隊瀚草影視,透過精彩的戲劇題材與人設,探討許多現今社會議題,像是性別認同、高齡化照護、勞資剝削與過勞,以及媒體嗜血心態等,將整部影集的廣度與深度提升到台劇的新境界。

渴望被理解與看見的社會邊緣族群

貫穿本劇的主線就是「遺願連環自殺命案」,透過一位死者的身亡,為了完成下一位死者的遺願,每位死者的死都透露出他們在生前想被滿足的願望,而這起連環自殺命案除了建構在死者的遺願外,以及江曉孟渴望得到父親關愛與劇中反派李雅均的絕望。從這幾位預期死者如副標所述,他們共同的交集在於「渴望被理解與看見」,回憶一下劇情:
  • 第一位死者:游誠皓,夢想成為女性而不被社會與家人接受的少年。
  • 第二位死者:蘇可芸,渴望再次得到社會關注與媒體報導的女歌手。
  • 第三位死者:張聰健,遭受不對等的勞資剝削一心想揭露公司惡行。
  • 第四位死者:莊秉榮,被弟弟冒用身份感到憤慨的盲人木雕藝術家。
  • 第五位死者:劉光勇,年少時誤入歧途而活在後悔中的前科殺人犯。
  • 第六位死者:江曉孟,缺乏父愛也活在媽媽死去悲痛中的酒店小姐。

▋從心理學角度,討論主線劇情

進入心理學角度前,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看到一位不聽話的小孩時,師長清一色都以「處罰」的方式來管教小孩,但是小孩受到管教後不久,時常又會因為相同的過錯而挨罵。由處罰小孩的個案來分析背後的問題,我以心理學上著名的理論「決定論」與「目的論」闡釋:
【決定論】:小孩不聽話的原因在於最小的弟弟或妹妹誕生,父母對他的關愛減少
【目的論】:小孩子不聽話時受到處罰,同時也得到小孩想被關注的目的
第二段文字所述,遺願命案的死者渴望被理解與看見,如同小孩子不聽話想要得到父母、老師的額外關注一樣,他們想要達到被關注與被理解的「目的」,而選擇參與遺願命案,透過媒體、報章雜誌的報導,達成他們的目的。
photo by unsplash

其實,人生可以選擇單純

綜上所述,巧妙地運用了阿德勒「目的論」大致解釋六位死者的行為表現。此外,讓我想起一段記載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文字: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複雜的不是由人事物架構的世界,而是由內心解讀出來的意義,很多事情當我們回歸到自己,就變得很簡單,也變得不再複雜。慢下來選擇傾聽內心的聲音,你會擁有更多自由、看見更多我們過去遺忘的角落,甚至看見更多希望!
photo by unsplash

▋生活需要勇氣,也需要希望

《誰是被害者》的女主角徐海茵童年曾歷經父親企圖攜妻帶女自殺的悲劇,成年後她帶著希望的力量,勇敢地告訴眾人:「活下去才有希望、活著才能看見世界改變。」這讓我想去年初很火紅的懸疑愛情劇《想見你》,故事中的黃雨萱告訴陳韻如:「不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太過失望,而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從小我們潛意識地將希望將立在外在的人事物,包含成績、被別人認同、漂亮的頭銜等等,如同被害者們的心理狀態。然而,希望要建立在內心的價值與信仰,我們不需要在意這個複雜的世界,也不需要與他人比較,唯有「你」才是生命的主宰,「你」就是活下去的希望。

喜歡IanWu的話,可以到平台追蹤、讚賞唷🌸🌸💕💕
我們下次見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文章的想法是來自於前陣子看到一個影片在討論知名度高的未上市公司,引起了我的興趣。此外,最近在閱讀的書籍《斜槓青年》也有談到這個部分,因此決定撰寫這篇文章來分享我的想法與觀點。那再進入本文主題時,我想先來談談何謂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利弊。
這間驚動世人的新創公司,從開始營運到破產結束,充滿了許多如電影戲劇般的聳動情節,因此被HBO拍攝為一部紀錄片,講述了這十多年間矽谷獨角獸Theranos的興盛與衰敗。完全沒想過這種情節,竟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認為科技能夠徹底地改變人性,甚至重新定義人性。
圖片來源:翻報 ▋三峽大壩現況 長江三峽大壩從筆者國、高中以來就十分的有興趣,每當新聞時事報導到三峽大壩時,總是會多留意一下報導的內容。長江三峽大壩從興建前到興建完成就飽受各界議論,從去年google提供的一張三峽大壩變形照片與今年長江沿岸的水患....
「聖人大盜」原文出自莊子《內篇,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原文即是從小儒家思想教導我們必須服從,然而當我們服從到一位不善的君主時,則天下大亂。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分為「聖人」與「大盜」這兩部分
李小冬在2009創立競舞娛樂,在2015年跨足電商蝦皮購物。整整六年的時間,李小冬成功由遊戲代理到電商平台,其中有一個很單純的原因,看到市場的缺乏,並且願意勇敢嘗試。當李小冬在新加坡創業時,他的女兒跟她說,她很想念淘寶,能夠無時無刻的購物,不受時間與空間的轄制。
這是我重新品味這部電影的原因,也讓我重新思考這部電影所要傳達關於情誼、背叛、爭執、諒解,以及最後交換人生的情節。此外,電影情節可謂一波三折,總在我意想不到之處,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折,就如同我的淚水,也不知不覺地輕抹我的雙頰。
這篇文章的想法是來自於前陣子看到一個影片在討論知名度高的未上市公司,引起了我的興趣。此外,最近在閱讀的書籍《斜槓青年》也有談到這個部分,因此決定撰寫這篇文章來分享我的想法與觀點。那再進入本文主題時,我想先來談談何謂上市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利弊。
這間驚動世人的新創公司,從開始營運到破產結束,充滿了許多如電影戲劇般的聳動情節,因此被HBO拍攝為一部紀錄片,講述了這十多年間矽谷獨角獸Theranos的興盛與衰敗。完全沒想過這種情節,竟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的周圍,讓我認為科技能夠徹底地改變人性,甚至重新定義人性。
圖片來源:翻報 ▋三峽大壩現況 長江三峽大壩從筆者國、高中以來就十分的有興趣,每當新聞時事報導到三峽大壩時,總是會多留意一下報導的內容。長江三峽大壩從興建前到興建完成就飽受各界議論,從去年google提供的一張三峽大壩變形照片與今年長江沿岸的水患....
「聖人大盜」原文出自莊子《內篇,胠篋》:「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原文即是從小儒家思想教導我們必須服從,然而當我們服從到一位不善的君主時,則天下大亂。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分為「聖人」與「大盜」這兩部分
李小冬在2009創立競舞娛樂,在2015年跨足電商蝦皮購物。整整六年的時間,李小冬成功由遊戲代理到電商平台,其中有一個很單純的原因,看到市場的缺乏,並且願意勇敢嘗試。當李小冬在新加坡創業時,他的女兒跟她說,她很想念淘寶,能夠無時無刻的購物,不受時間與空間的轄制。
這是我重新品味這部電影的原因,也讓我重新思考這部電影所要傳達關於情誼、背叛、爭執、諒解,以及最後交換人生的情節。此外,電影情節可謂一波三折,總在我意想不到之處,出現了戲劇化的轉折,就如同我的淚水,也不知不覺地輕抹我的雙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2025 年,從分享精彩的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開始! #Myvocus2024 年度回顧通知已送達 vocus 的 2024 有超過 12 萬筆訂單、35 萬則以上的內容、16 萬以上的新會員、4 千+ 筆數位商品訂單,5 萬 + 則貼文! 曬曬你的 2024 vocus 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